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A景区里有哪些“第一”景观

这个五A景区里有哪些“第一”景观

这里的“老子”何以堪称“天下第一”?

初秋的一个周末下午,陪同来自省城的朋友游览清源山。把车停在山脚下,先去看望久违的“老君”。来到老君景区前,但见山门右前侧立着一块镌刻着“老君岩”的碑石,左前方的一块石头上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

进入扉门,通往老君石像的小路旁,设有孔子求教于老子的景观,配有简要的青石碑文,记叙当年孔子解疑释惑于老子的传说。及至老君造像前,两侧有十八方我国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频手书的《道德经》碑刻。

据说老君石像周围原来还有建于宋朝的北斗殿、真君殿等道观,可惜早已被毁。老君石像左后侧的幽谷中,有六块元宝状巨石架空而成的元元洞,据明朝万历绿州府勘记载,乃明朝汪旦(字仲昭)所辟,又称玄元洞,取元元洞天为道家修真至境之意。

而在元元洞上方百余米处,有一块刻着见龙台的巨石,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当年云游路过清源山,见此风景秀丽,于是驻足一歇,俯视老君造像处,忽见“紫气东来”,祥云缭绕,如龙似蛟,一方灵石在万丈光华中顿显老君圣像,不禁疾呼“见龙也,见龙也”,而后驾云而去。

关于老子的最后去向和落脚点,史料记载不仅不详,而且莫衷一是。《史记》笼统地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而不知所终;《循汉书,襄楷传》 提出“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去西方教育胡人而后成佛;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则指出老子去了关西,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还有传说老子出关之后未向西续走,而是经卢氏到栾川,最后在洛宁去世葬于寿安山。由此可见,就史实抑或民间传说而言,是在找不出老子与清源山的直接关系。

那么,泉州清源山与老君又是何种渊源呢?据《泉州府志》记载,老君乃“石像浑然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这尊石像年代之久、坐像之大,面相之祥,雕技之绝,此乃天下无双,实在堪称“天下第一”。

若论孔子与老子谁长谁幼、《论语》和《道德经》的哲学内涵,以及儒道两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老子说天下第一并不为过。可是,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后来又融汇了神仙信仰,从而对道家人生哲学进行了宗教性的拓展,以期通过修“德行”和务“方术”去追求超世脱俗的神仙生活。

有学者认为,老君造像落座于泉州清源山脚下,比较契合老子崇尚低姿态的理念。因为老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尝有所逆,善处地也”。

这个五A景区里有哪些“第一”景观

这里的山何以称之为“第一山”?

无独有偶,除了“天下第一”的老君之外,位于清源山半山腰的千手岩附近,还竖立着一方“第一山”的碑刻。据说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但是米芾所题的“第一山”是在江苏盱眙的南山,怎么这里也有此碑刻呢?

这有一则趣闻:相传宋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酷爱书画,几经周折,收藏了米芾“第一山”墨迹。后来,李邴在知平江府任上落职之后到了泉州,在清源山的醉月岩凌霄室隐居期间,把米芾手迹“第一山”刻成石碑立于此。明末战乱,盱眙南山上的“第一山”碑刻被毁。清代盱眙县有一任县令系泉州人,便把清源山上的“第一山”拓纸带回盱胎,刻石碑复立于原处。

这个五A景区里有哪些“第一”景观

游览完两处“第一”的景观,已是傍晚时分。天边挂着缓缓西沉的太阳,斜照在脸上,感觉暖暖的。回头仰视老君岩所在方位,想象着那慈祥而智慧的老君,默念着老子的名言“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

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会意地理解老子低位落座的姿态,用心地感受老子处变不惊的心态,切身地感悟老子所言之大道,把这样一种意境摄于心底,觉得很美很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