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溫暖的“太陽花”

突遭不幸,幸福生活遭遇變故

  史愛雲,1972年生,屬鼠,郎溪縣梅渚鎮中房村人,是一個梳著辮子,長得水潤豐滿,說話一臉笑,和氣又大方,家裡家外一把好手,能幹又能吃苦的姑娘。經人介紹,認識了小夥張建平,不久便嫁到中房村,和丈夫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丈夫張建平在中房村附近做瓦工,她呢在村裡的炮竹廠打零工,小兩口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日子雖然清苦但其樂融融。1997年冬天,兩人的兒子出生了,幸福的小兩口更是歡聲笑語不斷,日子過得充實又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2003年,年僅29歲的張建平在工地上幹活時,不幸被意外倒下的鐵門砸到,送去醫院搶救後,雖然保住了生命,但是卻落下了半身癱瘓的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眼看著日子越過越好,卻不成想家裡的“頂樑柱”倒了,生活一下子變得艱難起來。

  向陽而生,獨自挑起家庭重擔

  因為丈夫身邊離不開人,史愛雲放棄了炮竹加工的工作,在家中種起了8畝田。為了不讓丈夫自責,在張建平面前,史愛雲總是樂呵呵的,自己私下裡才偷偷地躲在樓道里抹眼淚。她不記得因為病情的折磨,丈夫發了多少次火;不記得來來回回帶著丈夫跑了多少趟醫院;不記得多少個日夜在哭泣中睡著,又在睡夢中哭醒。

  一邊照顧癱瘓的張建平,一邊還要照顧年幼的兒子,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史愛雲身上。每天天矇矇亮,她就起了床,種地、做飯、照顧丈夫、照顧兒子、做家務……為了貼補家用,她還跟著妹妹學起了縫紉,白天辛苦的田間勞作後,晚上又幫人做做簡單的縫補活。最苦最累的時候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勸她放棄,張建平看到妻子受苦,也讓她不要管自己。

  “再苦再累我都不怕,苦日子慢慢熬總會過去的,我們三個人在一起就是家!”史愛雲用柔弱的肩膀堅定地撐起了這個家,咬著牙挺過來了。

  精準扶貧,春風吹開斑駁之門

  就在史愛雲一家相濡以沫,艱難度日的時候,習總書記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提出實施“五個一批”工程: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扶貧的春風吹開了斑駁的貧寒之門。2014年史愛雲家申請後被識別為貧困戶,通過351和180政策的幫助,減輕了丈夫看病費用支出的負擔,“雨露計劃”讓她的孩子上學費用有了補助,同時她丈夫每年殘疾人護理補貼720元,重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800元,低保8640元。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協調下,幫助她申請了一次性創業補貼5000元,居家就業補助每年200元,還申請了小額貸款5萬元。

  史愛雲要向丈夫證明自己是壓不垮的半邊天,便用工傷的賠付款在梅渚集鎮買下了一間門面,張羅起了一家賣內衣的小店,出售家庭日用的內衣物,店面雖然不大,卻收拾得乾淨整潔。另外,她還從妹妹那裡拉來了一臺縫紉機,順帶做些縫補的零活,5萬元的小額信貸用於店面的週轉。村民知道後凡有需要都來找她。由於勤勞肯幹,史愛雲的縫紉手藝越來越好,甚至有工廠請她加工衣物,村委會也幫她聯繫了服裝廠的工作,她都婉言謝絕了,她說:“丈夫癱瘓在床身邊離不開人,一個小時就得翻一次身,每天都要給他擦三次身子。我必須要守著這間店,守在丈夫身邊。”

  就是這樣靠著好的政策、幫扶幹部和周圍人的幫助,史愛雲一路挺了過來,2015年底正式脫了貧。史愛雲說出了一段很平實的話:“這麼好的扶貧政策給我們貧困戶帶來的最大的利益,看病不愁了,收入有了,兒子也長大了,現在在外地打工,一家人齊心協力,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無需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分明是患難夫妻情長在。也常看到一些人在物質和利益面前呈五短身材。但她腳下有路,心中有志,生命有光。一朵沉默熱烈、向陽生長的“太陽花”跑贏脫貧衝刺,溫暖了中房村人的心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