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企業界的華為!香港會似企業界的聯想嗎?

深圳如企業界的華為!香港會似企業界的聯想嗎?

宏觀視角,微觀敘事,財經邏輯並不複雜!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獅子山下》


1、“你們有沒有良知!我要養整個家啊!”


每年的6月至8月是香港旅遊業旺季,本指望著抓住一年中難得的機會多賺點的導遊周女士卻欲哭無淚。香港暴力事件發生以來,大陸游客斷崖式下跌,近30個國家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原本往年同期平均每月能帶12到15個旅遊團,旺季月均收入大約能達到3萬,

本該忙得連軸轉的周女士如今生意卻慘淡無光,6月尚能接待8個團,7月減半,8月直接為零。

她不知道形勢什麼時候會好轉,也不知道未來還能不能好轉,只知道沒有收入來源,今年要過“苦”日子了。

有人說:想要快速瞭解一個城市,就去了解它的出租車司機。而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出租車司機周展圖對最近發生的暴力和混亂有深深的無力感,他的不少同行甚至擔心暴徒堵路、打砸都暫停出工,為了養家餬口仍然營業的周展圖的收入還是減少了四成。

昔日熙熙攘攘的港澳碼頭如今空空蕩蕩,他形容“猶如打八號風球一樣”,而這八號風球整整持續了兩個月,什麼時候雨過天晴還是個未知數。從業17年的周展圖用他質樸的理念判斷,“如果暴力和混亂繼續下去,各行各業都面臨倒閉和失業潮”。

九龍土瓜灣一家藥妝雜貨店老闆阿偉對著店門口積了兩個月灰的活絡油、止咳丸、枇杷膏等商品一籌莫展。冷冷清清的街區,冷冷清清的店鋪,阿偉憤懣無奈地說“我們店是做遊客生意的,

香港這麼亂,遊客不敢來,我們當然就沒飯吃了。”

就在8月上旬,示威者又在紅磡發起遊行,阿偉被迫提前關門,“再這樣下去,我們小本生意就得入不敷出了!我也不求生意有多好,就希望大家都不要鬧了,讓我們都能安安心心賺錢。”

在紅磡隧道收費站,一位年似60歲的白髮阿姨絕望地對暴徒喊“我是最低微的收費員!你們有沒有良知!我要養整個家啊!你不工作,我要工作!你們打死我吧!”;一位愛好攝影的大叔在街頭被採訪,平時喜歡記錄香港繁榮穩定的人現在只能枯坐家中,談及此,情緒三度失控,哽咽落淚,“我真的很不開心”;位於銅鑼灣的餐廳橋底辣蟹的黃老闆無奈地說:“這段時間我們餐廳的生意比‘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差,比‘寒冬’更可怕的是我們要擔心是否‘凍死’了”……

這一切一切的不幸,都是因為香港這次不理智事件!彷彿就在一夜之間,繁榮、穩定、安寧、高效的香港突然變得暴力、混亂、危險、喪失理智,陌生得令人感到害怕。

如同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突如其來的強勢外力阻擋它運行,產生令人心驚的聲音。香港就是那臺機器,廢青就是那股外力,聲音來自香港經濟的神經末梢——服務業從業者。

而這令人心驚和難過的聲音在5年前也出現過一次。


2、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黃臺之瓜,何堪再摘”來源於唐章懷太子李賢的名作《黃臺瓜辭》,全文為“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盤踞香港60餘年的李嘉誠很喜歡引用這句話。2016年,在2014年中慌亂事件發生一年多後,李嘉誠勸導干擾香港發展的反對派,“香港今日各行各業有不同壓力,相當困難,猶如黃臺之瓜,經不起一而再、再而三地折騰了。無論持有怎樣的政治立場,大家要為整個香港利益著想,不要傷害香港

”。

2014年9月28日至2014年12月15,香港好似被下了降頭。我們已經習慣了那個與大陸協同發展的經濟香港,習慣了那群不管是洪災還是地震,全港人紛紛走上街頭捐款的同胞,2014年在別有用心人士的煽動下部分年輕人卻突然與我們相背而行。

