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陽明洞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城龍場鎮陽明村棲霞山,因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謫為龍場(今修文縣城)驛丞時,於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於此洞而得名。2006年,陽明洞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陽明洞又名東洞,洞口苔痕蒼綠,藤蘿密佈。洞內寬敞明亮,可通往後山。四壁石乳凝結,洞口崖上有明代貴州宣慰使安國亨(彝族)題刻"陽明先生遺愛處";右側有明羅汝芳題刻"陽明別洞";左側有清龐霖題刻"奇境"等。洞中的鐫刻較多,字的大小不等,草、楷都有。洞外是長12米,寬9米的青石鋪地的院落,巖坎邊用青石欄杆圍繞;院落南邊石級兩旁,有兩顆參天古柏,為王守仁親手所植,稱為守仁柏。建在石巖之上的君子亭,為六角重簷攢尖式清代建築,亭東北岩石上有(清)賀長齡書錄王守仁《君子亭記》碑刻。亭岩石壁下有蔣介石題刻"知行合一"四個大字。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棲霞山是橫亙於稻田中的一座小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龍岡山。這座山上除有陽明洞外,還有何陋軒、君子亭、祠等。石級曲經兩旁,綠樹夾道,環境幽美。何陋軒是王守仁初來修文時的居穴。當時龍場(修文)老百姓見王守仁住在這既陰又溼的石洞中,便伐木為王守仁修建屋宇。居住室名由王守仁當年所取名稱。出處是《論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現軒內牆壁,嵌有清道光年間喬用遷、許大綸書錄王陽明《玩易窩記》、《何陋軒記》、《賓陽堂序》所刻廣四通石碑。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半山腰上有一個溶洞,原稱東洞,可容百人,王陽明先生常在此冥思苦索,《五經臆說》大概就是在這裡寫成的,後人把它稱為"陽明小洞天"。洞旁的石梯兩邊,有兩株參天古柏,相傳是王陽明先生親手所植,至今仍然枝葉繁茂。洞口的崖壁上,有安國亨題刻的"陽明先生遺愛處"七字。這"遺愛",是永恆的愛,是無限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愛,它充分表達了貴州人民對王陽明的思念之情。彝族安氏土司與王陽明有深厚的情誼,安貴榮雪裡送炭,經常派人給他送米、送肉、送雞鴨和柴薪,還饋贈金帛鞍馬。後來安貴榮有廢除"龍場九驛"之意,王陽明耐心規勸,使他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便有了三封《致安宣慰書》。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住的日子久了,王陽明與當地百姓漸漸親密起來。他們對王陽明的遭遇深表同情,主動為他伐木修建房屋。房屋雖然簡陋,但可遮風避雨。這些與他非親非故的人,給他無私的援助,使他非常感動,感受到人間確有真情在,萌發了"致良知"的思想。感動之餘,他欣然寫了一篇《何陋軒記》,取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意思,將此住室命名為"何陋軒"。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往前是立在小山岩上的君子亭,亭子周圍栽種了許多竹子,以竹子的優良品性來比喻君子的節操,故名君子亭。他在《君子亭記)中,敘述了這件事情。亭前有一株古梅,據說也是陽明先生手植的。在君子亭下的巖壁上,刻有"知行合一"四字,點明瞭王陽明學說的精髓,是蔣介石第三次重遊陽明洞時所題。在君子亭後的院落內有賓陽堂,這是王陽明與學生和鄉人們會聚的地方。在賓陽堂裡見到東方日出,彷彿重見天日,看見光明,感到溫暖,於是喜出望外,對天跪拜,寫下了《賓陽堂記》。正是這些善良、忠厚的人們,使王陽明度過了生活的難關,度過了生死的關頭。是龍場人民給了他新生的力量,給了他奮鬥的勇氣,給了他"悟道'的靈感,從而產生了陽明心學。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清代畫家沈俊畫的王陽明工筆設色肖像畫


王守仁(1472-1528),漢族,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後遷居紹興。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被梃杖四十,謫為龍場(今修文)驛丞,於正德三年(1508年)忍辱蒞任。初到龍場,居無處所,在一天然溶洞內埋頭玩味《易經》,洞因名"玩易窩"。爾後移居龍崗山。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稱為"東洞",洞頗寬敞明亮。自王守仁在此棲身後改稱為"陽明小洞天",習稱"陽明洞"。洞頂時有滴水,當地少數民族憫其陰溼,伐木結茅,在洞口右下方為之建屋。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為"何陋軒"。又在洞口左上方修建一小亭,亭子四周栽些竹子。王守仁以竹子具有"君子之德",將亭名為"君子亭"。他謫居龍場三年成就了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學說,並萌發"致良知"思想。"王學"對中國乃至日本、朝鮮,韓國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王守仁先後在龍場的龍崗書院、貴陽的文明書院聚徒講學,使"連峰際天"、"飛鳥不通"的"山國"貴州從此人文蔚起,風氣大開。對於多民族的貴州來說,王守仁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亦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層人士的信賴與善待。在著名的《瘞旅文》中,他諄諄告誡外來者,"爾安爾居兮,無為厲於茲墟兮!"用現代人的話說,便是"你就安心居住在你該住的地方吧,別給這裡的村落造成禍害啊!" 確實,王守仁很注意民族關係。他與彝族土司貴州宣慰使安貴榮十分友善,曾兩次致書安貴榮,囑其以大局為重,不要撒減驛站,以免引火燒身。他還受安宣慰之託,撰寫《象祠記》。《象祠記》與《瘞旅文》後來都被收入《古文觀止》,成了千古絕唱。他離開龍場後,貴州宣慰使安國享親筆書題"陽明先生遺愛處",鐫於洞口崖壁上,迄今完好無損,備受世人珍惜。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明史》載,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一位高僧告訴爸爸王華,要他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了,王守仁這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王守仁自幼聰明,非常好學,但不只限於四書五經,而且也很喜歡其他書籍。思想也比較怪癖,很多私塾先生一直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詩很能說明他的這種思想: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王守仁《客座私祝》

這位怪人正呆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前往龍場途中歷經波折,最後在龍場悟道。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當時奸臣江彬為奪平叛之功,令王守仁將朱宸濠交出,為了百姓,王守仁拒絕了,江彬十分生氣讓張忠帶京軍入贛,影響社會安定,幾次引起百姓叛亂,但都被王守仁的個人魅力壓了下去,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守仁再三推辭,張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全中紅心,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覆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於肺炎病逝於江西南安(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王守仁去世23年後的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撫貴州監察御史趙錦將龍崗書院改建為"王文成公祠",陽明洞因此成了王守仁的重要紀念地。貴陽人早先也都慕名前往修文祭拜,或者面向修文遙拜。後來乾脆在貴陽城東扶風山麓修建陽明祠,那是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事了。


五百年來王陽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

《王陽明大學古本旁釋》1冊全,佐藤一齋補註,明治30年啟新書院版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