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創造輝煌的時代,由此誕生了許多優秀的電影演員,而張曼玉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被星探發掘的張曼玉最開始的從影經歷並不是十分順利,她不是表演科班出身,所以沒有什麼演技,曾經與成龍拍攝《警察故事》的時候,一個鏡頭重複了三十遍才過,惹得成龍在現場大發雷霆。就連作家亦舒也曾評價張曼玉說:

“美則美矣,毫無靈魂,憑著毫無靈魂的美麗,生產著毫無懸念的電影,似乎她亦將毫無懸念地曇花一現。”

但是她在電影中俏麗嬌憨的模樣依然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青蛙王子》中的小貓,《濟公》中“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嘗”,美豔卻俗氣的底層風塵女子小玉……憑藉著不服輸的精神,張曼玉在角色塑造的路上摸爬滾打,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她主演的電影《不脫襪的人》在1990年獲得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與此同時,這部電影還榮獲了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指導獎。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不脫襪的人》這部電影以細膩的拍攝風格再現了六十年代的香港,它是張曼玉由原來的“花瓶”向“影后”轉變的一部現實主義的愛情片。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認識到她是一個既有顏值又有演技的魅力女演員。

那麼,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在《不脫襪的人》這部電影中張曼玉的精彩表現。這部電影以香港“六七暴動”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初到城市的黃小姐(張曼玉飾)與出租車司機阿恭(鍾鎮濤飾)機緣巧合地同租一處公寓,兩個人無意之中捲入街頭暴亂,互相扶持而心生情愫,最後終成眷侶的故事。

電影在開頭先為我們展示了一組黑白照片,其中一張是工人罷工的場景,這張照片向觀眾們交待了當時社會的混亂;黃小姐試穿貂皮大衣,看完標價後又脫掉的不捨神情也定格於一張照片中,既為後面她再次看到貂皮大衣而不管不顧地衝過去,然後貪戀撫摸的情景作出了鋪墊,又向觀眾暗示了黃小姐的物質生活很貧乏以及她的愛慕虛榮。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接下來黃小姐的出場應證了這一點。她家境雖然貧寒,但是卻穿著時髦,內心做著飛黃騰達的明星夢。面對導演的曖昧,她裝傻充愣,以此想矇混過關,卻遭到導演的報復——在片場被打。

被打後躺在舞臺上的黃小姐,臉上掛著傷,眼神木然而失望。頭頂上一束燈光直射下來,此刻的她被燈光照亮,但那卻不是屬於她的耀眼幸運之光,更不是她的希望之光。這束光很有諷刺意味,黃小姐的虛榮之心被無限放大在世人面前,忽然,“咔”的一聲,燈光熄滅了,伴隨著她的明星夢一起破碎,頃刻間陷入了無盡黑暗之中。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回到公寓的黃小姐開始歇斯底里,不堪其擾的出租車司機阿恭將她帶到樓頂上,乘著飛機的轟鳴巨響大聲呼喊,這裡利用聲音蒙太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底層人的壓抑和對社會現實情況的不滿,這個情節是這部電影的一個亮點,通過主人公的嘴巴亦釋放了積聚在觀眾內心的憤懣。

接下來為了躋身於上流社會,黃小姐去參加舞會,認識了從美國回來的保羅。她把她的僱傭司機阿恭丟下,去和保羅約會。這時的阿恭是不甘心的,他坐在黃小姐的床上,自己扮演兩個人進行對話;在這裡利用一個人的自言自語來表達角色的內心活動,以此獲取心靈上的安慰。

接下來,電影利用布光技術,讓觀眾感受到時間的流逝,當我們看到窗上投過的幾方陽光,發現阿恭在黃小姐的床上待了一整夜,也同時告訴我們:黃小姐徹夜未歸。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最微妙的一組鏡頭剪輯是黃小姐回來時,看到阿恭睡在自己床上卻沒有質問他,而是遞給他早餐。這裡的小尷尬被黃小姐小心翼翼地掩飾了,她為什麼要掩飾呢?我想原因有兩個:

第一:她怕面對尷尬,成年人的世界,兩人已然明白,有時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第二:有一顆愛的種子開始在兩個人的心裡生根發芽,黃小姐已然發覺,但她知道阿恭不是她的合適人選,阿恭沒有錢,不能給她想要的富足生活。

在《不脫襪的人》這部電影中,張曼玉的造型是漂亮多變的,不僅迎和了劇情,而且暗喻著她起伏的人生遭遇和心情的變化。

我們看到,她拿了保羅送給她去美國的護照和機票,正準備享受未來富太的生活時,儘管這種生活必須付出代價(保羅是有家室的男人,只能包養她),此時卻傳來她媽媽去世的消息。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黃小姐的媽媽在教堂掃了一輩子地,一直辛苦且卑微,但卻是她唯一的依靠,她的傷心和難過此時已然寫在臉上,讓人感覺暗潮湧動。

她去找阿恭,穿上媽媽留給她的旗袍,頭髮在腦後挽成一個髻,一副傳統的中國復古打扮,只因媽媽曾誇她這樣很漂亮。接著,她撞上了來找阿恭的寂寞富太,富太甩給她兩個耳光,屋外,傾盆大雨將她的頭髮打溼,雨水貼著頭皮流下來,狼狽至極。從婀娜多姿的旗袍造型過渡到雨中捱打的模樣,讓人看得心酸不已。

