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描绘大旅游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忻州实践

大手笔描绘大旅游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忻州实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忻州,地处山西中北部,外得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山西省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第一产业,着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旅游板块的政策推动下,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生动实践中,忻州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似一只大山中的金凤凰正待展翅腾飞,似一艘大海中的舟船即将扬帆远航……

三大板块各领风骚全域旅游魅力初显

人说山西好风光,风光秀丽数忻州。

大手笔描绘大旅游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忻州实践

世界遗产万里长城重要组成部分——雁门关

忻州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集佛教古建艺术、原始森林风光、长城边塞文化、黄河黄土风情、温泉度假休闲于一市。忻州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古迹众多、景点密布,而且品位高、种类全、数量多、特色浓。忻州正着力打造三处三类世界遗产,五台山、雁门关(长城)是世界遗产,管涔山—芦芽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还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水利风景区4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景区(点)近200处。特别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三晋第一名山——芦芽山、黄河入晋第一湾——老牛湾、华北第一名泉——奇村温泉,享誉全国,驰名海外。

大手笔描绘大旅游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忻州实践

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的管涔山——芦芽山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上世纪60年代,歌唱家郭兰英的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家喻户晓、唱响神州。山西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老革命根据地,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近年来,山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旅游板块。忻州是山西省唯一同时拥有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旅游元素的市。黄河第一在忻州,长城精华在忻州,太行之巅在忻州。黄河板块主体区包括3县、关联区包括1县,有黄河入晋第一湾老牛湾、乾坤湾,第一峡晋陕蒙大峡谷,第一库万家寨水电站;长城板块主体区包括14县,雄关耸峙、烽堠林立;太行板块主体区包括4县、关联区包括3县,太行山的龙头、华北屋脊五台山在忻州,五台山北台顶叶斗峰海拔3061米。忻州是山西打造三大旅游板块的主战场。

仅以长城为例,忻州拥有从战国开始,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宋、明等朝代修筑的长城,总长度达1000多公里。雁门关被称为中华长城第一关,岢岚王家岔长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宋代长城,偏关是长城里程最长、种类最全的县,被誉为中华长城博物馆。那些断壁残垣曾经见证了多少刀光剑影、兵临城下的故事,见证了多少慷慨悲壮或缠绵悱恻的情景。长城不仅有壮美的风景,更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人间故事会。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三关”,多少历史人物的名字镌刻在巍巍雄关上。5000年的华夏文明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车辙。

如何把丰富的资源、深厚的文化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忻州市委、市政府领导认真研究、不懈探索、精心谋划的大课题。在不断总结发展经验的过程中,忻州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的大局中谋篇布局,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真抓实干,确立了“叫响世界品牌,构建龙形格局,讲好忻州故事,打造战略产业,实现兴景富民,迈向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2016年10月,原国家旅游局确定忻州市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标志着忻州市正由景区(点)旅游向全市域、全领域、全方位旅游时代跨越。对于忻州的文旅产业来说,全域旅游是一次标志性的、历史性的跨越。

大美忻州开始展现出独一无二的巨大魅力。

文旅融合亮点纷呈古老忻州灵动起来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舟。

忻州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经是一个战事频仍的地方,也是一个民族交融的地方,曾经涌现过许多历史名人、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元好问、白朴、萨都剌、慧远、班婕妤、傅山、徐继畬、高君宇、续范亭、徐向前、薄一波等人物的名字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

灵山秀水孕育了忻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风格迥异的黄河文化、雄浑悲壮的长城文化、启迪后人的红色文化、群星灿烂的名人文化、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歌文化、底蕴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彰显了忻州旅游特有的风采与神韵。

文化是生产力,而且是强大的生产力。

以旅载文、以文促旅,做好文旅互动这一大课题,忻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设计推出了一批体现忻州地域特点和独特精神标识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举办五台山佛事用品博览会、黄河民俗文化节、长城国际营地节、雁门关长城户外音乐节、芦芽山徒步节、老牛湾全国速度滑冰系列赛等活动,形成独具魅力的忻州旅游新业态。

“旅游+”是篇大文章。忻州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挥民歌之乡、剪纸之乡、摔跤之乡等品牌优势,将非遗、演艺、摄影、历史、书籍、文物、戏曲等文化元素与旅游宣传推介、旅游节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文旅活动。

到忻州旅游,你会被这里的美景所震撼,被这里的文化所吸引,流连忘返。一路走来,五台圣境净化心灵,雁门雄风激荡心灵,芦芽美景陶冶心灵,黄河风情愉悦心灵,奇顿温汤洗涤心灵。那将是一次纯粹而完美的心灵之旅。

忻州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文旅产业作为兴忻富民的抓手、转型发展的引擎,高端规划、创意开发、精心实施。以“心灵之舟”为主题,打造忻州旅游特色品牌,讲好忻州山、河、水、田、城、人等故事,让忻州文化亮起来、忻州旅游火起来。

