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醫院的心理科住進了一位20多歲的網癮病人,他在工作中很受領導器重。可下了班卻沉迷於網絡遊戲,已經為此花費十幾萬元,住院之前剛把新領的工資全部充給了他的寶貝遊戲。

醫生和他談話,他說如果有必要,自己也能控制不去玩遊戲。但陪他來的家人們卻否認他的話。到底是什麼讓這個成年人沉浸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裡不肯回頭呢?當醫生和他媽媽談話時,終於找到了答案。

他的媽媽一副精明強幹的女領導作派,說起兒子滔滔不絕:從小都是她安排照顧長大,連兒子的媳婦也是她一手操辦和促成的,原來兒子有個女網友,兩個人情投意合,但母親說那個女孩子不是過日子的人,硬是讓他斷了,並給他找了現在大家公認的善解人意、工作穩定的好媳婦,兒子也不得不承認現任妻子的溫柔賢惠。

也就是說,這個小夥子從出生到成家立業,每一步都沒有偏離媽媽設計的軌道。他已經逐漸蛻變成一個由媽媽控制的傀儡,失去了選擇的自由和樂趣。這次網癮的爆發,正是來自他內心最深處的反抗,在那個虛擬世界裡,他能主宰一切,發號指令,積極行動、勝利、失誤、挽回……都是自己在操縱,他找到了存在價值和樂趣。

當心理醫生指出他和媽媽的問題,建議讓媽媽先離開醫院,兒子首先提出反對,說媽媽在這兒可以幫他打飯、陪他做體檢排隊等事情,媽媽更是不願離開兒子半步。寫到這裡,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一個強勢有掌控欲的母親,培養了一個毫無自理能力的巨嬰。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從以上的病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母親在家庭中的角色至關重要,母親對孩子和家人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以下兩種母親在生活中很常見

1 家庭中各方面都很強勢的媽媽

前一陣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裡面蘇家媽媽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她在家裡大權獨握,說一不二,老二蘇明成被慣成了長不大的巨嬰,在失去母親之後,連自己的小家都支撐不下去。

而蘇明玉因為媽媽的偏心,倍受忽視和傷害,雖然已經長大,事業有成,內心卻有著難以癒合的傷痕,直到母親去世,都無法讓她原諒和釋懷。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媽媽也很常見,我的鄰居家有四個孩子,父親去世早,媽媽一個人從小拉扯四個孩子,因為生活條件不太好,負擔重,她本身個性要強,不願被人看不起,對幾個孩子缺乏耐心,性情急躁,結果孩子長大後,老大老二根本不回家,完全跟母親對著來,兩個小的,一個有了抑鬱症,一個身體長年不好,其實也是因為性格內向,不善調節情緒造成的體弱多病。媽媽辛苦了一輩子,卻換來了這樣的結果。

由此可見,如果母親太強勢,孩子容易發展為兩個極端,要麼膽小、自卑、敏感,懦弱無能,要麼就是暴躁易怒、執拗認死理。他們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很少能理智陽光健康地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被很好的尊重和擁有自己做主的自由。

2 還有一種母親並不強勢,卻也能把孩子拴在自己身邊,這種愛是一種隱形的牽絆。

這種往往性情溫柔,性格懦弱,自己沒有更多的興趣愛好,對工作也不上心,對孩子卻是過分關注,傾其所有。

十年前,上海海事大學的研究生楊元元選擇了自殺。因為她想獨立,但她母親牢牢地束縛著她。父親去世後,她一直和媽媽相依為命,在母親眼裡這個世界只有自己的女兒,當她在上海讀研究生時,她母親“理所當然”地要去陪讀,還和自己的女兒睡一張床。

楊元元沒有知心的朋友,一直想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但在努力失敗後,最終選擇了自殺。

以上是個極端的例子,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一些這樣的人,我的同事大平,丈夫是個事業型的人,常年在外跑業務。孩子考上了重點高中,需要在校住宿,每兩週才能回一次家。

多少年來,大平已經習慣了照顧他的兒子,孩子一住校,家裡突然冷清了下來,她變得無所適從,每天打電話成了她唯一的寄託。電話裡孩子的聲音有些沙啞,她就會擔心半天,如果孩子忘了給她打電話,她更是疑神疑鬼,坐立不安,這種日子讓她休息不好,日漸憔悴,頭髮都白了好多。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大平看起來是在關心孩子,實際上是突然失去了心理寄託,無法獨自面對生活。如果她的孩子回到家看到媽媽這種狀態,他也不會安心地在學校學習。

