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元狩二年,匈奴的渾邪王投降漢朝。

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為了迎接這四萬匈奴人,漢朝興師動眾,下令調動兩萬輛車開往邊境,準備將其接回。兩萬輛車,每輛車上站兩個人,剛好站滿四萬人。

但問題是,只有戰車還不夠,還需要有馬匹,然而漢朝政府一下子調動不出這麼多馬,就只好問老百姓買。《資治通鑑》中寫道,“縣官無錢,從民貰(shì)馬”,這裡的“縣官”並不是指縣一級的官員,而是指最高層的中央政府。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央政府想把百姓的馬買回來,卻沒有錢,於是只好向老百姓們賒貸,計劃先把馬買回來,等政府有錢了再還給百姓們。

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結果很多老百姓不願意配合,把馬藏了起來,漢武帝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認為馬匹買不回來,這是官員督辦不力的後果,於是“欲斬長安令”(長安令:負責長安一帶民政的基層官員)。

這時,一個叫汲黯的人就對漢武帝說,“你別殺長安令了,乾脆把我給殺了吧,把我殺了,說不定老百姓就肯出馬了”,這當然是一句氣話,說完之後,汲黯又表達了他的觀點,“匈奴畔其主而降,漢徐以縣次傳之,何至令天下騷動,罷中國”

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首先,汲黯認為,這些匈奴人背叛他們的主人而投降漢朝,這樣的做法的不值得鼓勵的。雖然從漢朝的角度來看,匈奴人來降是一件好事,但從本質上看,“投降”這件事並不值得宣揚。

緊接著,汲黯又說,“匈奴人投降過來,我們明明能夠以縣為單位,層層把他們傳送到中央。現在卻要從長安派出整整兩萬輛車,親自把他們接回,何必弄出這麼大的陣勢呢?你這麼做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顯示一下你漢武帝的成就嗎?你這麼做也就算了,還必須要老百姓們獻馬,這並不是一個實事求是的解決方案”。

最後汲黯說,“甘心夷狄之人乎”,這句話講得很重,本來漢朝打勝仗,迫使匈奴人投降是一件好事,但是現在為了烘托勝利的果實,卻把老百姓推入到一種困境當中,要他們貢獻自己的財產,如果他們不貢獻的話,還要受到懲罰。本來的為了保家衛國而抵抗匈奴的原始動機,現在到哪裡去了?

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聽完汲黯的這番言論之後,史書上寫到漢武帝的表情——“上默然”,完全說不出話,這意味著什麼?一方面,漢武帝十分不高興,因為他本來覺得自己完成了一個不世的功勳,想要炫耀一下,結果卻被汲黯批評為勞民傷財,忘記初心。但另一方面,漢武帝心裡知道,汲黯的話確實有道理,他沒辦法反駁,所以只好採取沉默的態度。

渾邪王和其他的匈奴人來到長安後,又發生了一件事。由於漢朝的手工業更加發達,物品更加豐富,投降過來的匈奴人時不時會在長安的市場上購買一些物件,長安的一些小商販們就在不知不覺中觸犯了漢朝的一條法律——不可以將漢朝物品賣給外國人。

後來,經過漢朝官吏排查,因為賣給匈奴人物件而將被處死的商販居然有五百餘人,大家就很奇怪,市場裡的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為什麼小商販賣給匈奴人物件,就要處以死刑?到底觸犯了什麼法律?

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資治通鑑》中,汲黯的發言回答了這個問題。汲黯在替這五百多個小商販辯護時說道,“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而文吏繩以為闌出財物如邊關乎?”

