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校园欺凌,从来不该被轻视

《少年的你》火了,而本该被重视却被轻视的校园欺凌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在离高考只剩两个月的时候,胡小蝶跳楼自杀了。这自杀的背后,揭露了校园的秘辛——校园欺凌。

谁也没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可校园欺凌却轻而易举的拿走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要构成校园欺凌,有三个主要的主体:欺凌者、被欺凌者、冷漠的旁观者。

·欺凌者

这类人群是校园欺凌的施暴者,他们的行为往往带有恶意倾向,习惯于用暴力的手段欺负同学以树立威信或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而施暴的理由更是无厘头,可能是你长得太漂亮、可能是你成绩优秀、可能是你不合群,随心所欲的规则和理由,才是校园欺凌最摧毁人心的地方

施暴的手段更是花样百出:在厕所用沾湿的纸巾丢在同学的身上、为了报复跟踪和堵截陈念、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同学推下楼梯、在排球课上用排球砸陈念后脑勺、录低俗的视频以供取乐,

从她们对同学的“捉弄”,丝毫看不出还是天真浪漫的孩子。

从魏莱、罗婷、徐渺这三个“发起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可以看出,各人有各人的不幸。

魏莱:家境优越,从小就养成了骄纵蛮横的性子,从小的家庭教育让她的是非善恶观完全扭曲,原本纯净的心理也因为家庭压迫而黑化。

如果不是她非要用她歪曲的价值观去刺激陈念,也不会被陈念推下楼梯;

罗婷:从小遭受家庭暴力,耳濡目染养成了只会用拳头说话,并且把自己受到的暴力发泄在同学身上,以此来减轻心理上的受伤,用别人的可怜来安慰自己的可怜;

徐渺:是欺凌者也是被欺凌者,因为害怕自己被针对而助纣为虐,母亲的懦弱也把她变的

懦弱,但内心尚有一丝善念,在陈念躲在垃圾桶的时候愿意放过她。

虽然各有各的不幸,但她们之所以殊途同归就在于她们把自己的不幸通过暴力手段转移到同学身上,这也是她们最大的不幸。用别人的不幸建立自己的快乐

而在团伙之中,每个欺凌者的自我行为控制能力都被大大消减,而丧失了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这种去个体化现象是每个欺凌者身上都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受审的时候,有些人就开始推卸责任。

《少年的你》:校园欺凌,从来不该被轻视

魏莱

·被欺凌者

这类人群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像胡小蝶一样一直隐忍到最后实在受不了而自杀的、第二类像陈念一样一开始隐忍后面开始反抗的、第三类像小北一样一开始就反抗的

第一类最为常见,青少年的心理极为敏感和起伏不定,内心消极的想法积压到一定程度,没有胆量反抗也没有援助之手,再加上别人异样的眼光和指指点点,足以毁灭一个人的自尊心

从胡小蝶空洞而毫无生机的双眼中,可以看到她对死亡的平静。

有一个细节是胡小蝶把插牛奶的习惯用力的咬的不成型,她的心理就跟那个不成型的吸管一样,已经是破碎的、不成型的

第二类被欺凌者发现自己的隐忍只会遭到变本加厉的对待,决定奋起反抗。

陈念无疑是被欺凌者中比较幸运的,因为她的身边有人在保护她和陪伴她,可不是每个被欺凌者的身后都有一个说“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的人;

第三类被欺凌者敢于反抗,他们属于“别人欺负我,我就欺负回去”。而这样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冲动鲁莽,内心的道德感水平较低。

习惯于“以牙还牙”的少年大多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因为知道身后没有人,才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在这种方式中“攻击性人格”也就形成了。

《少年的你》:校园欺凌,从来不该被轻视

陈念被推下楼梯

·冷漠的旁观者

看到陈念椅子上被倒墨水却默不作声、嘲讽陈念母亲、在胡小蝶跳楼自杀时候议论、拍照、惊恐、围观等等,即使是这些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他们也都是校园欺凌的助推手

而压垮被欺凌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这些明知道却没有伸出援手的同学。

他们以为自己没有参与到行为中就算不上是欺凌者,陈念在没有成为被欺凌者之前,一句“我不需要朋友”把自己置于身外,可轮到自己成为被欺凌者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冷漠这么可怕

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和道德发展的水平,让他们不知道言语和眼光的欺凌比起行为的欺凌更加血腥。

比如,有同学嘲笑你的家境,旁边有人大笑,你的朋友虽然没笑但也没出言制止,这就是语言欺凌,最为可怕的是,

缺乏同理心的青少年在语言欺凌上往往混淆了“开玩笑”和“欺凌”。

就像《悲伤逆流成河》里面,易遥在跳河之前说的:“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

这些旁观者没有任何一点心理负担,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因为他们只认为自己没有动过手,不用承担后果。

在校园欺凌里,当旁观者变成助推者,没有一个人是置身事外的,每一个人都是“施暴者”

《少年的你》:校园欺凌,从来不该被轻视

胡小蝶跳楼自杀时,大家的围观

在影片中,老杨和郑易说:“你小时候欺负过人?那你总被人欺负吧?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只是不好的你都忘了。”没有同情心,才会对犯罪无知无畏。

