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地名的由來,南陽人來圍觀哈

關於“南陽”地名由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南陽”這一地名,見於早期古籍的,當為《戰國策·秦策四》:“魏許秦以上洛,以絕秦於楚。魏戰勝,楚敗於南陽。”鮑注“南陽”時,恐人誤解,特加以說明。南陽,“荊州郡,非修武所謂。”即是說,這是荊州之“南陽”。荊州之“南陽”,當然就是今河南省南陽地區之南陽了。這可能是最早用“南陽”這一地名來記述這裡所發生的事情。這已是戰國時期了。這時的南陽為楚所有,故有“楚敗於南陽”之句。事實上,也只有楚佔領了南起漢水、北至伏牛山南麓這塊廣大盆地之後,才會出現這個統一的名稱。這一地名,一經起用,就一直沿用下來了,直至今日。


河南“南陽”地名的由來,南陽人來圍觀哈

清光緒三十年南陽縣境分保全圖


其後,南陽這一地區一直是楚國、秦國和韓國的角逐之地。由於秦國在這一地區角逐之勝利,遂於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陽郡”。秦置南陽郡,仍沿用原來這地區的名稱—“南陽”為郡名(郡治在宛城)。秦之“南陽郡”包括有整個南(陽)襄(陽)盆地及其邊緣地區。它轄有今河南省葉縣以西,沿伏牛山向西,直至西峽、內鄉帶。南則以大洪山為界,自湖北省的應山縣而西,直至鄖陽縣間。這一地區雖擴大了,但以“南陽”二字,仍能很好地概括這一地區的地勢、地貌、地理的相對位置,以及這地區的歷史特點。由此可清楚看出“南陽”這一地名,從它一出現,就是一個地區的概念,就是指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的這一廣大地區的地理事物,而不是一城一縣的地理概念。而後兩漢皆以“南陽”為郡。西漢時期,京都在長安。由於南陽地處江、漢、淮三大水路與關中往來的孔道上,且為南北交通的要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地位上都相當重要。所以南陽地區這一中心城市—宛城,便形成“一都會。與當時洛陽、臨淄、邯鄲、成都合稱為“五都”。《鹽鐵論》載:“宛、周(洛陽)、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尤其宛市因新興居上。

河南“南陽”地名的由來,南陽人來圍觀哈

1936年南陽縣境全圖


東漢時期南陽又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東漢的開國皇帝一劉秀,家在南陽郡的蔡陽縣(今湖北省的棗陽縣境),起兵南陽,定都洛陽,南陽遂成為國都南部的屏障。加之劉秀起事所用的文臣武將(即二十八宿),又多出生於南陽一帶。據《續漢書·郡國志》引《荊州記》雲:“城週三十六里“王侯將相,第宅相望”,故稱宛為“南都”、“帝鄉”,亦為南陽這一地名增添了名聲。此外,南陽尚有“帝都”之稱。莽末,新市、平林起義軍拔宛,更始帝劉玄建為都城。“帝鄉”,“帝都”之稱,亦為“南陽”這一地名的涵義,增添了人文方面的內容.

自戰國以來,南陽這一地區,一直用“南陽”這一地名標誌該地區的地理事物。不管行政區劃單位名稱怎樣變易,如秦、漢、三國時期的“南陽郡”,晉代之“南陽國”:唐代之“鄧州南陽縣”,宋代之“南陽縣”,元明、清三代之“南陽府”,但“南陽這一地名卻一直沿用著。也不管“南陽”這一行政區劃地域的大或小,也都保留著“南陽”這一地名。甚至在隋代,南陽郡郡治於穰(今河南省鄧縣),但其名稱仍為“南陽郡”。隋開皇(公元581-604年)中,改南陽中心縣上宛為南陽縣,屬鄧州。南陽縣名,自此始定。

河南“南陽”地名的由來,南陽人來圍觀哈

1942年南陽縣地域


南陽縣處於南陽盆地中心,它不僅有四塞關山之險阻,而且有沃野肥美之土地,自然條件很優越,真是土地膏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它的地上、地下物產都很豐富因之,自古以來,南陽縣的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因此,就使“南陽縣”這一地名不僅沒有故棄置不用,反而成了一個內涵相當豐富的重要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