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系列1: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人無完人,金無赤金

一位老同學,也是和我一樣擁有教師資格證的專業教師,只是沒有在編在崗。

她專業帶娃,但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甚是苦惱。

三年級的孩子每天晚上作業要到深夜,週末作業更是讓她頭疼不已。

一張卷子接一張卷子的做,但該不會的還是不會。

她沒有看到孩子的進步,卻看到了孩子對於學習的逃離。

她質問:現在的老師都怎麼這樣啊?!

她的問題一定也是很多家長的問題:老師都怎麼了?

這樣的問題似乎有些片面,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喜歡佈置很多的作業,刁難孩子。

每個老師都有一份愛崗敬業的精神所在,只是對於教育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夠靈活。

蘇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系列1: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關於教師職業勞動的特點:

  • 複雜性

教師教書育人這個過程,是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到勞動對象(學生)的複雜,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靈動的個體;職責的多面性,教師既要教書還要育人、既要傳播知識技能還要發展學生智力、既要關心學習還要關注健康;整個過程是複雜的,是一個集體力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過程。

  • 創造性

1.因材施教: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還要注重個體差異。

2.對於教育原則和方法的運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是對教學方法創造性最好的解釋。

3.對於教材教學內容的加工和處理:

在瞭解教材和學生特點基礎上,要對教材教學內容做出針對性的加工處理,要有創新和適應性。

4.教育機智方面:

面對突發的課堂情境,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如何機智有效的處理和把控,就體現了教師工作的創造性。

  • 教師工作的示範性

每個師範學院的學生都銘記於心的一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要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去感染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沒有人格的教師就會對學生失去吸引力,當然,這位教師的課也註定會失去魅力。教師除了極好的專業素養,還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用你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利用學生的向師性,讓教育開出花來。

蘇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系列1: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 時間的連續性和空間的廣延性

教師這份職業根本沒有下班和上班之分,也就是沒有明確的交班時間,下班了也是老師的勞動時間,隨時隨地準備著,為了每一個孩子掛著心。

教師工作的的場所不固定,可能是課堂上,也可能是校園裡,還可能是校園外,比如教師會家訪,協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係。其實,教師不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在發揮著她們的影響力。

  • 教師工作的長期性

教育這個行業,它不是一個立竿見影的工作。培養一代人是一個漫長的等待,我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對於老師這份工作過程的解釋,是一項長期的、長效的工作。

從知識的簡單認知到掌握,從道德觀念的感知到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是一個需要時間積累的長期反覆的過程。

  • 教師工作的間接性

老師這份職業,不是一個立馬就能摘取果實的工作。她們培養的是人,是學生,是個靈活各異的個體。每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不是六年小學或者三年初中就立馬完成的,老師創造社會價值,是通過培養學生而得到的。當培養的孩子們,用學到的知識和才能,走上社會,由他們創造價值,等同於老師在間接創造社會價值。

蘇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系列1: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 教師工作的主體性

教學這件事,教師是實施的主體,她們直接面向學生進行影響和教育,他們直接使用教材教具,運用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所以教師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主體實施者。

教師這份職業,之所以稱其為最光輝的職業,除了工作志向的高尚,更重要的是這份職業的特殊性———神聖而偉大。

蘇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系列1: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育人不是養花,不是種樹,沒有那樣簡單,因為學生不是花不是樹,是有思想有靈魂的活體。如何才能讓孩子不是考試的工具,而是掌握知識的人?確實值得深思。

剛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而另一個孩子能提20桶。

如果強迫身體虛弱的孩子提夠20桶,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受損,他第二天一定什麼都幹不成了。兒童從事腦力勞動也一樣,他們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各不相同。

比如實際教學中,我們總會看到有的孩子同樣的知識只需要幾分鐘就完全掌握,而有的孩子就不行,他可能需要半個小時學會。這就是每個孩子在基礎上就有個體差異性,每個人的閃光點和擅長技能不一樣,那就需要老師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設定不同層次的要求。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同樣,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蘇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系列1: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讓每個孩子都看到進步?