上面兩種媽媽從根源上講,是一種媽媽,只不過外在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講,強勢的媽媽其實也是外強中乾,沒有安全感,不獨立,自我價值需要不斷地被外界事物證明,所以他們才有強烈佔有慾,戀子女情結,將所有的感情重負壓在兒女身上。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共生關係”: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和母親之間越發依賴,缺乏心理邊界,無法擁有“獨立的自我”。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最讓人擔心的是,在這種關係裡,他們雙方毫無知覺,早已習慣了相互病態的依存。在心理裡還有一種“斯德哥爾摩情節”即被綁架者會聽從並依戀綁架他的人,共同來對付解救他的人,因為在長期的相處中,被綁架者已經習慣這種狀態,無法正常走出。文章開頭那個網癮患者的媽媽就是用母愛綁架了自己的孩子,讓他一直沒有長大。

人們總是歌頌母愛的偉大,好像這世間沒有不恰當的母愛,其實,正確的母愛是需要媽媽們不斷地學習和領悟的。母子一場,是為了最終的分離,讓孩子能健康獨立的生活才是一個母親最大的成功。

應該如何去做,孩子才能更快成長呢?媽媽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

1 要想孩子身心健康,除了母愛,父愛也不能缺席。

從上面我舉的實例中不難看出,每個家庭都是以媽媽為主,父愛基本沒有出現過,這也是現代社會的通病,媽媽包攬一切家庭瑣事,父親樂得躲清閒。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男孩難於男性化,缺乏陽剛之氣,在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發育較慢,並存在諸如焦慮、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礙,在性格方面也會變得懦弱、膽小、孤僻、自卑等。當未來進入社會後,會出現各種不適狀態,無法按自己性別角色規範行事,喜歡找強勢的女人結婚,無法成為值得依賴的丈夫。

女孩由於缺乏父愛,容易有“戀父情結”,在自己以後的婚姻生活裡缺乏安全感,像個長不大的小女孩,幼稚敏感自卑。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因此,希望每個做父親的也能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肩負起父親應盡的職責,母親也要學會示弱,適時退讓,必要時把孩子交給父親看管和教育。

2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不給孩子太大壓力。

母親之所以不放手,是因為怕孩子犯錯走彎路,於是,母親就包辦所有事情,從思想上和行為上都要求孩子跟著她走,最終導致孩子沒有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機會,有了問題找媽媽,成了“媽寶男”“嬌嬌女”。

沒有人不犯錯,即使是父母,我們不必追求完美,從錯誤中學習才能印象深刻,學得更快更紮實。聰明的家長會讓孩子儘早在有能力有時間改正的情況下犯錯,才能避免以後更大的無法挽回的失誤。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孩子犯了錯,家長先道歉,給孩子做個表率,告訴他,人人都會犯錯,改正就好,不要一味打壓,讓他失去再次開始的信心。

3 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交往

父母是孩子最早認識的同性和異性,和他們的友好相處,能讓孩子習得長大後與同性異性朋友相處的方法,這決定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同時,我們不能把孩子禁錮在家庭範圍內,我們要鼓勵他和同學、朋友一起學習翫耍,參加集體活動。在和外界接觸的過程中,孩子的心胸和眼界會更加開闊,他也會見識到更有魅力的人和美好的事物。即使他在外面遇到了困境,也是一筆難得的人生經歷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讓孩子走出去,是為了讓他的心靈更好的迴歸。

4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為人父母,尤其是媽媽,要學會愛自己。

媽媽為了家庭兒女忍辱負重的事例不勝枚舉,好像只有犧牲自己,才能換來兒女的幸福生活。其實不然,我們70年代這一輩人的父母,那時候大多數家庭生活條件差,溫飽都成問題,父母真是省吃儉用,為了子女吃苦受累。

如今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年輕人追求自由灑脫,我們也沒必要苦著自己,捨不得消費和享受,每天把自己弄得像個苦大仇深的黃臉婆,只知道為孩子和家庭奉獻,不懂享受。這樣的媽媽,孩子不但不知感恩還可能只會把我們當他的女僕,不嫌棄就不錯了。

一個人只有先自己內心滿足,才會有餘力去更好的愛孩子和家人,不會給別人更大的壓力。媽媽懂得自己找樂,孩子才能放心去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

為了孩子為了自己,也要對自己好一點兒,把目光從孩子身上移開,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累了就歇會兒,不想做飯就叫個外賣,空閒時不帶孩子出門去旅遊……都是極好的放鬆。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最後還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全部歸結於他的母親,畢竟還有外部環境和自身性格等的因素。

不可否認的是: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以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很多時候,孩子不成熟,長不大,也並不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過錯,為了孩子不長成一個巨嬰,媽媽要懂得適當放手當然也很重要。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媽媽

關注頭條號 願和大家一起成長,快樂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