儘管暴徒最終被繩之於法,香港經濟卻遭遇了比2003年非典期間還要嚴峻的重創。

經濟學家測算那次事件造成的損失保守估計3500億港元。在金鐘和中環一帶,旅遊業跌幅約三成;零售業最高下跌幅度為50%,部分奢侈品店年銷售額跌近80%;受影響地區餐飲營業額日損失5000萬港元;非法佔中兩週,交通界損失40億港元;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惠譽紛紛下調香港評級。

而活動造成的惡劣影響一直持續,留下了無窮後患——香港社會爭拗持續不斷,競爭力嚴重受損。美國《國際日報》稱,事件過後,香港各項國際排名明顯走下坡。2015經濟學人智庫的全球宜居城市調查報告顯示,香港在全球的排名大跌15位至第46位,其中以“社會穩定性”這項跌幅最大,由95分跌至85分。

所以才有了2016年李嘉誠的“黃臺之瓜”之說。只是李嘉誠沒有料到2019年,93歲的他還要再次翻出了這句話。

2019年的這場暴亂比之性質更惡劣,造成了更大的經濟損失,也讓更多家庭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那樣即將面臨風雨飄搖。

一直以來香港被認為是經濟繁榮、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代名詞,但作為由幾個巨頭壟斷的香港經濟又談何真正的活力?如果有,那可能不在金碧輝煌的高樓大廈裡,而是掩映在各個大小商場的林立店鋪裡,藏於街頭巷尾的大排檔小餐廳裡,以及在道路上飛奔的客貨車等不起眼的小地方

然而,這些真正給香港經濟帶來活力的零售業、客運物流、旅遊業從業人員卻是最無辜、損失最慘重的受害者。

6月香港本地銷貨價值下跌6.7%,香港特區政府經濟顧問歐錫熊認為零售業的銷售在7月、8月都有很大可能出現雙位數跌幅,摩根士丹利判斷第三、第四季度銷售額將分別下跌13%和8%。

先不說廢青給香港各個主幹道設立各種關卡,嚴重損傷客運和物流,僅其使香港機場癱瘓一日,客運量損失20.6萬人次,貨運量損失13863噸,空運貨值損失101.6億元,機管局盈利減少高達2285萬元。

訪港旅遊業給香港GDP的直接貢獻大約在3.6個百分點,而一份對997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在過去兩個月,旅遊業僱員收入平均跌幅近74%,超過1成人更是“零收入”。

原本酒店價格是深圳2-5倍的香港,居然破天荒地出現兩地價格統一的情形,但儘管如此,入住者仍寥寥,甚至連李嘉誠都開始給自己酒店的員工放無薪假

香港政府統計處8月19日公佈,香港的“失業大軍”達到11.85萬人。

七月落霜、八月落雪、九月嘔血!這是一場真正的人禍!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警告“香港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顯著上升,如果七、八、九月這一季都是負增長的話,香港便會技術上進入衰退。”

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很多國際投資者已經產生疑慮。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13日會見記者時,一度哽咽:“大家是否忍心將香港這個家推入粉身碎骨的深淵?”


3、深圳如企業界的華為,香港會似企業界的聯想嗎?


會不會粉身碎骨,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果情況沒有得到好轉,香港作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必然會受到嚴峻挑戰,東方之珠將會蒙上厚厚的一層陰霾。

而隨著淺淺河流此岸的深圳如一顆超亮新星冉冉升起,留給香港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香港人總有一種優越感,認為香港的繁榮主要是因為其殖民地時期留下的自由經濟制度。

然而這只是歷史真相的一小半,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香港的繁榮都密切依賴內地的發展。

復旦大學教授馬丁·雅克在紀錄片《中國邏輯·香港發展困境》中曾說過:

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1997年迴歸之間表現不錯,那僅僅是因為他走運了。我為什麼這麼說。說他幸運,因為中國大陸從1978年起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一點點,一步步,一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大陸才完全開放。所以,在中國大陸緩慢開放的過程中,香港自然而然地承接了中國大陸本該做的很多事情,香港就好比是大陸的前方辦公室

香港在這段歷史中受益良多。其中之一,假如你是一個西方公司,不管是美國的、歐洲的、日本的還是韓國的,你想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最便捷的落腳點肯定是香港。所以香港的騰飛並不是因為他很聰明,而是因為他太走運了,

