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孩子成長中的心靈塑造,那裡有屬於自己的“起跑線”

如果將教育分為內在外在,內在教育就是更加關注自己內心的感覺,重視心靈,以此來統馭外在事物;而外在教育就是更加關注外在客觀教育資源的強大作用。那麼,自然主義教育就是典型的屬於前者

。自然主義教育大師、思想家非盧梭莫屬,他的《愛彌爾》所呈現的外在世界,簡直就是一片只夠維持基本生活材料的原始世界。因為一切的教育資源都服務於內心,因此,這種對於心靈的常常挖掘,極大地鍛鍊了心靈,可以造就如同狂人一般的存在,將上帝與人的非凡集於一身。

不可忽視孩子成長中的心靈塑造,那裡有屬於自己的“起跑線”

顯然,沒有哪一方能夠完全忽略另一方的存在。而現在,琳琅滿目的商品玩具,已經很早地對於孩子的智商進行了啟迪,但是這一切都非常盲目。現在的孩子很小就表現的越來越聰明,而越來越被外在的東西所吸引,他們的身體得病的幾率卻越來越高。這是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因為現在的生活條件更好了,理應他們身體更加強健才是。但是,事實不是這樣。

01. 現實的發展,讓自然的教育逐漸失去地位

自然的教育需要教育者自己強大的內心,而這是一條越來越孤軍奮戰的道路。在這個一切都可以人工替代的時代,如果相信人為的東西,會有相應配套的保障設施與理論進行保障。都知道孩子不應該隨便用藥,結果兒童醫院人滿為患,高熱量油炸食品以及冷飲傷害身體,美味可口的巧克力、棒棒糖、薯片與冰激凌等,同時電子產品會讓他們容易久坐久躺而不動,這種內憂外患,孩子必然容易得病,於是醫院、診所等待著你抱著孩子去就診,整個都忙碌起來了。它們也基本上能讓孩子不會有什麼危險,這種傾向很快擊潰了為人父母的原先不輕易用藥的心理預期。

17世紀洛克,他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研究醫學的專家,他得出了孩子不要輕易使用藥物的結論,可是那個年代的孩子會吃現在這麼多而可口的垃圾食品麼?那個時候的管控會像現在這麼複雜而艱難嗎?那個時代城市也空曠的如同現在的農村一樣。如果洛克來到這個時代,他一定會大吃一驚,並感到迷惑不解。為什麼許多道理到現實中很容易失敗,因為這種現實需要一種體系來造就,單純強調一方就容易顧此失彼,讓現代人,尤其是母親難以真正實踐。現在做母親的得出結論說,為了預防病情久拖加重,乾脆一有徵兆就跑到診所掛水,非常管用,省卻了心中的許多煩惱。女人是帶孩子天生的實踐者。我的心裡慢慢明白,就道理而言,母親何嘗不明白!但是我們忽略了生病的源頭環境,與曾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果我們不能管住孩子涉及的食物,不能身處樸素自然的環境,那麼立足於自然環境的理論與做法就沒有市場,反而成為了讓人嘲笑的對象

不可忽視孩子成長中的心靈塑造,那裡有屬於自己的“起跑線”

02. 孩子的教育需要立足於真實的感覺,這是心靈成長所必須的

但是,這同樣會容易走向另一個誤區,那就是內心的東西被大量忽視,尤其對於孩子這個幼小的時刻。大人在教育孩子時,逐漸與孩子的心靈漸行漸遠,當孩子給一個洋娃娃化妝時,她會不自覺地就用手去擦,但是母親可能會大聲呵止,因為那樣容易髒,不衛生。但是這些衛生的概念是兒童心靈所不能理解的,他們理解與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不能通過言語或者文字概念來達成的,他們必須動用肢體、眼睛、耳朵等,然後感覺傳導過來,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經驗。比如他用手伸向火焰,如果他在碰觸火焰之前被阻止,那麼這種經驗就建立不起來,因為感覺尚未傳導,形成心靈的知識。這一切都是真正屬於心靈的知識,而不是像久讀書本之人,雖然滿腹經綸,有時卻變得呆頭呆腦,行動遲緩,他們將一堆符號當做知識,在符號與定好的規則裡自行打轉,然後一到現實就蒙圈,因為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03.孩子需要用感知來了解一切,心靈成長是真正的“起跑線”

父母給他所學的許多業餘愛好,他們沒有什麼理解,只是由於大人的權威而被迫服從,這種忽視心靈的教育,便淪為一種非常蹩腳的東西。有人反對:這麼說,如果他用手去觸摸電,也需要他獲得感覺才可以嗎?嗯,這個問題問得好,而事實肯定是這樣,你阻止了它,必然是正確的,因為那裡有難以挽回的危險。但是就獲取經驗而言,孩子確實沒有得到,只是這種經驗相對於危險而言,就無足輕重了。

起跑線,如果只是學習更多的機能,那麼大多就與心靈無涉,這就忽視了根本。因為心靈本應該在未來能有足夠的活力去統馭技能,但是心靈卻是那樣的弱小和不堪、缺乏彈性,它無法在未來久遠的歲月裡去很好的管理他們那些機能與知識,因為一切似乎都沒有了什麼興趣,這是生命力衰弱的表現。知識沒有運用,便退回到符號的位置,直至完全忘記。這一切都造成了時間與精力資源的浪費。用短跑的方式去搶奪制高點,顯然很快體力不支,難以長久。

不可忽視孩子成長中的心靈塑造,那裡有屬於自己的“起跑線”

教育越來越與自然離得過遠,也就越來越與心靈的距離離得越遠。人們慢慢得用人工的資源替代一切,管理自己,這是教育者應該用心反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