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山新作:《見素抱樸》、《有志者事竟成》等

舒山新作:《見素抱樸》、《有志者事竟成》等

家和萬事興

家,不僅是一種情感牽掛,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點。和合文化是中華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家和萬事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融合關係,展示人們嚮往和諧美滿生活的願望。家和則家庭興、家族興、家國興、萬事興。

中國的“家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蘊含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家規、家教、家風三者環環相扣,授業、傳藝、傳精神相輔相成,一家之規遞傳幾代形成了一族之風,成為家族精神的體現。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鮮活生動的國史、民族史,它不僅記錄了家族的來源和遷徙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創業、婚姻、家訓等歷史文化的內容。

舒山新作:《見素抱樸》、《有志者事竟成》等

鴻圖大展

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延續,無論是大家族的家風家訓,還是小家庭的言傳身教,“家”“國”二字始終密不可分。中國人講究家國情懷,談的是愛國愛家,舍小家、保大國,說的是對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的深情大愛,訴的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無論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爭時期的革命先驅,還是當代基層普通黨員,他們明德修身、艱苦樸素,克己奉公,從嚴治家,樹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陶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尚情操,特別是當面臨“家與國”選擇時,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的無私無畏,在為國家的事業不懈奮鬥中實現了人生價值。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的氏族、家族、家庭也隨時代的流變而變化。地域族群的遷徙和不同民族的融合,不斷為中華家風文化注入新的內容,令家風在穩定社會秩序方面始終有著不可動搖的力量。愛國守法、遵德守禮、平等和諧、敬業誠信、綠色節儉——這些中國優秀傳統家庭文化的精髓,通過一代代的言傳身教,已成為了一個個家庭的價值共識,並形成了整個社會的共識、民族的共識。以和諧、和善為核心的和合精神,將促使中華文化不斷創新,推動中國社會的不斷髮展。

舒山新作:《見素抱樸》、《有志者事竟成》等

見素抱樸

見素抱樸,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謂不為外物所牽。語出《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慾”是老子提出的治國方略。

《老子》曰:“見素抱樸”。老子《道德經》新解:“見:現,呈現,推出。素:沒有染色的生絲。這裡比喻品質純潔、高尚的聖人。樸:沒有加工的原木。這裡比喻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律。”。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莊子一》:“ 周 之所自處者,清浄無慾,而其所非棄者,又皆推見禮法敗壞之自,而歸諸見素抱樸之域。”

舒山新作:《見素抱樸》、《有志者事竟成》等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後漢書·耿弇(yǎn)傳》中《臨淄勞耿弇》(劉秀):“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東漢時,耿弇是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名將。有一回,劉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強張步,戰鬥非常激烈。後來,耿弇的大腿被一支飛箭射中,他抽出佩劍把箭砍斷,又繼續戰鬥,終於耿弇打敗敵人。漢光武帝表揚了耿弇。並且感慨地對他說:“將軍以前在南陽時提出攻打張步、平定山東一帶,當初還覺得計劃太大,擔心難於實現。現在我才知道,有志氣的人,事情終歸是能成功的。”

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曆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鉅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鉅鹿一戰,大破秦軍,項羽威震諸侯。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國君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嚐嚐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與命運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舒山新作:《見素抱樸》、《有志者事竟成》等

舒山創作中

舒山(1942.12.1),生於河南省寶豐縣書香世家。姓葉名建民,字逢春,號中原農夫,筆名舒山。 前半生,遊於藝,浪跡天涯,食大地冷暖,品人間酸甜,吸自然靈秀,化筆墨樂章,38歲成家; 後半生,研於藝,晝夜探索,懂前賢之道,通大師風範,揚民族文化,建書畫奇勳,70歲移居北京。

舒山在國畫方面提出這樣的觀點:“以諸子精華為基,拜自然萬象為師。化前賢筆墨奧妙,於無為處而為之。”值得一提是:葉先生說的“無為”,既不是老子所說的的“無為而治”,也不是今人說的“無所而不為”,而是有所指的,“在無為處而為之”。既要在通曉中國繪畫歷史的基礎上,善於發現前人的長處,總結前人的經驗,把前人的精妙之處學到手,為己所用。同時,也要有敏銳的眼光發現前人在畫史中留下的空白。用葉先生自己的話說是:“拾遺補缺”。這個“缺”就是“空白”。先生要用畢生精力,加以補之。“補缺”就是建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