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封王戍邊”到“和親弭兵”——淺析西漢初期北疆邊防策略

秦朝末年,北方匈奴的實力再次強大,到了西漢王朝建立的時候,匈奴已經擁有三十多萬的強大政權了,西漢處於北方匈奴強權政權的威脅之下,西漢北疆的邊防便是整個漢朝防務的重點之重,因此,西漢王朝建立後,統治者就採取了一系列的邊防策略來對抗北方匈奴,以維護西漢的政權。

西漢的邊防策略可以分為“封王戍邊”和“和親弭兵”這兩個,這兩個政策的實行有一個界限劃分,即為白登之圍,白登之圍之前實行的是“封王戍邊”,白登之圍之後則是 “封王戍邊”與“和親弭兵”兩個政策一同實行。

一、“封王戍邊”策略

西漢初期為了抵抗北方匈奴採取的一系列政策當中,“封王戍邊”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策略。西漢王朝在建立初期,劉邦分封異姓人為王是不得已的一個舉動,因為在之前的戰役中為了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為爭取同盟軍,籠絡一些有實力的將領,共同擊滅項羽,曾被迫或自願的分封了幾個王。

因此,劉邦比項羽更加深得人心,也就是說劉邦比項羽更加適合做君主,所以最後劉邦取得了政權,成為西漢初期的君主。在那時分封的異姓王有七個人,分封韓信為楚王,張敖為趙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信為韓王,臧茶為燕王,吳芮為長沙王。

從“封王戍邊”到“和親弭兵”——淺析西漢初期北疆邊防策略

圖 | 劉邦

這些異姓王都是武藝高強、驍勇善戰的大將,他們在楚漢戰爭中就手握重兵,佔據要地,名義上與劉邦是君臣,實際是敵對關係,在後來局勢逐漸安定的時候,劉邦肯定會抓住一切機會對這些異姓王進行清除。

在西漢建立初期,北疆的防線向內縮小,此時的西漢北疆中東區域是燕、代兩國,這兩國便成為了西漢實行“封王戍邊”策略抵禦北方匈奴的陣地,這對劉邦來說是一舉兩得,既可以藉助異姓王的兵馬來抵抗北方匈奴,也可以以此削弱異姓王的實力,由此可見, “封王戍邊”政策便是如此應運而生的

西漢建立後,論功行賞,分封諸王,除了燕王臧茶以外,其餘的異姓王都被分封到了其他地方。當時,燕國的首都在薊,所以燕國所在位置是直面匈奴左賢王和他旗下的各部落的,位於前沿陣線。燕國在當時是在極為重要的防線上的,有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以對抗匈奴。

最後,劉邦在消滅臧茶之後,就讓從小與自己一起長大的盧綰做燕王,也是託付他承擔邊防重任的意思。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便下詔書讓韓王信遷都到太原以北,於是韓國就從潁川遷移到了太原。韓王信是已經逝去的韓國王族後代,在劉邦平定三秦王時就已經答應其讓信做韓王,就這樣,韓王信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復興了韓國。

韓王信能夠成為韓王,既是因為當初的懷王之約,也是因為其本身在劉邦麾下立下的戰功件件。所以,對於韓王信這樣的一個異姓王,用此政策來削弱他的實力也是一個良策,讓他把遷徙首都至太原以北,靠近匈奴的北疆之地。

從“封王戍邊”到“和親弭兵”——淺析西漢初期北疆邊防策略

圖 | 懷王之約

遷徙到韓國的時候,定晉陽為韓國的都城,但是韓王信為了更好的執行西漢王朝實行的“封王戍邊”政策,更是上書

“國被邊,匈奴數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

要求將都城改設在馬邑。因此,西漢初期,劉邦通過分封盧綰為燕王,將韓國遷徙到了代地,在這兩個地方正式實行了“封王戍邊”策略來抵抗匈奴。

但是這些受封在代、燕兩國的異姓王他們作戰經驗豐富,可以擔此大任,同時他們也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利。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和財政,如果他們忠心於漢室,那麼的確可以起到震懾邊關、戍守邊疆的作用,但是如果他們心存異心,背叛西漢,那麼則會對西漢邊疆產生巨大的危害。

從“封王戍邊”到“和親弭兵”——淺析西漢初期北疆邊防策略

圖 | 西漢邊疆圖

劉邦在靠近邊疆地區,逐漸廢除異姓王,分封同姓王,就是為了消除這一危險的存在。實行“封王戍邊”策略存在著重大的困境,即使是分封同姓王也會有一樣的困境,比如說代王劉仲在遇到戰爭的時候就棄國了。所以此時,劉邦便會在心中慢慢的思索其他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來代替“封王戍邊”策略。

