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象棋同仁:全民抗“疫”,武漢及武漢之外的朋友,你們還好嗎?

致象棋同仁:全民抗“疫”,武漢及武漢之外的朋友,你們還好嗎?


文|無名小卒


01


這是一次全民動員,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你不能隨意走動,出門需要帶個口罩。你最好待在家裡,看些書寫點字,再或者刷個劇下盤棋。保護好自己就是當下最大的貢獻。


歲月並不靜好。疫情兇猛,缺醫少藥。


每天都有人悄無聲息的從這個世界離開。到最後,他們變成了那個冰冷的數字,甚至,很多人都沒有“機會”成為那個數字。


2月6日,李文亮醫生走了。


因最早察覺併發出預警,他被大家喻為“吹哨人”。朋友圈史無前例地進行了一場國葬。因為惋惜,因為悲憤,因為“是”與“明白”。


人們習慣奉英雄以崇高,但一個健康的社會本不需英雄,它需要的是不能只有一種聲音。


過去時日,許多人都在以不同形式表達著自己的聲音。我罕見看到一種全民性的、激情澎湃的力量。那些同學、朋友、師長、同事,以及不曾謀面的陌生人,都傾心付力伸以援手,也有的,在為家鄉示警,籌集物資。


我是科學技術的擁泵,相信現代商業的力量,它常常代表效率與結果。這次抗疫救災,某些所謂的公益機構著實引發失序和混亂,諸多商業公司再次屹立橋頭,供以人力、物力、財力和強大的組織力。這並非慈善,而是責任。


另外,這裡也不乏其他的組織與團體,有尚在象牙塔的學生,奮戰一線的醫務人員,奔跑著的媒體從業者,還有凝結興趣與愛好的地方體育協會。他們代表著職業與行業,代表一群人。


群體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力量。


只是遺憾。目之所及,有著廣泛民間基礎的象棋圈子似乎缺席了。至少,我沒看到有人以組織之名參與到這場行動中的,包括某些所謂的棋牌自媒體,沒有聲音,也沒有文字。


他們在忙著賣課。


02


不放假時候賣,放假時候也賣。


現在這世道,哪家公司沒有現金流危機。賣也無可厚非。至少,他們給發展緩慢的行業做了開拓和探索,還給大傢伙提供了些消遣娛樂不是?


和一些棋友交流過,也約略知道這份買賣並不好做。其實,我只是不想總看到那些水課、軟文和二道販子。


開視頻,常有安利;讀文章,必插廣告。我丁點不覺奇怪。炮馬爭雄,不學習又如何打敗你?


“下棋只是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這樣多的人嗜此不疲者,是因為它頗合於人類好鬥的本能,這是一種‘鬥智不鬥力’的遊戲。”


梁實秋在《雅舍小品》中講,下棋是‘剩餘精力’的發洩,也是一種爭逐。與其和人爭權奪利,還不如在棋盤上多佔幾個官。與其招搖撞騙,還不如在棋盤上抽上一車。


棋枰之上翻桌子的情況多了去了。


現在看,梁先生的話沒啥毛病。二十年下來,象棋還是那個象棋。組織是鬆散的,是對抗性的,是一小撮人的。就連這一小撮人,有時還會爭個面紅耳赤,只為一局無關痛癢的輸贏。


到頭來,馬路殺手們反倒鑽了空子:直播風生水起,坐壇不亦樂乎,外掛神乎奇技,就連職業偶爾都顯得業餘。你都分不清二者誰在混水摸魚。


都是生意。畢竟,當年非典還成就了在線教育。


教育當真容易?


03


這是件極其專業且嚴肅的事兒。


教師更是稀缺資源。如果職業棋手參與,我還是希望不要砸圈子的招牌。它最好是成系統、有體系、正兒八經的。它最好能讓孩子感受下棋的樂趣,能告訴家長“弈有故事”。


它也需要告訴所有人,這既是一門愛好,也是進入到國際體育總局政策文件中的體育項目。


它還會出現在2022年的杭州亞運會上,出現在高考時院校招生的加分項裡。我並沒趕上,而且我很擔心這會成為不少培訓班招生賣課的“噱頭”。


古老運動有它的規則、歷史和忠誠的粉絲。它更要有足夠凝結性的團體與組織、文字與記錄。


它的進化是極為緩慢的,甚至落後於時代。它的網站還多是互聯網初入中國時的紛雜粗糙。它的優質文字還埋在數十年前的名家殘卷中。


家長抑或普通愛好者們,已經很難獲取,也無從理解。如今媒介傳播中的樣子,象棋是種只有技沒有藝,只有廣告沒有故事的運動,全是“天外飛仙”,全是“六脈神劍”,全是一堆大而無當的詞。


在象棋這兒,你看不到類似這般寫圍棋的文章 《輸贏之外,黑白之間》,也看不到這般寫國際象棋的文章《侯逸凡 出格》。


要我說,十五年前的象棋界遠比現在值得稱道。


04


老人老矣。


愛好者們今兒自己還玩得不亦樂乎,明天一扭頭就送孩子進了圍棋班。理解。


目前,象棋的職業化和商業化遠不如圍棋,口碑更是不及,它已向群眾性公益事業一去不返了。


“圍甲聯賽開展十年,80%的贊助商都是真正懂圍棋的人。可以說,現在圍甲聯賽的社會力量和市場力量大於領導力量。”這是2019年5月發佈的《象棋白皮書》中的總結。


換成我的理解,一個良性的行業生態應該是群眾力量與商業力量要大於行政力量。


和師兄弟姐妹還有當年玩伴們已多年未見,有的做了教育培訓,有的成了職業棋手,有的改攻學業,也有的找份工作過上了安穩日子。但棋仍是興趣,他們也仍在圈子裡奔波。


起於弈而不止於弈。他們以及廣大的象棋愛好者,都有自己的生活、故事、觀察、思考。


我希望「弈者」能成為分享切磋、溝通交流的平臺。這裡也會有一個由職業棋手與普通愛好者搭起的團隊,提供那些我們心知肚明的剛需內容。


最後想問,武漢及武漢之外的朋友們,你們都還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