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苏联美学家鲍列夫说:“人们习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历经岁月侵蚀、风雨洗礼、战火摧残,仍然矗立在天地间的那些传世建筑,的确是会说话的艺术。在诗人眼里,它们是写在大地上的诗篇;在音乐家眼里,它们是凝固的乐章;在建筑师眼里,它们是以钢铁之笔、以空间为画台的艺术。总之,它们既有内涵又有灵魂,是人类意志的体现、精神的延伸和智慧的结晶。

如何通过最直接的手段了解这些伟大的传世建筑呢?普利策奖获得者帕特里克·狄龙,不仅是英国著名的作家,也是建筑师与历史学家。他携手英国插画家斯蒂芬·比斯蒂,共同创作的《建筑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16座传世建筑的前世今生。

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建筑的故事》纵向追溯人类建筑史,从原始人寄居洞穴躲避野兽袭击开始,到21世纪英国建筑师修筑草砖房以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尾,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从中撷选左塞尔金字塔、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水晶宫等16座传世建筑,用细致微观的剖面图将建筑结构纤毫毕现,并讲述了每座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01、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揭秘人类的梦想和希望,以及人类的思想和精神

帕特里克·狄龙既喜欢研究建筑,又热衷讲故事,为此《建筑的故事》的创作过程是十分过瘾的。他用讲故事这种最受人们喜爱的方式,把16座传世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娓娓道来。

左塞尔法老是所有埃及统治者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开疆扩土,功高业伟,被子民奉为神明。然而他却被一种不安的情绪困扰,那就是无法征服时间。终有一天,他会化为尘土,而千年之后,不仅自己的王国会被他人征服,自己的名字也会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他为此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他灵光一闪,想到石头陵墓会像山峰一样永垂不朽,于是世界上一座石头金字塔诞生了。如他所愿,

几千年后,古埃及王国虽然在历史长河之中销声匿迹了,他的陵墓却依然像山峰一样屹立不倒。

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害怕死亡是人类的本能。人类面对死亡,不仅惧怕,甚至不甘心。无论是左塞尔法老,还是各国帝王,他们都希望王朝权势延绵,江山永固,甚至希望自己可以永生。为此,他们在生前不遗余力地寻找灵丹妙药,或是建造奢华的陵墓。

左塞尔法老建造金字塔,不仅是希望自己的陵墓像山峰一样不朽,更是希望自己能够复活永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与左塞尔法老有着同样的信念和意志,于是派徐福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同时以倾国之力修建自己的陵墓。帝王的信念和意志成就了伟大建筑的诞生,同时这些建筑也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对永恒的追求。

雅典人与埃及人不同,他们没有把财富用于给国王建造陵墓和宫殿,而是用于更为重要的事情,即思考、辩论和对世界保持好奇。他们把时间和金钱用于修建帕特农神庙,并且聘请希腊著名的雕刻家菲狄亚斯设计和雕刻神庙装饰。神庙的设计呈现出完美的平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如同卫城的冠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菲狄亚斯还为神庙创作出最伟大的浮雕作品,雅典娜的诞生、半人马与神的战争、雅典人民的游行队伍等浮雕巧妙地汇集成一个整体。特别是雅典人民游行队伍的浮雕,其构思之大胆是空前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后的进一步发展。帕特农神庙是建筑与雕刻、神话与历史、文学与艺术、神与人、思想和精神的完美融合,它不仅是献给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的殿堂,还象征着雅典人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帕特农神庙与左塞尔金字塔,都是伟大的建筑,在众多的伟大建筑中我们很难评价哪个更伟大,因为它们都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就像左塞尔金字塔象征着法老无上权威、古埃及人无上的智慧,以及人类对永恒的追求;而帕特农神庙是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晶,也是人类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的象征。显而易见,每一座建筑都寄托了人类的梦想和希望,也是人类思想的体现与延伸,以及人类精神的追求与延伸。

02、“穿墙透壁”的画技,深入建筑肌理抽丝剥茧,解密建筑的精妙与深邃

1406年,在中国北京,一座伟大的建筑开工了。1420年,这座庞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顺利竣工。最初明成祖朱棣将其命名为“紫禁城”,现在人们习惯称它为“故宫”。从最开始的皇家宫殿,到如今的旅游圣地,故宫历经600年风霜雨雪,依然风华正茂、壮美如初,并且这个超级大IP越来越备受瞩目。故宫的雪景美爆热搜,故宫的文创产品销量火爆,然而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座建筑。

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也是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他用“穿墙透壁”的精湛画技,勾勒出紫禁城的剖面图,让紫禁城好像穿上了“透视装”。屋脊上的脊兽和房顶垂直飞了起来,金色的龙椅清晰可见,甚至可以看到坐在上面的皇帝,还附有详细的解说,全面展现了这座古建筑的内部布局和外观构造,让人一目了然。

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除此之外,还重点讲解了中国的屋架和斗拱。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使用桁架结构来搭建屋顶,而是用抬梁的方式实现屋架的抬升。柱子支撑起下方供人们使用的空间,柱子上方则承托横梁,成为主体结构。中国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深远出檐,是靠斗拱实现的。斗拱通过构件层层累叠的方式向外出挑,延展出屋檐,并将屋面的荷载传递到柱子上。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屋架和斗拱,是中国工匠集体智慧的体现,是中国建筑技术和建筑美学的有机结合,亦是中国工匠对整个建筑业献上的珍贵厚礼。