他們的運氣並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中國大陸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

因此在1979年的時候,在大陸開放的前夜,香港GDP為1117億,超過大陸經濟總量前十四大城市GDP總和(1002億元);16年後的1995年,香港GDP10962億,超過大陸經濟總量前九大城市GDP總和(10505億);在香港迴歸3年後的2000年,香港經濟總量12883億,相當於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總和(12611億)。

差距在逐漸減小,而香港卻在長久的優越感中炒房、炒地、炒股票,漸漸迷失方向,錯過了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制度革新。之後,香港的GDP在2009年、2015年、2017年分別被上海、廣州、深圳超越。

短短几十年,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香港一衣帶水的深圳更是從小漁村蛻變為中國的技術中心,在科技競爭力和創新方面,僅次於硅谷。而香港,幾乎沒有太多進步。

就在事情發生的2個月前,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大灣區與深圳的未來”高峰論壇發表題為《深圳是個現象嗎?》的演講,曾旗幟鮮明地下結論:“

三十年前我推斷上海的經濟將會超越香港,今天我推斷深圳一帶將會超越上海。深圳將成為地球的經濟中心。”

其原因大致有幾點:深圳有科技、有東莞做後盾、深圳是個包容沒有偏見的城市等,而這些都是香港缺乏的。在他演講中,張五常還發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問題:“如果深圳開始實施零關稅,購物天堂轉到內地,香港會怎麼樣?”

相信在每年訪港人數高達6000萬的旅客心中都有一杆秤,而專注收租數十年的香港地產大鱷們心中也有一個砣。

2019年8月18日的中央出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支持深圳建設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探索建設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

河此岸的深圳依託科技再次全新出發。她就像企業界的華為一樣,也曾一窮二白,也曾遭遇瓶頸,卻憑著堅韌不拔的孺子牛精神,靠著科技逆襲。

河彼岸的香港,會不會像企業界的聯想一樣,中央給了足夠的政策和資金,卻蹉跎在賺快錢的領域,將科技棄置於身後,駐足不前?

而這次的事件背後折射的深層次問題無異於給香港的經濟發展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鎖,香港是否真的就此走向沒落?就像網友吐槽的“深圳:感謝香港自殺之恩?”,且將問題拋給歷史,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4、尾聲:獅子山精神能永存嗎?

1973年,著名導演徐克、許鞍華拍攝的電視劇《獅子山下》,忠實記錄了七十至九十年代香港社會的進化過程,緩緩講述著草根階層的努力與掙扎以及他們的頑強不息的勵志故事,而這也為香港社會的精神留下了重要的腳註

往後每每提及“獅子山精神”,香港人總能在其中找到精神寄託、力量所在,她鼓舞著一代代香港人自強不息、頑強奮進。

香港今日的繁榮是幾代勤勞奮進的港人花了無數心血造就的。未來的香港需要再次高揚獅子山精神,團結一心,風雨同舟,共同守護香港的繁榮穩定,需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等歷史機遇,才可能再創輝煌!

希望在風雨過後,勤勞的旅遊從業者周女士能忙起來,繼續為從大陸,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的旅客講述香港開拓進取的歷史,介紹極富魅力的風土人情;

勇敢的出租車司機周展圖出工不用再心驚肉跳,把個人安全系在褲腰帶上,而是有坦蕩的路途,有絡繹不絕的乘客;

阿偉的藥妝雜貨店也能重新迎來來自四海的顧客,日日門庭若市;白髮阿姨能不被騷擾,勤勤懇懇堅守著崗位;

愛好攝影的香港大叔能無拘無束,不再擔心街頭暴亂,想去太平山頂記錄香港的繁榮就去,想去大嶼山拍下莊嚴宏偉的天壇大佛時,能說走就走……



[1]莫讓香港經濟承受“自殺式襲擊”,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

[2]深圳是個現象嗎?,張五常, 2019

[3]馬丁·雅克談香港問題, 2019

[4]動盪的香港,難熬的八月——香港三位店家的苦衷,新華社,2019

獨立視角、溫度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