原來,漢朝有一項法律規定,為了保護國家的手工業技術等,老百姓們不可以把漢朝的器物拿出邊關,賣給遊牧民族。辦事的官吏就認為,這條法律的本質在於“不可以把物品賣給外國人”,長安的這些小商販雖然沒有跑出邊關,把商品賣給匈奴人,但是現在是匈奴人來到長安了,小商販把漢朝的物品賣給了他們,本質上還是觸犯了法律,所以這五百多個商販一併被抓住,並被處以死刑。

但是話說回來,長安的這些小商販們怎麼會知道在長安賣給匈奴人物品同樣也是觸犯法律的呢?所以汲黯知道此事後非常憤怒,他認為這五百多個小商販實在太無辜了,於是就對漢武帝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如今的長安

首先,汲黯說,“夫匈奴攻當路塞,絕和親,中國興兵誅之,死傷者不可勝計,而費以鉅萬百數,臣愚以為陛下得胡人,皆以為奴婢以賜從軍死事者家。所滷獲,因予之,以謝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意思就是說,為了攻打匈奴,漢朝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而在這場戰爭中死去的戰士,耗費的錢財,全都來自我們的百姓,現在好不容易把匈奴打敗了,他們有人投降過來,我本來以為你會把他們都當做奴婢,送到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家中。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汲黯的觀念當然是不對的,我們強調人與人的平等,“把戰俘當作奴婢”這種做法違背了現代人的價值理念,但我們也不必用21世紀的理念去要求一個公元前2世紀的人。汲黯的這段話,實際上是在強調漢朝老百姓們的核心利益。

隨後,汲黯又說,你沒有把匈奴人當成奴婢也就算了,現在又“虛府庫賞賜,發良民侍養,譬若奉驕子”,把這些投降過來的匈奴人捧得高高的,奉若神明,好像自己的嬌子一樣。讓漢朝百姓貢獻馬匹,把他們接過來,而且還掠奪漢朝百姓的財富,給予匈奴投降的人這麼多賞賜。

到底誰才是你當初要保護的對象?

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說完了前面這些話,汲黯就談到了將被處死的長安商販的問題。他說,“陛下縱不能得匈奴之贏以謝天下”,匈奴人投降過來,漢朝政府自然不能用他們的財富補償在歷年抗匈戰爭中付出極大代價的漢朝百姓。不這麼做也沒關係,但何必“又以微文殺無知者五百餘人”,“微文”,就是通過法律之間複雜的解釋來定別人的罪。

汲黯認為,整個判罰只是針對漢朝的百姓,作為買家,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卻無一受罰,這就是“庇其葉而傷其枝”,為了照顧末端群體的利益而傷害到漢朝的根本,傷害到自己的百姓。

連續被汲黯批評了兩次,漢武帝非常不開心,於是他決定利用皇帝的權威,強硬地把汲黯的意見壓制住,最終處死了這五百多個商販。

那麼,我們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

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老子》中有一句話,“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從保家衛國的角度上講,漢朝在國力強盛的時候抗擊匈奴當然是對的,但是在這裡,我們仍然要強調汲黯這個人存在的意義。

隨著漢朝政府在戰爭中連連取勝,漢武帝作為一個帝王,他的個人雄心和慾望也不停地受到刺激,逐步膨脹。以汲黯的批評為引子,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漢武帝為何讓自己的百姓付出極大的代價去迎接匈奴人投降?他為什麼不替漢朝百姓的利益考慮考慮?

我們可以說,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漢武帝已經把攻打匈奴這件事,從保家衛國的需求變成了滿足帝王征服欲的需求,他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攻打匈奴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保護漢朝百姓,可現在打贏了匈奴,百姓的利益卻同樣受到了損害。

汲黯兩次怒斥漢武帝:反對者的意義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霍去病雕像

汲黯作為一個反對者,他不像霍去病和衛青一樣在戰場上能夠有非常好的表現,但是他的存在仍然有意義,其意義就在於不停地提出反對聲音,給帝王敲打警鐘。的確,汲黯最終還是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事情的走向,但他至少警醒了漢武帝,也告訴了我們應該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去看待歷史問題。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不僅要向衛青、霍去病這樣的戰場英雄致敬,同樣,也要向汲黯這種敢於提出反對意見的風骨大臣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