在這裡,張曼玉的表演是非常精彩的,她靈動的小鹿眼霧氣濛濛,與雨水融合在一起,天地間的悲傷在此刻已經化成海,將她整個人淹沒,深不見底。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陳友習慣採用下雨的天氣營造氣氛,這不僅只為渲染主人公的心情,還為他們命運的轉折埋下伏筆。

有一個鏡頭是黃小姐手拿去美國的護照和機票走在示威遊行的人中間,她們的隊伍步履整齊,然而黃小姐穿著華麗,與周圍統一的白襯衣格格不入。燈光打在這副畫面上,我們看到黃小姐被擠在一張張憤世嫉俗的臉中間,她的表情是空洞麻木的。

這樣鮮明的對比和擁擠的畫面都在強調主人公無法融入現實生活中,儘管她的夢想一次次的破滅,她卻還是對美國“金絲雀”一樣的生活保留一絲不捨。這個不捨從她後來去找被人群擠丟的護照和機票可以看出來;但終究護照被一場大雨沖走,無影無蹤。

《不脫襪的人》這部電影以大時代為背景,刻畫小人物的艱辛和愛情;以暗色調和侷促的空間來表現主人公生存的艱難和不甘的掙扎。

失去母親的黃小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言不語,任憑阿恭用力敲門。觀眾以阿恭的視角透過百葉窗看到坐在地上的黃小姐是頹廢的,陰影和明光交替映照著屋裡的陳設,像極了主人公陰晴不定的內心。

後來覺醒的黃小姐準備不再依靠別人,她將所有家當典賣為阿恭買了一輛像樣的計程車,他們的合夥生意還沒正式開始就遇上了的士司機的示威遊行,阿恭被打,的士被燒,禍不單行的遭遇把兩個人的生活再次推向黑暗的漩渦。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最後,遇見保羅的黃小姐不得不向命運妥協,她再次答應跟隨保羅去美國,而保羅替她和阿恭償還了一切外債。這時的黃小姐內心已然發生了細微的變化;當初一心攀附富貴生活,這時她開始不捨得離開,因為她清楚,對她真心好的男人就在身邊,這個男人在她不開心時陪她叫飛機,遇見暴亂時陪她吸吹淚彈,陪她進警察局接受懲罰……

所以,就有了離別的一幕鏡頭,保羅來接她一起去碼頭,她站在阿恭的窗下,仰望著窗戶,臉上是一片深情,然後鏡頭從張曼玉的臉轉換到窗戶,這裡用仰拍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扇開著的空蕩蕩窗口。這扇窗的背後是阿恭無聲的留戀和傷心。

其實在許多電影中,導演都很喜歡用一扇門窗來表達情感,主人公的內在感情訴求被窗裡和窗外分成兩個世界。

這讓我想起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電影《純真年代》。(1993年上映,美國)這部電影最後的鏡頭剪輯:已經老去的男主站在女主的窗下回憶著年輕時的種種美好……

此刻,這扇窗拉開了兩個有情人的距離,遙遠而陌生。

這個細節,張曼玉的表演是生動且到位的,她眼神迷離,情不自禁,在發現有人也在順著她的目光看那扇窗時,她又趕緊把目光收回來,一副怕被人猜透的不安神色在臉上跳躍,這一細小的變化是層層遞進完成的,讓人動容。

誠然,這部以演員的演技和劇情出彩的電影到如今看來仍舊是讓人願意回味的。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但是它的名字——“不脫襪的人”卻留給我們更多的遐想,為什麼這部電影要起這樣一個名字呢?

其實電影一開始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住在樓頂的阿恭,他的房子破舊陰暗,下雨時還得用臉盆去接屋頂漏下來的雨水。但他卻和他的乘客——一位寂寞富太在破屋裡行魚水之歡。雖然對於阿恭來說,這裡沒有一絲一毫的愛情成分。

阿恭躺在床上睡著了,腳上還穿著露腳趾的破襪子,他身邊的富太悠閒地抽著煙……這個誘惑的場景讓觀眾浮想聯翩……衰敗的房屋裡仍舊有過春宵一刻。

阿恭沒有脫掉的破襪子是對兩性關係的暗示,說明兩個人雖親密無間,卻仍有所保留,在他心裡,這不過是成年人的一個遊戲,是富太排遣空虛的方式,是他作為一個生理正常男人的需要;這層含義裡面沒有柏拉圖的精神信念。

電影讓兩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人通過性聚集在一起,揭開了當時所謂上層社會的生活本來面目——無聊且壓抑;也嘲諷了許多的底層人為了跨越階層而做出的荒唐行為。

《不脫襪的人》:張曼玉由“花瓶”向“影后”轉型的一部劇情片


正因如此,當阿恭為黃小姐生氣和難過時,我們就全然明白了他的真性情是愛的反應,這樣的愛無比珍貴!

電影的結局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雖然兩個人依舊一貧如洗,還得面對生活給予的挫折和困難,但是他們聽從了自己的內心,互相擁抱在一起!

【關注作者:彼岸連綿,頭條優質影視領域創作者,青雲計劃獎獲得者,寫作沒有套路,只靠真情實意,願我的文字能帶給你溫暖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