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图/网络

作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的一代文豪,他的作品深刻且十分耐人寻味,可能是养子身份让他童年过得十分压抑,也可能是身体的孱弱让他备受折磨,抑或者他的爱情因养父母的自私而无疾而终,芥川龙之介的许多作品中,对人性的利己、自私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但让人有些意外的是,《黄梁梦》是芥川龙之介少有的一部看起来比较“积极”的作品,这部作品取材于我国唐代小说家沈既济的《枕中记》,有浓郁的中国古风韵味,整个故事也彰显了芥川龙之介心中那颇具未来可期意味的积极人生观。

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沈既济在《枕中记》中讲述“黄粱一梦”的本意,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消极虚无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繁华不过一场梦,何必执着人世而庸人自扰。但芥川龙之介创造性舍弃了《枕中记》的部分原文,缩减了“卢生”的梦境,并改动了一下结局,便将故事推向了另一个发人深省的高度。

故事的结尾,芥川龙之介借着年轻人“卢生”的嘴说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唯因是梦,尤需真活。而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卢生”,才是年轻人应有的模样。

在我看来,芥川龙之介笔下的《黄粱梦》看似积极,而这积极的背后,依旧隐藏着芥川龙之介对人功利心的隐匿批判。年轻的生命,应该充满理想与活力,看破红尘的消极避世,许多时候隐藏着人以“结局”论得失的功利。

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或者这样说,从《黄粱梦》一文看来,道士吕翁嘴里的“消极避世”,更多是对“人生若梦”这一虚无结果的回避,这之中隐藏着人对“结果”价值性的期待,反映人对“劳而无获”的排斥,实则也是人功利心的表现之一。

由此,在《黄粱梦》这篇虚幻与现实碰撞交错的小说中,通过分析梦境的确定性与生活的不确定性所折射出的以“吕翁”为代表的消极生活态度,与以“卢生”为代表的积极生活态度,我们能体察到积极故事内核背后芥川龙之介对功利心隐匿的批判,继而进一步体会芥川龙之介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即“生活的魅力在于经历,而非功利执着于结果的得与失,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道士吕翁和少年卢生的两种生活态度:是消沉于梦境,还是积极面对现实?

芥川龙之介《黄粱梦》这篇小说比较有趣,虽取材于我国唐代小说《枕中记》,但两篇文章有相似的情节,却有不同的结局。《枕中记》更倾向于表达消极禁欲的人生观,颇有看破红尘的味道。但是芥川龙之介却稍改了下结局,意味就不一样了。

面对道士意味深长的劝导,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少年卢生没有如道士预料那般在梦中尝遍人世荣辱之后,觉得人生再无意义,反而积极向上,道出了“唯因是梦,尤需真活”的积极人生观。

也就是说,从《黄粱梦》中,我们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在借着少年卢生的嘴,反驳《枕中记》中消极的人生态度。这种反驳,在小说中,便反映在少年卢生反驳道士吕翁上。

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道士吕翁在少年卢生醒来以后,指出少年在梦中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以后,已然尝遍世间百态,历尽得失之理,这个时候,道士便以指点的态势告诉少年,人生没有意义。毫无疑问,道士吕翁面对人生的态度,更趋于消沉于梦境中。以梦中的悲欢将在死亡的结果下化为一场空,作为自己拒绝直面人生悲欢的借口。

但是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卢生”,却表达了自己对“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反驳,这种生活态度十分积极,更像是芥川龙之介借着“卢生”的嘴在告诉我们,生活是生活,梦境是梦境,人并未活在梦中,梦里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即便与现实的人生别无二般,但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以死为句号之一场空”的结果,而在于认真经历这从生到死的过程,期待活着时的未来。从这种想法出发,那么人即便在梦中尝遍宠辱之道、穷达之运,也丝毫不影响人去享受“经历”。

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由此,通过分析卢生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我们一方面看出了芥川对于消极避世生活态度的批判;另一方面也看出了芥川龙之介在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经历。

那么什么样的人会十分看重结果呢?比较重视结果中之“得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进一步深挖《黄粱梦》中芥川龙之介对消极避世人生观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看似以看破红尘的姿态清心寡欲,其实更多是在规避“付出而无所得”的结局这是一种重视“结果”,规避“得不偿失”的功利。由此,《黄粱梦》一文的内涵,可谓深刻。

