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商品房地塊的意外流拍

​1HP.

土拍市場第二波密集供地的首戰,

啞火了

4宗地的成交結果,昨天就透了題,流拍一宗+底價三聯。

一宗商品房地塊的意外流拍

4宗地基礎指標

朝陽金盞鄉的兩宗正經商品房,南地塊由中海+首開聯合體以46億元底價摘得,樓面價48470元/㎡,北地塊無人報名,緊急暫停。

朝陽區的地,突然就不香了。

望京花家地和昌平朱辛莊的兩宗100%自持的商業,更是意料之中的冷板凳,由金隅和裕聰分別以3.52億和5.6億的底價摘得。

開局涼颼颼,再遙想一下2月的火熱,帝都實力演繹了土拍「冰與火之歌」。


2HP.

不禁在腦海中緩緩打出來一個問號,金盞鄉的地到底有什麼貓膩

順帶吐槽一下,買賣雙方大佬居然沒提前通氣,把場面搞得如此尷尬,到了被迫叫停的地步。

細想一下,可能賣方也很吃驚。

因為金盞的地並不差。

一宗商品房地塊的意外流拍

項目位置圖

這塊地位於中央別墅區,環境沒得說,東側是溫榆河支流,西側有金港國際賽車場,2.5公里範圍內有兩個度假村。

居住感覺四個字,巴適得很。

項目本身的配置,1.3的容積率,18米限高,改善盤的標配,正好和環境相得益彰。

南側5公里內,也有產業規劃。

朝陽金盞金融商務區,在分區規劃上是提了名的,是朝陽區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環境好,有產業,還是爆冷了,難道到開發商沒錢了。

不,是這點優勢不夠看。


3HP.

研究一下之前被爭搶的地,特徵明顯。

總價低或土地優質。

比如說通州臺湖的地,17家開發商參與,最終是綠城以49.78%的溢價+7%的自持摘得,但總價僅有13.48億。

這麼低的門檻,小房企都趁機參與競拍,場面火是必須的。

再來是綠城拿的大興舊宮地塊,以區域價值吸睛,起拍總價50億,但最終還是競到了34%的溢價率,以總價67億成交。

相比之下,金盞的地,有點兩不沾。

兩宗地中,流拍的北地塊起始總價63.3億元,開價就嚇退一眾開發商。

起始樓面價5萬,要是再來二三家開發商爭一爭,價格還能更上一層樓,但這時候房企的日子就難過了,因為利潤點基本榨乾了。

隔壁東壩的限競房均價也不過6.9萬元/㎡,位置還更好。

開發商不是傻的,沒利潤的活根本不會攬。

要不然中海+首開聯合體,也不會果斷拿了46億的南地塊。

區域上,雖然別墅區的環境好,但是各項配套都比較雞肋。

尤其和東壩對比的時候。

一宗商品房地塊的意外流拍

區位圖

交通,東壩借到了3號線和12號線的春風,金盞卻和3號線隔了近4公里,更靠近首都機場一點。

但錯就錯在更靠近機場,機場要發揮作用,有一條標準是「距離產生美」

產業,雖然金盞有金融商務區,但是東壩的發展程度更加完善,要進金盞就要做好被東壩截流的準備。

土地本身,就這樣陰差陽錯成了高總價、高樓面價、高風險的「三高」項目。


4HP.

面對這樣的土地,開發商也有自己小九九。

參考近期陸續披露出來的年報,發現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問題,最尖銳的就是舉債過高。

所以後續發展,自然選擇了穩健,金茂提出了「質在量先」,恆大直說「降規模」,綠城經歷了年初的補倉,對土地的挑剔程度更加嚴重。

穩健的直接表現分兩個方面。

對外展示,「我土儲豐沛,不會倒的」。

對內展示,「日子不好過,錢得花在刀刃上」。

而金盞的地,赤裸裸挑戰開發商的現金流,前期投入大,去化週期長。

上不上手,得再想想。

想著想著,東壩限競房三兄弟掛出來了,西紅門、分鐘寺也掛出來了,疊加起來的威懾效果,誰還記得金盞地塊。

於是金盞地塊,叮的一聲,按了暫停鍵。


5HP.

但暫停未必不是好事情,市場可能因此少了一個滯銷盤。

存量房的時代,必須要承認的事情是供大於求的事實。

這就必須考慮購房者會為誰買單和開發商利潤空間的問題。

金盞這塊地,起始樓面價5萬,鄰居晴翠園二手房10萬+,一旦入市,價格7萬起步。

項目顯然走不通高週轉的路,而且很可能會滯銷。

因為購房者會被東壩截流。

東壩即將拍的地,限均價69422元/㎡。價格更低不說,配套更完善,交通更便利。

於是一道選擇題擺在眼前,雞翅or雞肋。

答案再明顯不過。


6HP.

突然遇冷的朝陽區,是英雄遲暮嗎?

答案是,想多了。

一宗商品房地塊的意外流拍

朝陽區近3年住宅用地

朝陽區近3年拍出了14宗住宅用地,其中6宗都是共有產權地塊。

另外8宗住宅用地,除別墅產品外,入市的望京府、華樾北京的上座率都很高。

上座原因除了和產品強相關外,還因為朝陽區缺少有質量的改善產品。

而這個缺口,希望能從東壩地塊的入市開始填平。

所以金盞地塊雖然遇冷,但並不會對朝陽區造成連鎖反應。

朝陽區還是強壯的很。


7HP.

但就這麼一塊不限價的商品房,還能做到流拍和底價成交,這對北京樓市來說確實很微妙。

微妙的點在於ZF這個規則制定者對這塊地的期待值過高,擠壓了開發商的利潤空間。

結果就是開發商撂挑子了。

側面反映出來一個事實,開發商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槓桿問題,要開始降槓桿了。

對購房者而言,要從這波神走位的土拍下,看清兩個本質。

第一點,向開發商學習,合理使用自己的槓桿,記得時刻留有餘地。

第二點,千萬不要被忽冷忽熱的土拍表象迷惑,因為熱不代表過嗨,冷也不是要崩盤。

相反,這是市場資金表現理性和謹慎的結果。

拋開上躥下跳的表象,只有保持理性才是正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