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76天間,關於武漢的那些記憶

「封城」76天間,關於武漢的那些記憶

在離漢通道管控措施解除的第一天,我們梳理了“封城”76天間三聲團隊所做的55篇報道。


作者 | 江婧怡


昨天夜裡,距離武漢“解封”還有4分鐘的時候,同事小黎給我發了一張截圖,是她在Days Matter裡標記的“封城”日。


“我怕自己忘了。”她Days Matter的主頁也很有趣,另外兩個她認為值得記的日子,一是發工資,二是NASA預告過的2022年小行星撞地球。


76天,更準確講是75天14小時,把這個數字寫出來的時候,我還是有點驚訝,原來已經過去如此久了。“解封”不意味著結束,但這仍然是個適合進行復盤的存檔點。


先總結一些“我們”的話。


往回翻了翻,1月23日,也就是武漢宣佈關閉離漢通道那天,三聲的頭條是《「封城」前後的商業總動員》。截至4月8日,在三聲、新商業情報NBT、城市OurCity上,我們已經發布了55篇疫情相關報道。這個統計數量按理說會更多,畢竟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或多或少都難以擺脫疫情的影響,要做出明確的篩選很難。


一如既往,我們關注商業世界的變化,關注公司如何在特殊時期想辦法應對困局:受到嚴重衝擊的線下娛樂行業遇到怎樣的難題,“著急”復工的浙江如何恢復正常生產活動,有機會大展拳腳的生鮮電商如何迅速組織起生鮮保障戰,口罩的產能如何跟上激增的需求,互聯網基建能為這次危機做些什麼。


一些新現象和新機會也在出現,比如“雲蹦迪”,比如無聊經濟學,比如在線教育,比如居家健身,比如凍品。我們嘗試做出解釋,也在觀察危機促成的試驗場上,有什麼最終能夠留下。


面對抗疫時期特殊的輿論環境,我們推出了輿論場系列。總共6篇,以線性時間軸為線索還原這段時間內,人們究竟在討論什麼、在哪裡討論、怎樣討論,以及反思,這樣的討論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特點,又有什麼問題。


由此為契機,我們也開始更關心城市,以及其中一個個具體的人與團體。武漢是我們的起點,而“武漢人”系列是我們想著必須要做些什麼的時候,自然而然出現的主題。當機器停擺、社會失序,民間力量如何迅速崛起進行自救,以及那些亢奮的、排外的、悲憫的情緒為何出現。疫情之後,危機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整座城市、整個國家,也是我們之後將持續關注的。


然後是關於“我”。


因為武漢大學生的身份“優勢”,這段時間我默認被劃分到了“武漢條線”(民間起的,不要認真)。但說實話,我從未如此密集地找武漢人聊過天,也從未如此認真地審視、觀察過這座城市。


武漢是全國大學生數量最多的一座城市,也是最苦惱於如何留下青年人才的。我就屬於武漢留不住的那一種。原以為畢業以後,武漢大概率不會再和我有太多瓜葛,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把武漢從中國地理意義上的中心,變成了各種意義上的焦點。


我正在經歷歷史,而且這歷史與我密切相關,這種體驗非常奇妙。


在家鄉受到身份歧視的武大醫學生,是我朋友的同學;組織社工線上救援的,是我母校的老師;武昌方艙醫院的那位臨時黨支部書記,就在學校所屬的洪山區工作;在一線籌措防護物資的志願組織口罩天使小分隊,牽頭人是之前讀書時就認識的說唱廠牌主理人。一切在武漢或因武漢發生的憤怒、悲傷、無奈、焦慮,因為我和這座城市曾有過的瓜葛,而顯得格外感同身受。


疫情最開始的時候,我還和大學新聞系的朋友討論過,如果我們晚畢業一年還留在學校,現在肯定會在前線大展拳腳,畢竟那時候武漢最不缺的,就是故事。那現在呢?故事還要繼續記錄,不該被忘記的還是要記住,要說能再做點什麼,或許加把勁,我們還可以把記錄和記住再往前延伸一點。


