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被人神化的李小龍,其實你不瞭解他

導語:幾十年來,李小龍這位20世紀紅遍全球的傳奇人物,作為截拳道的一代宗師,電影只是他向世界傳播中國武術的一個媒介,演員只是他選擇的一個職業。我們只看到了他的明星光環,卻沒看到光環的背後是怎樣的付出。

當你隨便走在大街上,問一個人,你知道李小龍嗎?鮮有不知道的,很多“龍迷”們只要聽到了“李小龍”這三個字,不僅會激動的手舞足蹈,還會加上幾聲“哦打!”

李小龍,一個不到30歲,就在美國創立截拳道的武學宗師。

一位終生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向外國人傳播中國文化而驕傲的李小龍。

一位有血有肉,寧願國術館賠本,也不願為了商業化犧牲藝術質量的李小龍。

一位寧願不要演出機會,也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犧牲中國人尊嚴的李小龍。

一位從來不以大師自居,一生踐行空杯哲學和學無止境理念的李小龍。

大多數的人們,只是看到他的外形俊朗、肌肉健美、功夫超群。

卻鮮有人知道,為何幾十年過去了,放眼世界,中外各類功夫、動作電影明星何其多,但是眾星如流星般閃耀後,唯有李小龍仍然是偶像中的偶像,明星中的明星。

很多盲目的“龍迷”,只是通過明星這個光環去看他,今天,拋開他身上的光環,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踐行自己的一生,活出自我的。

深度:被人神化的李小龍,其實你不瞭解他

01對錶演的執著,如陀螺般活躍

李小龍天性活潑好動,從小就喜歡模仿事物。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著名粵劇醜生、小生演員。由於經常在家中教導一班徒弟,所以家中常常有粵劇界人士出沒。

李小龍對此耳濡目染,不久就能模仿個七七八八,並在父親演戲的電影片場像模像樣地演起粵劇。

他的叔伯們見他活潑可愛,偶爾教他一招半式的“功夫”,這些招式多為花拳繡腿,但在李小龍眼裡,這些絕招已足以用於震懾對手。

兒童頑皮活潑,本是平常之事,但是年幼的李小龍卻活潑得讓人捉摸不定,經常在家手腳不停歇,動動這,打打那。他的父親為了管住小龍,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根本沒有任何效果。

於是索性讓小龍去看連環畫,卻不料歪打正著,沉迷於連環畫的小龍,就像被如來佛降服了的孫悟空一樣安靜了下來。這讓家人找到了他的“命門”——只要給他一本連環畫看,便可獲得一段時間的安寧。

如此頑皮的李小龍,真的很難“制服”啊!

李小龍從小不愛學習,卻有極強的表演天賦,他酷愛表演,到了著魔的程度

他在拍電影的時間通常在後半夜或者凌晨。他母親回憶道,他非常熱愛拍電影,凌晨2:00的時候,我只要說:“小龍,車來了”,他就會從床上一躍而起,穿好鞋,高高興興地離開。沒什麼可以阻止她去拍戲,但如果是早晨叫他去上學,那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他喜歡拍戲,連上學的時間心裡都想著拍戲,於是為了拍戲,經常逃學,導致學習成績一塌糊塗,光小學五年級就讀了三年。這讓他的父親很是氣惱,於是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這讓小龍拍戲的時間大大減少,待他終於升到了初一,才獲得了父親的“大赦”,他立刻放開手腳,參演了多部影片。

天生好動的性格,對錶演的熱愛,註定了他就是為演員而生,從小就已經找到了自我價值,並不斷嘗試。

深度:被人神化的李小龍,其實你不瞭解他

02牛逼源自99%的汗水

李小龍練詠春拳時,幾乎全身心投入功夫上。每天在放學後風雨無阻地去武館,時常在吃飯時以拳頭擊打桌椅,鍛鍊拳頭的硬度。

為了試驗拳頭的威力,他經常將街上的老鼠箱打壞,在散步時手持小型啞鈴,旁若無人的做連環直拳狀一路“打”過去,不僅偷偷的在家中安置了一架木人樁,每日勤加練習;還時常在幾個師兄家開小灶,連睡覺都拿著啞鈴。

