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姿色的態度

古人曰:“食色,性也。”,意即“愛吃美食,喜歡美色,這是人的本性。”,又曰:“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意即不認識美好事物就是有眼無珠的瞎子。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認為,古之大賢之人,擇言而發,他們之所以不違揹人性,是因為人性是天生的,不能夠強迫使其不存在。但是即使存在,也不能違揹人性和人情的;將美好事物動佔為己有念頭或行動,這不僅有損自己的德行,而且會招致殺身之禍。但是人應該像孔子說的,在富貴之中,做事也應該有富貴的氣派,用不著假裝清高、假裝儉樸,過貧賤的日子,以紅顏薄命為藉口,自己成為代替上天懲治這些女子的殘忍的人。

李漁說,他是一個貧寒的書生,終生失意,不僅沒有親近和遇見過什麼國色天香的美女,即使是姿色一般的女子,也沒能見到幾個?哪裡敢妄論什麼姿色,奢談什麼歌舞,而讓那些慣於眠花宿柳的人來笑話他,不過,他雖然沒有親近美色的機遇,但是喜歡美色的興致卻很高;親近美色的事情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但是對喜歡美色的道理卻十分精通。因此,他主觀臆想出來的種種妙境美味,比那些曾經親身沉醉在溫柔富貴鄉的人的感覺,還要有趣好多倍。如果不相信,請用歷史上的事來驗證。

楚襄王是一國的君主,窈窕美女充斥後宮,翻雲覆雨、男歡女愛,什麼事沒有發生?然而幾千年來,那些實際發生過的事情都沒有流傳下來,而他和巫山神女私下幽會的傳說卻盡人皆知。傳說中的“陽臺”如今在哪裡?“神女”的家在何方?所謂“朝為行雲”、“暮為行雨”,究竟是什麼情形?哪裡有蹤跡可考,哪裡有實事可以一一說清呢?因為那都是幻境。可是這種幻境卻非常美妙,比實際發生的事還要美妙十倍,因此才能夠流傳千古。能夠把比真事還要美妙十倍的傳說記載下來,以供世人效法、借鑑,其中必有奧妙。

摘自《閒情偶寄》

古人對姿色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