为什么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而还在未成年的时候却没有学会?因为有三个“盲区”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每个小孩来到世间,第一个教育场所就是家庭。小孩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家长的行为方式,而认知模式也在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又因为孩子长期的认同而变的根深蒂固

在影片中,没有一对“合格”的父母出现,不管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的父母。

魏莱的父母很好的诠释了为什么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魏莱的父母只会用成绩来“关心”孩子,魏莱会去找陈念和解,只是因为父亲在她复读这一年里没有跟她说过一句话,而不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她没有认识到错误,跟她的父母至关重要。她的父母对魏莱是给予高期望的,因为父母不断的要求和高标准,压得魏莱喘不过气。

一边因为害怕父母失望而顺从听话,一边积压着内心的叛逆,而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她才敢释放这样的叛逆。而越是压迫,就反弹的越厉害

在家庭的压迫下,她错误的把校园欺凌当成了是释放压力的途径。父母对她错误的了解和认知,才让她在警察面前淡定从容、不知悔改。

小小的年纪就会用钱去摆平一件事,甚至说出“你收了钱,我才安心一些”,这和父母平时的为人处世和行为方式有关。

孩子的认知一开始是从父母那习得的,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在孩子眼里是值得学习和认同的

在欺凌者因犯错而被学校停课的时候,父母用粗暴的行为强迫她们下跪认错。我想我明白了,没有人天生就是坏孩子、欺凌者,而是在家庭的压迫下成为了欺凌者

陈念和小北的父爱是缺失的,而父亲在家庭中象征着“力量”。父爱的丧失,又怎么让他们学会有力量的保护自己。

甚至他们接收到的母爱也是“不健康”的,说不健康,是因为两个人的母亲都没有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小北的母亲即使拮据也愿意买肉包子给小北吃,但依然怪怨小北而选择离开。

陈念的母亲虽然爱孩子,但为了逃债而无法在身边保护,还把希望全压在孩子身上,

她们带给孩子的爱更多是负担和悲痛。

归根究底,是他们在家庭中都没有得到爱。缺爱的人,没有安全感

越渴望爱,就越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才会抓着一点点的关爱不舍得放手,才会因为对方的一句“疼不疼”而义无反顾的替对方遮风挡雨。

在他们的眼里,是非对错、爱恨、善恶都很简单,简单的就像加减法。家庭的教育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清晰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发展。

家庭教育的失败才是校园欺凌的罪魁祸首,家长为孩子开脱错误,才是道德败坏的培养皿。

《少年的你》:校园欺凌,从来不该被轻视

陈念和母亲通电话

·学校教育

影片中警官老杨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学校,学校让你找老师,找老师,老师让你找家长,找家长,家长说我在外面打工一年见不了几次面。”

可以看出,学校对于校园欺凌的不作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把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的教育对象,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更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

“一群男生把人打死了都不知道原来这样会打死人”,这句话多残酷,他们只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却没有学到使用暴力应该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大众对学校欺凌还停留在“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界限认知的偏差和模糊,才造成悲剧的潜在杀手。

在事故的发生后,学校在走廊上安装了铁栅栏,这说明学校对校园欺凌的重视,事后的防御措施固然要有,但事前的教育却依然不可缺少。

《少年的你》:校园欺凌,从来不该被轻视

陈念和小北

·法律的保护

小北的一句:“我还没有成年,不会判我太重的。”让我明白了,未成年人敢犯罪的“底气”。

社会对未成年是温和的,总是想给予机会让少年进行自我改造,可也成为了少年无所畏惧和肆无忌惮的温床。

少年对法律的不求助,除了对方的恐吓和微弱的法律意识,更多得是在求助后对惩治结果的失望。

陈念在面对女警官的疑问时反问:“谁能帮我?录我视频的人吗?站着看热闹的人吗?还是那些问为什么只有你被挑上,别人就没事的人?”法律对未成年犯罪者的过度保护反而让受害者更无法好好保护自己。

好在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迎来大修,对于防欺凌、防性侵等作出针对性规定,从校园源头遏制校园欺凌。

法律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修改,就像“路上总会有阴影,但抬头就会看见阳光。”我相信,法律会成为未成年犯罪的警钟和约束,也会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保护伞。

《少年的你》:校园欺凌,从来不该被轻视

陈念在看鱼

校园欺凌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好的家庭教育、成功的学校教育加上与时俱进的法律,才能真正的破除校园欺凌。

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家长的职责从来不是为了生下孩子,而是对孩子的养育,当家庭给予孩子抱持性的环境,孩子才会健康成长。只生不教养孩子的家长,就该为孩子的一切错误买单。

成功的学校教育是什么?是老师不偏重成绩也不忽视成绩,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除了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社会规范、情感认知的学习。

与时俱进的法律是什么?是根据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而优化的法律政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请坚信,你保护世界,世界也保护你。

文章作者简介:咨询师尤可,专注于青少年、儿童心理,用文字剖析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