學生和老師一樣,出發點都是向上的積極的!

每個孩子都渴望成功,都渴盼得到師長和同伴的認可!

作為教師,要在保證孩子們持有這份學習動力下,保證他們看到進步,而不是墮入失望的深淵。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會怒髮衝冠,嘆息連連,這樣一個“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就會催發老師的一種負面情緒,而這種負面情緒會給孩子們帶來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對於學習的恐懼和排斥或者壓抑。

蘇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系列1: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這是一個真實的教學案例:

一次,老師在窗外看到亂糟糟的課堂,火氣就佔據了整個大腦。

徑直走到講臺,面帶愁容和厭煩,發現講臺下的他們紋絲不動的低下了頭。

那一刻,整個世界都靜止不動了。沒有一絲生趣的課堂應該是最失敗的課堂,因為孩子們是帶著對老師的敬畏和緊張的情緒上課,他們會產生一種焦慮,這樣的焦慮會促使他們分心,不能輕鬆的接受知識。

老師轉而露出笑容,用疑問的語氣問:“老師的臉是不是花了?”

他們抬頭看向老師,看到了老師的笑。

接著搖搖頭,明顯沒有那樣緊張無措。

“今天,大家就請和我一起嗨起來吧!”

他們疑惑的笑了。

“考驗你們的時刻到了!請大家準備!請聽題!”

他們精神抖擻的坐直了。

原來,導課可以這樣瞬間吸睛。

小組討論環節,由小組合作通過遊戲取得他們相應的題目。

這樣的作業,他們做起來不覺得煩,而且完全符合他們的能力!

分層次佈置作業,就不會顯得太難!


怎樣的教學才是最好的教學?

1.教師要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態度

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不亞於父母,一個班集體是否有向上凝聚力,一個班集體的班風,一個班集體的社會認同感都與一個老師的態度和人格分不開,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個孩子。“此處無聲勝有聲”正是一個老師示範性和引導性的絕佳體現。

2.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因材施教,就是尊重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性。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學生。作為老師要首先掌握和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針對性教學,不是一刀切的方法教育所有學生。並不是所有的方法適用同一個學生,也不是所有學生適用同一個方法。

3.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

學生不是機器,不是容器,是一個個有思維有活力的人。

教學方法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利用引導啟發式教學方法,開啟每個孩子的學習興趣閥門,開啟每個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帶著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獨立自主的學習。

而這個基礎一定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上。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觀點和質疑。

4.讓孩子愛上課程前喜歡上老師

如果一個學生不喜歡老師來學習一門課程,他對於課程知識的掌握絕不是最好狀態。假如一個學生喜歡老師,再來學習課程,會有強大的興趣動力,這裡就是老師的人格魅力!

一般這樣的師生關係是民主平等的,老師不偏愛、不厭惡、不專制,調查顯示學生親近老師,除了對於學識淵博的老師的仰慕,更多的是和老師零距離接觸,無障礙交流,學生喜歡老師就會和老師主動親近,同時喜歡上老師的課,反之學生會認為老師看不起自己,和自己有強烈的等級差距,就會主動疏遠老師。

不敢表露內心真實的想法,就完全失去了教學相長的功能實效性。

教師,是一個靈魂的締造者。古有女媧塑人,今有教師育人。如何讓課堂趣味橫生,如何讓每個孩子每天都看到一點點進步,找到學習的自信心!應該是每個一線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蘇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系列1: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後記】

人無完人,金無赤金。

現實中,每個老師都想成為那個人人敬愛的名師,但名師要的是鑽研,要的是工匠精神。然而現實中並非如此,教師除了備好課,上好課,還要完善各種各樣的資料,每一樣計劃總結,每一樣學習筆記,每一樣活動方案,每一樣參會心得體會,每一樣表格,如何能把精力和心思靜靜的放到課堂裡,如何把讀書學習留下充實自己。

引用教育專業人士一句話“一群不讀書的人在教書”,多麼可悲的現實。

蘇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系列1: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要想馬兒跑,不能不讓馬兒吃草。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但如果自己都無法有書還談什麼教書,更不要說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