在古代,建筑往往展现的是帝王的权威和富人的财力。我国民间就流传着“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的说法。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是清朝末年著名晋商乔致庸斥巨资所建。乔家大院虽然地处偏僻,却因为雄伟壮观、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工艺精湛而声名在外,被誉为“清朝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无独有偶,在意大利的维琴察,也有一座民宅闻名天下,就是以完美著称的圆厅别墅。

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维琴察本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16世纪时这里的人们主要靠种植农产品为生,所以十分落后。这里的贵族们不甘落后,想建造出完美的房子。贵族特里西奥打算重建家宅,于是派石匠帕拉第奥去罗马学习建筑和雕刻。帕拉第奥通过研究罗马的建筑,得出结论:“建筑的美并不依赖于精致的圆柱、拱门或是雕像,而是在于各个部分间的关系。如果人们能让建筑物保持对称,运用数学让局部和整体间达到平衡,那么简单的建筑物也会很美。”帕拉第奥回到维琴察后,开始帮贵族们设计乡间别墅,从此以后维琴察焕然一新,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之一。

帕拉第奥设计的别墅中,最著名的是为一位神父设计的圆厅别墅。圆厅别墅采用的是外方内圆的形状,房子的中心是一个圆形大厅,四面各有一个门廊,可以俯瞰维琴察的美景。外墙不加雕饰,设计极为简单纯粹,却是帕拉第奥所有作品中最美丽的一座。

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我们如何直观地领略圆厅别墅的美呢?斯蒂芬·比斯蒂用精湛的画技,把圆顶别墅的一侧剖开,将圆顶别墅的内景一一展现:穹顶内壁的壁画、大厅的壁画、内部的旋转楼梯、每间卧室和每扇房门的位置等历历在目,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遍览别墅的结构和布局。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数学中包含着最美的奥秘,事物只有在数学比例的统领下才会表现出美感。所以当时的建筑师们热衷用数学来规划建筑。建筑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几何形状,整个建筑也呈现出几何形状。帕拉第奥设计的圆顶别墅就是一个套在正方形内的圆,并在四面各建一个门廊,使建筑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故而,圆顶别墅被称为完美的房子。斯蒂芬·比斯蒂不仅把圆厅别墅的剖面图,也把平面图等比例绘制出来,让人们对建筑理念和建筑语言有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

斯蒂芬·比斯蒂画画不用尺,每一张图都是他一笔一笔画下来的,即便是圆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形状也不例外。

他用画笔深入建筑肌理,把16座传世建筑抽丝剥茧,将建筑结构、建筑理念和建筑语言的精妙与深邃一一解读,让人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建筑的方方面面。

03、纵穿建筑史,解密建筑流派的演化变迁,以及人类与建筑相依相随的命运

原始人是不会建造房屋的,他们只能寄居在洞穴里,以躲避野兽的袭击和雨雪的侵袭。后来人们学会了建造木屋、石屋、砖屋和土坯房,然后又发明了烟囱、玻璃窗、给水系统、下水道系统、地下供暖设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技术的进步,建造的房屋越来越安全、实用、舒适、美观。美国人伊莱沙·奥的斯发明了电梯后,房屋的高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至今,高楼大厦仍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角。

众所周知,建筑不仅是作为住宅,其他用途的建筑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相继出现,商店、办公楼、工厂、学校、警察局、医院、剧院、运动场等。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火车站、飞机场等新式建筑也应运而生。建筑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不可分割。

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帕特里克·狄龙在梳理建筑史时,特地罗列出建筑大事记时间表,并划分五个历史时期:从古代到中世纪早期;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19世纪;20世纪至2010年。16座传世建筑作为主角,在时间表中依次出现,左塞尔金字塔、帕特农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圆厅别墅、梅克尔修道院等。它们宛如群星闪耀在古典建筑、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式、包豪斯(现代主义)等建筑流派的银河里。

帕特农神庙是古典建筑的典范,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中最光辉的代表,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圆厅别墅是文艺复兴晚期典型建筑,梅克尔修道院是独具奥地利特色的巴洛克式建筑杰作,包豪斯学校是包豪斯风格的代表。每座建筑是每个时代的见证,是每个流派的名片。

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相依相随的命运

从左塞尔金字塔到蓬皮杜中心,人们花费巨资、利用自己的智慧,让建筑坚实又美丽。可是,随着建筑日益增多,森林被大量砍伐,空气被严重污染,能源被大量消耗,给地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所以,建造对地球伤害少的建筑物势在必行。

2001年,建筑师萨拉·威格尔斯沃思和杰里米·蒂尔,决定打破常规,建造一座环保型的建筑。他们找到英国伦敦的一个铸铁厂作为建址,开始房屋的设计。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房子减少使用过多的能量。于是,让房子的南面尽可能通透,以便采光,而将北面的墙壁加厚来保暖。为了夏日散热,建造了一个高出屋顶的高塔,还建了一个替代冰箱的制冷室,收集屋顶的雨水来冲马桶。用装满碎石的网丝笼做地基,用沙包代替砖块,用秸秆捆造墙壁。这样一个包含高塔、沙包和稻草堆的房屋便建成了,并且屋顶上长满了花草,像一个小山坡。这种草砖房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筑从展现帝王的权威和富人的财力,到以不破坏地球家园为前提,人类与建筑的关系不仅相依相随,而且也在不断地演化变迁。人类与建筑未来的命运如何?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正确的选择。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哲学三大终极问题,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解答。通过《建筑的故事》我们明白,人类既是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也被建筑所改变。建筑一经建造,便拥有了自己的命运。它们承载了人类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王朝的盛衰兴亡。读懂建筑的故事,就读懂了我们人类从哪来,又将到哪里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文明和建筑消失了,但是那些幸存的建筑和当下的建筑,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