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自強不息貧困戶自創養雞致富經

茶陵:自強不息貧困戶自創養雞致富經

譚新華正在給雞餵食。

紅網時刻株洲4月9日訊(通訊員 林則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養雞這一塊領域,譚新華是株洲市茶陵縣嚴塘鎮猷竹村的“養雞狀元”。他的養雞技術,在當地廣為傳播。村裡很多貧困戶都是譚新華的“學生”,這些貧困戶通過學習他的養雞技術,發展養殖產業,得以順利擺脫貧困。

穿著一身休閒的西裝,頂著一頭“時尚”的髮型,邁著矯健的步伐,扛著一整袋玉米粒……這位便是雞群的主人譚新華。每天,他都要在這條路上來回走上好幾回。這可是一個體力活,對於譚新華來說完全不在話下,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曾經是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病患。

2000年,在廣東打工的譚新華因腰痠背痛做不了事,去醫院檢查身體發現患上了腎積水,左腎比右腎大了一半,似乎是剎那間就喪失的勞動能力。而就在當年,他的父親也去世了。沉重的打擊讓譚新華一度心灰意冷。

2003年,譚新華的女兒出生,讓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譚新華說,有了小孩,思維就不同了,生活一下子就有了盼頭。

一定要找到擺脫貧窮的出路!譚新華和妻子苦苦思索,發展家禽養殖是最有把握的脫貧之路。說幹就幹,他們在老家門口搭建了一個簡易的雞棚,餵養了幾百只家禽,到年底一算,收入才1萬元。

工作苦累,收入也不盡如人意,但在妻子的鼓勵下,譚新華決定通過擴大養殖規模,獲得更多的效益,爭取走出貧困。就這樣,夫婦倆小心翼翼地逐步擴大養殖規模,也在這深度貧困的14個年頭苦苦拼搏。

2014年,對譚新華來說,是個幸運年,國家啟動脫貧政策,他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一年,在政府扶貧政策的幫助下,譚新華的一家生活有了好轉。這一年,經過多年的治療,譚新華慢慢也能做一些輕度的力氣活。

戰勝病魔才能戰勝貧困,譚新華的身體逐漸好起來了,幹勁也越來越足。他意識到,想真正徹底擺脫貧困,關鍵還是得靠自己。

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譚新華於2016年成立了合作社,爭取了銀行貸款,在本村承包了一片山地,開始潛心發展養殖產業。養殖規模擴大到了2萬隻,年收入達到6萬元。當年,譚新華如願脫貧。

譚新華說:“感謝黨,感謝政府,不說其他的,小孩子讀書可以給我減免了一點。”對於他來說,創業的時候,自己負擔少一點,賺到了錢就可以更好的擴大規模。

經過幾年的努力,譚新華的養雞場可年出欄成年雞3萬隻,年收入10多萬元。同時,他還充分利用養殖場的空間,開始養魚、養鴨、養鵝、養蜂蜜,在這個“聚寶盆”裡,水中游的、地上跑的、空中飛的都有,連鎖生態的養殖場也讓譚新華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了。

“做人不能忘本。”富起來後的譚新華一直琢磨怎樣幫助村裡的貧困戶一起脫貧,他覺得自己的成功是可以被複制的。在工作隊和村裡的支持下,譚新華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推介了出去。

就這樣,養雞一時成了猷竹村的風尚,譚新華幾乎每天都會指導村民養雞技術,還經常組織大家一起培訓。對養殖信心不足的10戶深度貧困戶,他採取認領雞苗,年底參與分紅方式,來幫助他們脫貧。

2019年4月,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介紹下,譚新華引入了一批特殊雞種進行養殖。在猷竹村後背組一片面水的山林裡,每當日落時分,就會有一群群“大鳥”棲居在高高的樹梢上。初看這些“大鳥”,外形像雞,卻遠比普通的雞能飛得更高,讓人見到後都會嘖嘖稱奇。但村裡人早已見怪不怪,他們知道,這些“大鳥”便是譚新華養的“太空雞”。這玄乎的名字的確名副其實。2002年,數枚種蛋隨 “神州三號”飛船歷經七天的太空遨遊,再返回地球。而這些“太空雞”就是種蛋孵化出來的。

據瞭解,太空雞都是晚上棲息在樹上,習性好鬥。它的皮是黑的,肉是黃色的,肉質特別細嫩鮮美。

譚新華說:“以前大家都說豬上樹是不可能的,現在雞都上太空了,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我脫貧成了現實,我帶動貧困戶脫貧也成為了現實。事在人為,要想過上好日子,除了好政策的幫助,最主要的還是得靠自己的雙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