二、“和親弭兵”策略

白登之圍這件事的發生可以說是西漢初期實行北疆邊防政策的一個轉折點,在白登之圍之前實行的“封王戍邊”策略慢慢失去主導地位,成為“和親弭兵”策略的輔助措施。

白登之圍發生後,西漢找了一個女子封為公主,以假公主的身份遠嫁到匈奴與冒頓單于和親,兩國和親之後,便放棄了交戰反而開通了貿易。於是,“和親弭兵”策略成為了西漢抵抗北方匈奴的主要策略。西漢出臺和親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在白登之圍發生的時候,漢高祖被匈奴包圍,於是提出了和親這一意願。

“是時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結和親,賂遺單于,冀以救安邊境”

由此可知,漢高祖對於匈奴的和親策略,既是對天下初定的窘迫,又是害怕與匈奴交戰。因為在白登之圍的時候,劉邦幾乎是匈奴的俘虜,所以在這件事之後,西漢王朝統治者意識到,西漢暫時是沒有這樣的精力和和軍事力量與匈奴進行交戰的,於是推出了和親策略。

從“封王戍邊”到“和親弭兵”——淺析西漢初期北疆邊防策略

圖 | 和親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剛剛說到的,實行“封王戍邊”策略的實行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分封在西漢靠近北疆地區的諸王可能聯合起來反叛西漢,所以西漢王朝統治者必須另推一項行之有效的政策來應對“封王戍邊”存在的危險。

就這樣,當時的西漢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統治者在衡量利弊之後,北方的匈奴不能打,只能和平相處,要和平相處只能將公主嫁給單于才算是和親,實現了和親,才能夠弭兵,所以說和親策略在當時算作是一種約束雙方的盟約。

和親之後,極大地促進了農耕民族和遊耕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漢匈雙方都願意努力維持友好關係,共同促進各自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由此實現了雙方的和平相處,也就是說和親實現了弭兵,證明了“和親弭兵”的可行性。

三、“封王戍邊”和“和親弭兵”策略的並行

西漢統治者在實行“和親弭兵”策略的同時並沒有放棄之前實行的“封王戍邊”策略

。在西漢內部,對於和匈奴是交戰還是談和,一直都是在激烈的爭論當中,同意和親的人認為這樣一來有利於雙方,實現互市,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反對和親的人認為這樣會讓百姓忘記國難,還說要加固邊城,訓練軍隊。

因此,西漢王朝在實行“和親弭兵”為主,“封王戍邊”為輔的策略的同時加強了軍事力量,大力扶持發展馬業,培養上好寶馬,組建強大的軍隊。

在漢文帝時期,匈奴曾經南下侵犯西漢,漢文帝便組織軍隊進行反擊,同時漢文帝親自出徵。早在漢文帝初期的時候,就曾經巡視到太原,想要親自帶領軍隊攻打匈奴。

從“封王戍邊”到“和親弭兵”——淺析西漢初期北疆邊防策略

圖 | 匈奴

後來漢文帝也曾經多次想要親自出徵攻打匈奴,或許就是因為漢文帝曾是代王,而代地在當時是西漢與匈奴交戰的主要戰場,承擔著抵抗匈奴的邊防大任。由此可見,西漢王朝在這個時候便擁有了相當數量的軍隊。

但是總體上來說,這一時期西漢的主要邊防策略還是“和親弭兵”,從漢高祖時期西漢王朝第一位公主遠嫁匈奴和親起到馬邑之謀以前,總共有六位公主遠嫁到匈奴和親,實行“和親弭兵”。

結語

西漢在面臨北方匈奴的強大政權的威脅下,高祖劉邦分封一批異姓王,並將異姓王遷徙到邊關戍守,是一種好方法,可以一舉兩得,但是也有極大的可能適得其反。都知道西漢韓王信的背叛和盧綰的背叛,給西漢邊疆地區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而新分封的諸王根本沒有辦法能夠抵抗北方匈奴,因此,這就有必要修正“封王戍邊”這一策略以維護西漢政權。

在西漢統治者的審時度勢下,出臺了影響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和親政策,和親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依靠不同生產方式生存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但是匈奴政權主要依靠的是遊牧經濟,而遊牧經濟有著極大的脆弱性,牲畜和人力經常不足以滿足遊牧經濟的發展。

從“封王戍邊”到“和親弭兵”——淺析西漢初期北疆邊防策略

圖 | 遊牧

因此,對匈奴來說即使是在雙方實行“和親弭兵”,和平友好相處的時期,有些部落為了能夠生存,還是會經常南下進行掠奪。西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決定發展軍事力量,發展騎兵,也就是在實行“和親弭兵”的同時實行“封王戍邊”策略。西漢以後的歷朝歷代,在面對北方民族時,大多采用的也是武力與和親相結合的策略。

參考文獻:

《秦漢史》

《史記》

《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