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芥川龙之介对虚无人生观中功利心的隐匿批判:以“结局”论得失太功利

记得鲁迅有一篇文章叫做《白光》,《白光》里面的男主角陈士成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他在十六次科举考试落选以后近乎精神崩溃,便将希望放在了挖掘祖宗埋下的宝藏上。于是他出现幻觉,看见白光幻视,继而追着白光幻视去山里寻宝,最后淹死在山中的大湖里。

鲁迅笔下的陈士成,某种程度上说,不就是落榜的惨败结局之下,那付出太多却无回报的巨大悬殊逼疯了他吗?陈士成考科举,从一开始便没有享受“过程”的意思,于是,这多年的苦读,因为他的功利,不仅无所得不说,他自身的素养、眼界等等都未得到合理提升,这也为他的悲剧奠定了基础。科举本是挑选人才,出于功利目的的多年寒窗,让自己成了利弊权衡的“称”,却不知读书的意义在于自我提升。由此,陈士成可不就是因为过分重视结果之得失,继而在“血本无归”的情况下被自己的功利心逼疯吗?

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可见,看上去陈士成是因为十几次科举落榜而疯掉了,其实不过是被自己的功利心逼疯了。有时候,好过难过,就在一念之间,就看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付出”与“收获”。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抱着“不问结局,珍惜经历”的心态,那么,结局中成本与回报的差额,于我们而言,又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焦虑的呢。

而芥川龙之介在《黄梁梦》中借着少年“卢生”之口所表达的态度,可不就是“不问结局,珍惜经历”的积极人生观吗?在对这种积极人生观之赞美的背后,我们进一步推理就能看见芥川龙之介对于功利心的隐匿批判,过于重视结局之得失,实则是功利心在作祟,而拘泥于结果的得失,往往容易让人患得患失,甚至会为了规避这种“大失无得”的后果,逐步毁了自己。

芥川龙之介对生活的思考:生活的魅力在于经历,未来可以期待

迄今为止,颜小二也解读了不少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无论是《罗生门》中因为利己心被激发而变坏的家丁也好,还是《鼻子》中被旁观者利己心所愚弄的老僧也罢,抑或者是《疑惑》中因杀妻而发现自己心中利己野兽的斯文男人等等,在芥川龙之介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之利己心予以不同形式的批判,但是这并不意味,芥川龙之介是消极悲观的。

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听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战争片都是以反对战争为初衷拍摄的”,那么芥川龙之介对代表人之恶的利己心之讽刺,何尝不是表达了他对积极之善的向往呢?这一点,在《黄粱梦》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黄粱梦》这篇小说,以少年卢生反驳道士吕翁的形式暗示我们,在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背后,并非其看上去那般清心寡欲,实则是人回避巨大付出下一无所获之“惨淡”结果的一种方式。

内在是功利诉求,外在是虚无消极形式,内外反衬之下,颇显讽刺。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我们不难推理,如果一个人越是在乎付出之后的收获,那么在看清“巨大付出而一无所得”的结果后,便越是趋于回避这个结果,人在利弊权衡下,便越是不愿主动积极地付出,久而久之,人将变得消极而又虚无。这无疑会让人在功利心下陷入思维误区,甚至会诱发人自主消解自己生命意义的情况,很危险。

想必正是对于这种危险的考察,芥川龙之介便借着少年卢生的嘴告诉我们“唯因是梦,尤需真活”的道理。让我们知道,梦没有未来,但是梦醒后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未来。未来和虚无的梦不一样,未来是可以期待的,是可以通过个人积极向上的努力调整航向的。

虚无《黄梁梦》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龙之介: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诚然,每个人都有走向死亡的一天,当人死亡的时候,人一生的悲欢离合,一生的宠辱得失,就像关掉的电视机一般,进入了黑屏状态,而且从生理层面来说,再无开启的可能。但是,即便是这样,就应当在生的时候活得和“死物”一般了吗?人生命的意义怎么可以被“死亡”的结局所定格!人生的意义更多在于在可期待的未来中,切切实实去经历、去体会、去真正活着,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