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接納生命的禮物


《跨界學習》比較有感觸的是“對一切說yes”,即帶著臣服的態度去生活。

臣服是一種簡單而深邃的智慧,是要人順著生命之流,而不要逆流而遊。你能夠經驗生命之流的唯一時刻就是當下,臣服意味的就是無條件和無保留地接納此時此刻,停止對本然做出內在抗拒,停止好惡評價並擺脫負面情緒。

人遇到逆境的時候,特別不容易臣服,因為這時心智所希望的和當下本然會出現巨大的落差,那是一個讓人痛苦不堪的落差。如果你活得夠久,就會知道逆境是人生常有的事。然而,也正是在逆境的時候,人們最需要學會臣服,如此才能化解你的痛苦與哀愁。

通常,我們對待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感到愉悅,而對自己不喜歡或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則感到不滿或憤怒。可是,不管我們喜歡或不喜歡亦好,這都是已發生在眼前的事實,無可迴避之。喜悅故然可喜,憤怒卻是摒蔽和扭曲了自己原來清明的意識,這則是不正確的意識所在。因為我們的情緒都是在思維地操控下思維模式的觀念產物——幻覺,而非自己的本體意識。

如若只是從情緒層面來對事件做反應,我們必定是喪失理智和失控的,而在此狀態下所作出的種種反應行為都是無理性的錯誤行為。這是我們必須警惕的也是需要避免出現的現象。

作為一個事件的旁觀者,他就只是靜靜地觀察著,無須做任何評判,無評判也就意味著自己不會有足以影響自己意識迷亂的情緒泛起和反應。

認命並非臣服。當你陷入泥淖,你不會對自已說:“好吧,我認命了,讓它困住我吧。”你不需要接受不喜歡的人生處境,不需要歉騙自已說,陷在泥淖中沒什麼要緊的。剛好相反,你最需要充份認知到的,就是你想要脫離困境。如此,你將聚焦於當下時刻,不會幫它亂貼標籤,這表示你不會去評斷當下。

如此,你將不會對當下有所抗拒,不會產生負面情緒,你會接受當下的本然。在這之後,你就可以採取行動,想辦法讓自已脫離困境。這些行動,我稱之為正面行動,它們要比發自憤怒、絕望和挫折的負面行動有效多了。直到達成目的為止,你應該持續臣服於當下,不去替當下貼上任何標籤。

就像在練習瑜伽的時候,遇到讓自己不舒服的動作,老師都會鼓勵我們配合呼吸,做到自己的極限。“想象一下如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壓力,你學著去接受它習慣它,通過每一次的吸氣吐氣,然後讓這些不舒服let it go。”

《臣服實驗》的作者邁克辛格說,在他被FBI調查的那幾年,他知道這是上天給他的一份禮物,讓他把最後一點點的自我也連根拔掉。在自己的律師和一個高管都被壓力壓迫得患了癌症的情況下,他竟然寫完了這本書,並且平安度過了審查。

他說,磨難都是命運給我們的安排,我們只需要順應生命之流,去完成交給我們的任務, 迎接生命帶給我們的磨練和驚喜。

“我看見如果我能處理當前的風暴帶來的風,它們最後可能會吹來一份很美妙的禮物。我開始將這些風暴視為改變的前兆。或許,當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克服日常生活中的惰性時,改變才會發生。充滿挑戰的狀況會創造所需的力量,以帶來改變。問題是,我們常利用所有被激發起來的能量抗拒改變,而不是帶來變化。我正學習如何在怒吼的狂風中安靜地坐著,等著看自己被要求採取什麼有建設性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