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最後只能鬱鬱而終,兩次征戰失敗因為什麼

宋朝終其一朝並未以其戰力稱霸時代,而是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羸弱”的形象,事實卻是宋朝的對外戰爭勝率卻能達到百分之七十,其實能夠支持宋朝對外戰爭勝利的還是經濟(一說:資本主義經濟在宋朝已經萌芽),而從封建制度達到資本主義明顯在數百年前不是簡單的事。在宋朝經濟及社會改制上有一位皇帝尤為的突出,他便是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最後只能鬱鬱而終,兩次征戰失敗因為什麼

神宗年僅十六歲便從父親手上接到一個已經開始“不富裕的”大宋帝國,宋朝因前面數朝的官員的積累導致行政機構臃腫,加之每年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宋朝已經開始出現國庫大量虧空的現象。宋神宗即位後,他開始懷疑祖宗之法的缺陷,他深信變法是唯一可以改變宋朝逐漸變弱的方法,而最契合他思想的官員王安石正式進入他的視線,並且兩人在最終的目上是一直的,因此王安石到了京城後,宋神宗尤為的開心,親自迎接。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最後只能鬱鬱而終,兩次征戰失敗因為什麼

熙寧二年,王安石被神宗認命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事宜,並且還專門組建團隊輔助王安石變法,奔著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和取士之法的目標,相應的制度逐漸推行。熙寧新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對於神宗強國之路是有積極意義,但是他們卻忘記了新政永遠擺脫不了維護舊政那一派的阻礙。王安石的變法自然就受到了很多守舊派的阻礙,甚至直接上書給神宗,大罵這是違背祖宗之法的大逆行為。王安石能夠死磕到底,而神宗卻迎來了最大的心理障礙。因為守舊派大都是受到神宗母族的庇護,而宋朝皇帝似乎年幼機會的很多,母族力量在朝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最後只能鬱鬱而終,兩次征戰失敗因為什麼

大氏族,大地主的利益不斷得受到侵害,他們自然需要抱團維護利益,而這些大地主階級是肯定無法接受辛苦積累剝削的財富受到侵害,他們慢慢將壓力推下到了最底層。底層無法理解變法的最後結果,他們似乎對於王安石的變法也是毫無感覺。而神宗在讓王安石新法執行的過程中,產生了搖擺,最後王安石自己家庭因素及神宗的搖擺,辭去了相位。神宗不願讓自己的夢想破滅,改年號為元豐,元豐改制的力度更大,但是其本質卻是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制,對於阻礙神宗改制的官員,神宗開始嚴懲(也許是王安石變法的過激,使得神宗開始擔心自己的皇位)。元豐改制確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在根源上對於大地之,大氏族的削弱還是相當有限。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最後只能鬱鬱而終,兩次征戰失敗因為什麼

神宗對於改制的猶豫,最後他發動了對外戰爭,這也使得他證明自己變法失敗。元豐四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認為機會有了,便兵分五路伐夏,最後關鍵時刻卻因太過深入糧草無法跟進以失敗告終。第二年更加是有機會可以圍困夏軍,最後卻被擊潰,兩次的戰敗使得神宗的身體受到很大的打擊,最後鬱鬱而終。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最後只能鬱鬱而終,兩次征戰失敗因為什麼

神宗的失敗其實也是封建制度的失敗,神宗的遠見是有的,卻在關鍵時刻未能及時站住自己的信念,而後使得農民階級並未在這次地主階級改制中得到根本的需求,最後神宗不得以的妥協,更加使得王朝繼續向守舊派希望的方向發展。而神宗皇帝在宋朝歷史銜接中,小編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完成了高度中央集權,同樣一定程度也使得後面對外戰爭中容易出現失誤的一塊。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最後只能鬱鬱而終,兩次征戰失敗因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