小龍的師傅葉問常說:“小龍一天練習詠春拳的時間至少超過五六小時,一般人一星期一個月的練習時間加起來,也比不上小龍一天的聯繫時間。”

李小龍跟隨父親練吳氏太極拳時,每天一大早,便隨著父親一同前往公園練武,嚴肅對待練武。雖然他經常因為太極拳的慢節奏而心生厭倦,卻專注於如何使太極拳與身體特性融為一體,每天對著剛出的太陽鍛鍊,使得他的雙目顯得炯炯有神。

小龍的母親也感慨:“如果小龍能像練武般花點心思在學習上,成績也不至於那麼糟糕。”

小龍參演的文藝片《雷雨》,他原本希望借這部電影來拓寬戲路,但是劇中周衝的性格與其本人性格截然不同,致使他表演痕跡過重,顯得做作。

結果電影上映後惡評如潮,這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演技,也影響到了他在演藝界發展下去的信心。這直接導致他在武館習武時心浮氣躁,肌肉僵硬,動作變形,看上去很不自然。

於是師傅葉問勸他暫停練武一週,鬱悶的他獨自一人划船出海,卻在不經意間領悟到了“天下莫柔弱於水”的真諦。

幾年後他在一篇論文《悟》中如此描述當時的情形:

“在上海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訓練,跟自己生起氣來,就用拳頭去打海水,就在那一霎那我突然感悟到了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正是功夫的要義嗎?這種普通的水正為我說明了功夫的原理,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可以適應於任何容器,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樣。”

擁有其極高的悟性,源自日復一日的勤練。

李小龍能把功夫練就得如火純青,因為他曾像隱士一樣,日復一日的進行體能和技巧的訓練,才達到了最佳狀態。

這就是他在表演臺下的日常,就像冰心所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實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撒遍了犧牲的血雨。”這朵花便是李小龍。

深度:被人神化的李小龍,其實你不瞭解他

03對家庭的愛,淋漓盡致

童星時代的李小龍,拍攝電影所得片酬也要上交給父母,由父母代為管理,小龍懂得分擔家庭困難,也懂得與家人分享快樂。

李秋原回憶:“李小龍每次拍片回來,總要給姐姐50元錢,或是親自買首飾和禮物送給姐姐和家人,而李小龍每個月只有5元零花錢,他約朋友出來玩時,第1件事就是湊錢,以錢財額度來決定娛樂場所及消費檔次。”

長大後的李小龍,更是個名副其實的孝子。

小龍父親在香港去世時,李小龍從美國趕回來,一到九龍殯儀館門口就跪了下來,一路跪磕到爸爸的棺材前。幾個兄弟姐妹中,只有他這樣做。

他傷心得嚎啕大哭,對著爸爸的棺材哭喊道:“爸爸,我今日成功了,你為什麼不再看看我。”情真意切,感染了所有在場的親人朋友。

除了關心家庭狀況,李小龍也不忘關愛妻子。

李小龍在香港的25天時間內,除了為父服喪,照看傷心欲絕的母親之外,還需去律師處獲取遺囑。此刻想念妻兒的李小龍,不停的寫信給妻子噓寒問暖,父親的去世,讓李小龍更深刻的明白了親情的可貴。

他想到自從結婚以來,妻子跟著他,不僅未曾享過福,相反還吃了很多苦,連結婚鑽戒都是借的,這兩件事始終是李小龍的心病。為此,他鄭重的在珠寶商處購買了一枚戒指與一對玉耳環,並勸說妻子,來港住上一段時間,作為對蜜月的補償。

