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為何日漸消沉,越賣越涼?

一直以來,中國市場與無印良品的日本本土市場有著極大的差異。

在日本,無印良品隨處可見。便利店、地鐵小店、甚至在部分自動販賣機中,都可以見到其商品,"無印良品"四字,含義便是"沒有商標的優質物品"。這與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停滯下行有關。當時,消費者期待更低廉優質的產品出現,因此無印良品的定位在日本本土一直便是大眾化品牌。

無印良品為何日漸消沉,越賣越涼?

但當無印良品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時,則以高端定位示人。因其產品設計風格簡約獨特,初入中國市場時未大量擴展門店,購買渠道有限,宣傳的品牌哲學理念,幾大條件都符合中國中產階級的審美喜好,虜獲了一批忠實客戶。

因其在中國市場高定價的戰略定位,無印良品一度被視為國內的"中產標配"。同一品類商品,在中國市場未實行降價策略之前,與日本本土的差價可高達2倍甚至更多。

然而近幾年,隨著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擴張,以及同類競品的不斷湧現,無印良品的高價策略有所鬆動。從2014年10月開始,無印良品開始了逐步降價的策略,至2019年1月,無印良品迎來了第十次降價。2019年3月22日,無印良品官方微信宣佈,要"延續價格的審視,為中國做出改變",並表示已經開發出了一系列"中國需要"的商品,極度表達對中國消費者的誠意。

無印良品為何日漸消沉,越賣越涼?

事實上,無印良品在中國的頻繁降價,實際上是不斷地試探中國市場的價格接受底線,不僅影響了無印良品本身的品牌形象,暴露了其利潤率極高的事實,也讓原先好不容易樹立起對其高端定位有所認知的忠實消費者,喪失了對品牌的信任。而來自中國市場的後來者、模仿者還在不斷升級,如名創優品、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米家有品、京東京造……等生活雜貨品牌,產品設計風格與無印良品相似,產品質量穩定,性價比卻更高。

中國市場是複雜多變的。

彌補消費斷層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出消費升級,拿出更好的商品,努力積累增長勢能,為以後的零售市場攻堅戰勝利贏得更多的把握。

無印良品為何日漸消沉,越賣越涼?

類似名創優品的零售門店,由於低廉的價格和新鮮的設計,會吸引消費者在線下直接購買,這也是未來線下零售的發展趨勢。

這是一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故事,面對風雲漸起的中國學徒們,無印良品還有未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