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醫藥股應該如何選擇才能“躺著賺錢”?

談及醫藥股,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醫藥股又愛又恨。談及愛的地方,主要體現出多年來醫藥股具有較好的風險防禦能力,而對於部分優質醫藥股上市公司,更是走出長期獨立上漲行情,為投資者帶來比較穩健的投資回報率;但是,談到恨的地方,則是在於近年來醫藥股頻現黑天鵝現象,例如長生生物、康美藥業等,當上市公司遭到黑天鵝風險時,給投資者帶來的衝擊影響也是沉重的。

這兩天,醫藥股呈加速下跌之勢,諸多優質白馬藍籌股領跌,天士力、復星、同仁堂、智飛、華蘭....

事件一、財政部於6月3日發佈《財政部開展2019年度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

財政部聯合醫保局,隨機抽查77家藥企,核心內容是銷售費用的檢查。

在這77家藥企中,有27家為A股上市公司,分別為:復星醫藥、上海醫藥、恆瑞醫藥、步長製藥、華潤三九、智飛生物、同仁堂、天士力、華北製藥、天壇生物、吉藥控股、大慶華科、景峰醫藥、奧賽康、仙琚製藥、亞太藥業、國藥股份、江中製藥、辰欣藥業、安圖生物、菲利華、衛光生物、太安堂、北大醫院、同濟堂、沃森生物、恆康醫療。

除上述藥企外,還將延伸至關聯方企業和相關銷售、代理、廣告、諮詢等機構,必要時將對醫療機構、發票開具單位等部門進行檢查。

其中,備受輿論關注的長生生物,就因為疫苗造假事件引發了社會的熱議。隨後,深交所先後啟動了長生生物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機制以及暫停了長生生物的股票上市。

事件二、財政部將組織部分監管局和各地財政部門開展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通過對醫藥銷售環節開展“穿透式”監管,對醫藥企業費用的真實性、合規性開展大檢查。剖析藥品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成本利潤構成,揭示藥價形成機制,為綜合治理藥價虛高、解決人民群眾“看病貴”問題提供一手資料。

A股市場的醫藥股,長期有著防禦板塊的稱號,但是作為長期以來相對穩健的行業板塊,近年來也難逃黑天鵝的衝擊。實際上,除了部分醫藥上市公司發生黑天鵝的問題外,對整個行業而言,更是需要考慮到近年來政策監管層面上的變化影響。

例如,4+7帶量採購的舉措,一度導致醫藥股上市公司的價格承壓。實際上,用通俗的話來描述,就是強調明確採購數量,通過市場化競價,以量換價來達到降低採購成本的目的,進而實現還利於民的效果。從政策的出發點來看,將會從一度程度上減緩部分領域藥價過高的現象,而具體影響仍然有待觀察,但尚且不至於起到全面大幅壓縮藥企利潤空間的影響。

從長生生物到康美藥業,近年來接連上演的醫藥股黑天鵝問題,實際上已經引起了監管的警惕。與此同時,長期處於高居不下狀態的醫藥行業銷售成本,其中牽涉到的財務會計問題以及各項成本收入真實性等因素,無疑成為核查的重點對象,而醫藥股上市公司難免存在價格分歧、估值承壓的預期,而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本身屬於企業基本面與盈利能力的晴雨表指標,而近年來部分醫藥股上市公司的明顯回調,也是對未來不確定預期的提前反應。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醫藥股應該如何選擇才能“躺著賺錢”?

醫藥股核心觀點

近年來,A股市場醫藥股的表現確實存在明顯的分歧,且在政策監管環境上,也是有所收緊。但是,在黑天鵝事件爆發的頻率來看,這些年來的頻率確實有所增多。從歷來黑天鵝事件發現,有涉及產品質量問題,也有造假事件,更有自媒體質疑財務數據等問題。統計下來發現,爆雷的多是製藥的上游公司,當然負責銷售的連鎖藥店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對於長期的收益影響不大。

新政策背景下的板塊分化加劇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醫藥股應該如何選擇才能“躺著賺錢”?

在投資醫藥股時最好儘量迴避醫藥生物上游股票,因為國家每年對醫藥的突擊檢查的情況雖在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此類股票確是爆雷的密集區。

但由於醫藥板塊是機構資金長期和必配的重點行業,也是大牛股層出不窮的領域,醫藥特點是業績增長確定性強、行業穩定、壁壘較高,是長期投資者的不二之選。出於資產配置和投資組合的需求,投資者依舊會選擇醫藥股作為投資標的。

那該如何選擇才能避開醫藥股的雷區呢?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醫藥股應該如何選擇才能“躺著賺錢”?

1、投資護城河高的醫藥企業

對醫藥公司來說,專利和暢銷藥品是一個企業最好的護城河。研發新藥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而且並不一定能夠成功。A股中恆瑞醫藥有很多專利,而且在研發的新藥。(估值確實是高了)

醫療設備的研發費用普遍高於醫藥的研發,對比醫藥也擁有更深的護城河。

2、一種暢銷藥,佔公司銷售比例過大,都要確保有一定的安全比例。

以雙鷺藥業為例,之前靠著複合輔酶,股價增長了幾十倍,後來輔酶停止增長,又沒有新藥出來,股價十年不漲。

3、研發的藥品要有廣闊的患病市場

以糖尿病為例,患者的比例比較多,而且需要常年吃藥,因此胰島素就有很廣闊的市場前景。

4、現金為王

密切注意上市公司的現金流,以防財務造假,要不然碰到爾康製藥和康美藥業的公司就慘了。

事實上,對於醫藥企業而言,財務謎團是一個隱患,但從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卻長期存在著銷售費用過高,但研發投入偏低的現象。然而,對於研發的投入,本身屬於一項長期的任務,且影響到醫藥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但,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於不少醫藥企業而言,卻熱衷於大幅提升銷售的費用,而部分醫藥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更是達到營收逾50%的比重,這顯然不是健康正常的現象。

那究竟如何分析一家公司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踩雷呢?明天小越手把手帶你分析。

附:解禁迴避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醫藥股應該如何選擇才能“躺著賺錢”?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醫藥股應該如何選擇才能“躺著賺錢”?

  • 感謝您的閱讀,
  • 本文內容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 更多股票技術分析和最新熱門資訊
  • 請關注認證公眾號:越聲服務(yslc020)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