都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不離不棄的女人

小龍的妻子琳達,為了家庭而放棄了學業,她一直陪伴著李小龍,默默支持、默默付出。

她沒有奢求李小龍往後會成為一名國際巨星,她只是希望李小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她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小龍的成功與快樂。她是一個深深愛著李小龍的女人,她一直承受著很多壓力,但她對李小龍的愛卻從未改變。

她值得被李小龍愛,小龍也能夠感知妻子的好,並想要給她一個幸福的生活,他堅持著,他也做到了。

一個人無論再有成就,如果忽視了對家人的關心,也會為人所不齒。而李小龍,兼顧事業與家庭,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好男人。

深度:被人神化的李小龍,其實你不瞭解他

04原則,撼不動的鋼筋

李小龍過於對原則的執著,有戲拍也會對角色挑三揀四,使得自己在經濟上失去了穩定的來源。

20世紀福克斯公司還與他洽談了至少三部電視系列劇集,但是這些計劃最後都因為李小龍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而沒有談攏。

“我不願賤賣自己,如果為了一個角色而入籍我,我的民族和武術,我寧願餓死。大部分都是想讓我扮演,拖著辮子的角色,我拒絕了,我不在乎報酬,但扮演此類角色是真正的侮辱。”

因為他選角色堅持自己的形象,不願意被人隨意安排,哪怕是高薪,他並不像其他影視明星那樣熱衷於在影視界追名逐利。所以,很多時候,他放棄了許多的演出機會。

沒拍戲的時候,他寧可選擇去銀行擔任辦公人員,也不願與影視界的雜七雜八的非愛國角色產生過多的瓜葛,如此的堅守內心,捍衛原則,他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李小龍開設武館,招收學員,也有一套自己的模式。

有著電視劇帶來的名人光環,許多人建議他在全美開連鎖武館。可他堅持著自己的原則,開辦小班教學模式的武館。他堅信,小班教學才能保證質量;他也反對,武館被商業化,因為有些學員打著他的幌子開武館。

他說:

“學員不在於多,每個加入的人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這樣會讓武館更具影響力和名望,如果太多的人加入,大家就不會對武館的教學質量有很高的期望,此外,我不希望某些學員在外面以截拳道的名義公開辦學,尤其是用我的名字來吸引學員的加入。”

名師出高徒,李小龍之所以是名師,因為對學員嚴格要求,把控數量。

李小龍有一位學員喬•劉易斯,在經過了小龍一年的極為嚴苛的私人教導後,他逐漸掌握了截拳道的原則與技巧,同時融入了自己的格鬥技巧,熟練運用在各種空手道比賽之中。

1967~1968年裡,劉易斯在各大比賽中很少有對手,拿了11個冠軍,未嘗敗績。

1968年6月23日,他獲得了華盛頓空手道錦標賽冠軍,在登上領獎臺,畢恭畢敬的從李小龍手中接過冠軍獎盃和錦旗後,他鄭重的向眾人宣告:“李小龍是自己所遇到的最好的老師,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榮譽都歸功於李小龍。”

李小龍,哪怕自帶名人光環,哪怕小班教學要付出更多精力,他對每個學生也盡心盡力,幫助學員一步步走向進步,邁向成功。

深度:被人神化的李小龍,其實你不瞭解他

真誠待人待事,堅守自我。

《龍爭虎鬥》剛殺青不久,李小龍便在給泰德的一封信中寫道:

“我真誠的希望,人與人之間,不管是做生意還是別的,在我們的見面中能成為真誠的朋友,作為朋友,我相信你也同意,畢竟質量和工作職業精神是電影所需要的,以我20多年的武術和表演經驗,我在舞臺上作為一個真誠,高效和極具藝術表現力的演員,遊刃有餘,總之就是這樣,沒有人比我懂得更多,請原諒我的直白,這就是我。”

這就是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學員;不僅真誠待自己,也真誠待他人及工作。這是他的原則,追求更好的質量,更好的自己。

如今,李小龍已經離去,永遠不再回來,但是,他在我們的記憶,在他的影片裡繼續長存,他的精神,會永存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