沒有什麼是一個故事講不明白的

講道理說起來很容易,但能讓人聽下去就不簡單了。

沒有什麼是一個故事講不明白的,如果有,那就用一本故事來講。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就是這樣一本讓人讀下去,懂得道理的書。買來的初衷是給孩子講故事,卻意外地給了自己一次絕妙享受。所有的讚譽都不及它的地位來得更讓人無法拒絕。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作品。

作者塞爾瑪·拉格洛夫,一個三歲因病導致腿腳不便的瑞典女教師。在祖母的故事下長大的孩子,都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她也因此走上了作家的路。

尼爾斯一個頑劣的十四歲男孩,因為捉弄小精靈而被變成了小人兒。莫名其妙得騎上家鵝莫頓,跟隨雁群開啟了豐富多彩的奇妙之旅。一個個精彩而猜不到結局的故事,讓男孩蛻變得勇敢,有愛而睿智。

沒有什麼是一個故事講不明白的

大雁群

那些別有新意的故事,通過小人兒帶我們一起經歷。那些意味深長的話語,透過各種動物和人物的嘴巴來表達。

每一個故事都要告訴我們什麼,但又只是講了個故事。我們不願意被直接塞來的道理填滿空蕩蕩的腦子,但是我們又不知不覺地,去像小人兒故事裡一樣做著相同的選擇。

我一直覺得故事具有很多文學作品沒有的能力。它可以穿過時間地域空間的限制,給所有人機會。在故事裡,我們都有當主角的可能,還有感受不同年齡和生存環境的自己。

沒有什麼是一個故事講不明白的

開始黑還是亮了

書裡有關於當地的小故事可以獨立成篇,而更多的故事人物在後面的故事裡又會出現。每一個故事都影響著小人兒,也牽動著閱讀者的心。隨著被故事慢慢變化的小人兒,也影響了周圍的夥伴。看世界的角度變了,世界也就變了。

剛看完就覺得意猶未盡,再回去看了一些篇章。好像這些也是寫給自己的故事,看得感情隨之起伏,自己在其中都有了不捨。

“我寧願放棄變回原來的樣子,也不想錯過跟著大雁的旅行。”這是尼爾斯最後的堅定。我也在其中決定了:寧願少花點時間在其他上,也要好好地讀完這一整個故事。

而唯一讓我有點腦袋疼的是:故事裡的外文名字忒長,而且難以留下印象。所以我就取了很短的不同字來短暫記憶,便於接起之前關於這個名字的內容。

另外,故事的篇幅還是有些長的,也有了從空中觀看整個地貌的圖景。之後,我才知道作者是地理老師。沒有知識上的積累,是寫不出讓人信服的這一部分精彩的實況。

沒有什麼是一個故事講不明白的

在這個故事裡,我似乎讀出了成長的真諦。教育不是馴化一個人原始的野性,而更多是給他足夠的信任和勇氣,讓他自己選擇那條適合自己本心的路。所以,我每次想講道理的時候,就讓自己忍住。

還是講個故事吧,故事最懂孩子的心,故事也知道答案沒有唯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