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期表示,疫情或致糧食危機,在4月和5月預計出現糟糕情況。有專家提醒,疫情之下,全球糧食問題的核心在非洲。 “一旦疫情在非洲大規模蔓延,會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的危機。”


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不幸的是,過去十幾年來,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在不斷下降。長期以來,糧食自給率達到95%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一條紅線,但事實上,過去幾年我國糧食大規模進口,95%的紅線早就失守,現在糧食自給率水平已經下降到只有80%多。

最近幾年,我國其實已經開始淡化糧食自給率這個指標,轉而強調穀物自給率,也就是稻穀、小麥和玉米這三大主糧。以穀物自給率來看,目前還維持在95%以上。如果按照2008年的糧食安全規劃,穀物自給率其實應該保持在100%. 也就是說,無論以怎樣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度,都是明顯低於預期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就是因為過去十幾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大幅增長,每年的進口量從幾千萬噸飆升到1億多噸。如果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有將近20%的糧食需要從國外進口,國際市場上如果出現大面積禁售,肯定會對我國糧食市場帶來衝擊,尤其是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大豆,是我國豬飼料的重要原料,如果出現全球禁售,還將繼續推高中國的豬肉價格。

對普通民眾而言,更關心的還是主糧會不會出現危機,尤其是大米。對於部分國家禁止大米出口,很多專家認為對我國影響不大,主要原因是我國大米自給率比較高。這種說法並不全面,我國的大米自給率雖然保持著較高水平,但是供需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供給環節的小幅變動,都很容易打破天平兩端的平衡。2018年以來,我國稻米產量連續兩年負增長,但是大米消費一直保持增長態勢,這就使得大米供求的平衡狀態更加緊張。

不過好消息是,中國保持了全球最高的糧食庫存水平,其中大米庫存大概1.1億噸,可以滿足9個多月的消費,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保持3個月左右的庫存消費比就算是安全的庫存水平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國際市場的大米禁售,對中國普通民眾就沒有影響,更直接的衝擊在於,國際禁售會導致國內大米價格大幅上漲。

過去十多年來,在國內大米產量很高的背景下,中國還要在國外購買大米,部分是為了滿足高端需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國際市場的大米價格遠遠低於國內,這就使得國內相關糧食企業寧願從國外進口。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國農產品的定價機制扭曲。我國從2004年開始對稻穀和小麥兩大主糧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在過去10幾年時間裡,糧食最低收購價基本上逐年上升,這就使得糧食價格具有了只漲不跌的剛性。由於政府介入程度過深,導致國內的糧食價格長期和海外價格形成倒掛,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政府收儲的大量糧食無法進入市場,只能長期停留在倉庫之中。

所以,如果越來越多的糧食大國因為疫情而禁止糧食出口,對於中國民眾來說,最大沖擊不是出現糧食短缺,而可能是便宜糧食會越來越少。


編排:安妮

曉玲醫生“溫心”提醒您:關注4.20世界痛風日

太極泉水,天然弱鹼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