如今,忻州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吸引力越来越大。

古老的忻州正在灵动起来。

大手笔描绘大旅游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忻州实践

黄河入晋第一湾——偏关老牛湾

大手笔描绘大旅游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忻州实践

天下奇观——宁武万年冰洞

五城联创优化环境忻州成为一方热土

忻州既有历史的厚度,也在不断刷新着它的速度和高度。

在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统筹15个县(市、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有大思路、大动作和大手笔。

经过多年苦干实干,忻州市的硬环境、软环境在不断优化,硬实力和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交通运输方面建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忻州进入高铁时代,大西动车全线贯通,雄(雄安)忻(忻州)高铁、集(宁)大(同)原(平)高铁2020年开工,忻州-榆林-鄂尔多斯高铁项目正在规划论证,忻州“十字形”高铁枢纽正在构建。五台山机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神岢高速、河曲晋蒙黄河大桥开通,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忻州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日益凸显。

旅游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沿黄河、沿长城、沿太行旅游公路规划方案已基本确定,涉及全市15个县(市、区),规划路线总里程2984公里,沿线骑行道里程342公里,步道里程231公里,设置公路驿站及露营地共61个,总投资221亿元,路线串联12个A级景区,覆盖100余个旅游景点。

连续几个“大干城建年”,忻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拉大了城市框架,而且完善了城市旅游接待功能,增强了城市的旅游承载力。

从2015年开始,忻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集成式、集约化五城联创行动。2015年,忻州市被住建部、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示范市;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创建单位;2017年忻州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前全市有1市(本级)、12个县(市)、8个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乡镇);2018年忻州市被提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今年1月22日,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入全面冲刺阶段。

五城联创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场管理的革命、作风的革命,是一次环境的大优化,软实力的大提升;最为显著的效果是塑造了净起来、绿起来、靓起来、快起来、美起来的旅游环境。

为了开拓更大的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忻州市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打底,努力培育和打造具有大山大水特色的生态游。大力实施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工程、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精心实施投资50亿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2019年,静乐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明月清风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为了适应健康养生新需求,忻州积极打造康养休闲健身游;为了适应高端消费群体新需求,积极打造符合小众人群的徒步游;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消费新需求,积极打造医养健身幸福游;为了适应现代节假日消费,积极开发打造自驾游。

目前,忻州已经成为一方旅游热土和投资热土,游客络绎不绝,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旅游总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快速递增。2017年旅游总收入408亿元,同比增长24.65%;201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23.36%;201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613.5亿元,同比增长21.8%。

打造山西旅游标杆美丽忻州蓄势待发

大手笔描绘大旅游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忻州实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忻州以改革促发展,建立有利于文旅产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与市场环境,在土地供应、金融服务、投资环境、人才支撑、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培育了自我升级、自我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忻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以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板块为重点的旅游产品覆盖忻州全域,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忻州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山西省全域旅游发展标杆。

打造山西省全域旅游发展标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下苦功夫,硬功夫,采取非常举措。忻州市高起点设计编制了《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全市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优化提升;大刀阔斧进行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市场化、专业化、公司化运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组织重点景区和企业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开展了专题促销推介和招商引资。引进银泰集团、中景信集团、山西高新普惠、陕西袁家村团队等,战略投资实现集群式落地。秀容古城亮相开街,被评为2019年全省八个特色商业街之一;偏关黄河、长城旅游一号公路已完成路面铺设;还有云中河景区康养旅游项目、五台山景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宁武县芦芽山景区提升工程、繁峙砂河北山旅游区开发、岢岚县宋长城景区建设暨周边乡村综合整治PPP项目、顿村温泉康养示范园区建设等旅游项目陆续建成。一批特色景区、旅游综合体、文旅小镇、康养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等陆续投入使用。

作为贫困地区,忻州市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目前有10个村被命名为山西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4个特色村列入全省首批“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忻州将农村风貌整治、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和整沟治理相结合,打造休闲农业型(南园村、吴家庄)、历史文化型(雁门关村、悬空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康体养生型(顿村、北合索、汤头村)、古村古镇型(娘娘滩、宁化古城、故城)、红色教育型(南怀化、伯强村、南茹村等)以及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具有丰富风俗民情和优美自然美景的乡村旅游,走出一条生态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的路子。

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忻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市脱贫攻坚连战连胜,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转型发展亮点频现,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忻州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心灵之舟既已乘风起航,必将破浪前行。

忻州正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众志成城,奋力拼搏,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百万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乡亲们已为您准备了甘洌醇香的代县黄酒、绵甜爽口的保德海棠红酒、莜面窝窝、红面鱼鱼、豆面抿尖、荞面河捞等美食,欢迎您的到来。


图片:范涛、赵光田、贾树林、郝智、樊文珍、王浩宇、曹建国、潘晓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