以下是我們梳理的“封城”76天間三聲團隊所做的55篇報道。


輿論場系列


2020年1月26日 抗疫時期的中國輿論場①

2020年1月28日 抗疫時期的中國輿論場②:從局面到「人」

2020年2月02日 抗疫時期的中國輿論場③:與「我」有關

2020年2月07日 抗疫時期的中國輿論場④:我們的英雄

2020年2月27日 抗疫時期的中國輿論場⑤:市場的角色

2020年3月29日 抗疫時期的中國輿論場⑥:年輕人的聲音和噪音


武漢人系列


2020年1月31日 我在醫護出行互助群的72小時 | 武漢人①

2020年2月01日 一場屬於2020年的互聯網營救活動 | 武漢人②

2020年2月03日 被家鄉推開的人 | 武漢人③

2020年2月04日 寂靜動物城 | 武漢人④

2020年2月06日 物資告急那幾天,四位女生在城裡「補缺」 | 武漢人⑤

2020年2月23日 社區,社工,人 | 武漢人⑥

2020年2月27日 病患、區長、書記:張兵的方艙17天 | 武漢人⑦


一些因此被我們關注到的人


2020年3月09日 四位青島市民眼中的韓國

2020年3月10日 民謠的迴響

2020年3月12日 R級葛宇路

2020年3月21日 一位美國脫口秀演員的漫長假期

2020年3月30日 武漢塗鴉在「地上」


一些難題


2020年2月04日 當「車釐子」遇上疫情,春節成為了一場考驗

2020年2月15日 疫情下的線上「搶灘」 | 抗疫時間

2020年2月17日 線下娛樂,進退兩難

2020年3月20日 書店尋路

2020年3月28日 為什麼要關注中國電影的「二次停擺」

2020年4月05日 暫停,掉線,遊戲工作室的現實難題


一些對策


2020年2月08日 快手電商推多項扶持政策,直播電商成「抗疫」抓手 | 抗疫時間

2020年2月09日 「每日優鮮」如何組織生鮮保障戰 | 抗疫時間

2020年2月13日 三天時間,我如何「營救」六百萬斤的海南哈密瓜 | 抗疫時間

2020年2月19日 服裝產業遭遇疫情危機,「凌笛數碼」提前準備了數字化方案

2020年2月22日 娛樂在線上和線下「兩重天」:唱吧案例

2020年2月24日 社區團購「保民生」,是一場社區零售的大實驗

2020年2月25日 封城一月,盒馬不停

2020年3月2日 「樣板」太平鳥

2020年3月04日 一家義烏「小龍頭」的復工樣本

2020年3月13日 「女王節」的小型救市

2020年3月17日 海南水果漂流

2020年3月22日 電競不按「暫停鍵」

2020年4月07日 菜鳥的「列日樣本」


一些新現象和新機會


2020年1月29日 為什麼79萬人深夜看「直播造醫院」

2020年2月03日 閉門在家的十天,那些「遠離」疫情的人在做什麼

2020年2月05日 沒有「春節檔」的佛山:一座熱愛電影的票倉城市

2020年2月15日 健身越「線」:他們讓疫情裡的中國人動起來

2020年2月16日 到底什麼是「雲蹦迪」

2020年2月29日 全民「不停學」

2020年3月05日 解題「雲綜藝」

2020年3月23日 凍品迎來「紅利期」

2020年4月06日 雲上的上海時裝週:被放大的與被忽視的


一些消息


2020年1月28日 「武漢加油」:疫情中的日本援手 | 特別報道

2020年2月07日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出臺支持網絡視聽企業八項措施 | 「抗疫」時間

2020年2月11日 橫店2月13日起將陸續恢復拍攝,文娛行業進入復工復產階段 | 抗疫時間


一些總結


2020年1月23日 「封城」前後的商業總動員 | 特別報道

2020年1月30日 十七年後,互聯網基礎設施給抗疫帶來了哪些「Plan B」

2020年2月12日 「新BAT」的遠程辦公之爭 | 產品觀察

2020年2月20日 口罩總動員

2020年3月04日 土耳其的服裝製造業,能否成為疫情「受益人」

2020年3月11日 支付寶的「新基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