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歌手》第六期,關於兩組踢館歌手誰將獲得踢館資格並踢館成功在節目開播起一度引發網友熱議,這似乎比之前蚪音頭號流量與ANU的競爭更為觀眾樂道。當然結果是‘深入人心’男團踢館成功,這個結果似乎也在大家的意料之內(至少從高天鶴擔任音樂合夥人來看,不懂節目組這樣做是什麼意思……):就現場的效果與網絡人氣角度來看(實際上大家認為錢正昊是流量歌手,但是阿雲嘎和鄭雲龍的人氣卻絲毫不低於錢正昊)“阿龍川菜”的獲勝與踢館成功也毫無懸念。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然而我認為本期節目組將這兩者作為對立的競爭是非常沒有意義甚至是不合適的,畢竟這個節目考察的不是聽眾對哪一種音樂風格的喜愛,它的任務使命是讓聽眾認識到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和潛移默化地對聽眾音樂品味進行教化提升。如果說上一次的踢館資格爭奪是網紅文化和披著假民族風皮的音樂之間的勢均力敵,那麼這一次的目的在考驗的是聽眾們對音樂風格的選擇(或許還夾帶著某種複雜的外在因素)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專家舉薦歌手 聲入人心男團

首先說說錢正昊是一位怎麼樣的歌手,如果拋去他的00後年齡的標籤與偶像練習生出道的流量偶像背景,他是一位創作方面天賦異稟、樂感氣質同樣出色,並且風格偏向歐美(包括髮聲和嗓音),同時是一個很具有流行價值的錄音室歌手。而且我個人是非常看好未來錢正昊的發展的,從他考取伯克利來看,未來他的音樂風格必然是接軌歐美的,與他目前的風格是一個延續提升的關係。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他的‘歐美’相對不是那種對歐美的一邊倒,相比國內許多電音與HIP-HOP音樂人,他的作品可以很好得與我國現階段的流行審美接軌,這種歐美恰是那種柔和而高級的。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當然我並不是很想細談他踢館的表現,《Feeling Good》作為國內歌手最愛翻唱的英文歌,他顯然沒有泯然眾人,復古老派的編曲儘管悅耳但是改編缺乏推進,加之對手是現場聲量與聲場都碾壓的‘阿龍川菜’,至少作為現場觀眾選擇對方正常不過,前部分的中文歌詞填寫得略微生澀,體現不出他優秀的語感與律動。另外一首《由我》相對更好,但是存在同樣問題。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偶像練習生》時的錢正昊

再來說說深入人心男團,延續《深入人心》的熱度,湖南臺這個營銷顯然成功而明智。《深入人心》的播出生產出了許多所謂的“美聲流量”。從推廣美聲的初衷來說,這是一種明智且討巧的引導手段,畢竟欣賞是多個維度的:一群帥小夥唱美聲給人的感覺就是高雅的,那麼從人對事物的影響的角度來看,美聲自然變得更為‘殿堂化’了(然而這究竟是推廣了美聲還是從某一維度上提高了美聲的門檻我也不好評價)。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就連最終四人的成團也是綜合各方面因素,並且選擇了高天鶴作為音樂合夥人也是經過多方面的考量的,實際上節目中從演唱角度來衡量,這四人皆不是最強的,然而既然代表著對欣賞正確的推廣,考慮自然要平衡多方面:熱度、潛力、實力(就對這四人的選拔來看這三個因素有分先後)。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首先是阿雲嘎和鄭雲龍這倆兄弟,他們技術成熟穩定,且已經給予了網友真正深入人心的人設:一個是略帶自戀的‘英雄’、一位是優雅迷人的‘王子’,而蔡程昱的嗓音機能和技巧是四個人中最好的,而鞠紅川擁有更寬的聲域與十分出眾的中低音音色,可美聲可流行(由他參加中國好聲音可看出他的流行價值,其餘三人不具備這一能力)。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第一首《鹿 be free》顯然為了比賽而來,既然為了比賽而來,那麼需要的是一種碾壓感,不需要過於細緻的修飾與深刻的作品內容,他們展現的是一種直觀而容易取悅大眾的模式,配合著歌詞的‘勇敢’‘奮鬥’四人無非是想展示豐富的人聲維度,聽感純粹而刺激(其實我真的佩服尚雯婕的商業眼光:可高級可迎合,她成功的原因大概在此吧)。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而第二首《Never Enough》與第一首的選曲思路大致相同,但是第二首的聲量展示與聽覺刺激更甚,可謂波濤洶湧而體積龐大(只能形容為龐大而不可是宏大,因為只有寬度卻深度有限)。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我在標題上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實際上很多時候,觀眾對音樂的層次和風格存在非常多的誤解,不久前我們討論網紅藝人與流量藝人之間關係,如今我們對比中國現階段流量所代表的音樂風格與殿堂級音樂之間。實際上每種音樂必然有其意義和價值,如果說網紅代表的是那種粗糲的生命力與普羅大眾最為原始的那種直觀追求,那麼流量藝人是大眾的幻想,是市場與民眾幻想間的相互疊加。

而殿堂或是古典音樂並不在這個體系,可是正如《深入人心》的節目意義:在專業性與偶像性上找到了一個平衡,讓這一類音樂走進大眾,我們嘗試古典跨界的確是有必要的,然而縱觀歐美成功的古典跨界歌手,他們融合最多卻是流行領域裡那些最通俗且大眾化的曲風:成人抒情抑或芭樂搖滾、鄉村、民謠。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流行與古典的融合應該更具有包容度,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融合,而並不是簡單意義上對古典音樂技巧的另類傳達(僅靠找出高顏值的古典音樂人來吸引大眾)。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當古典融合成為音樂領域上的方向正確,國內音樂界的嘗試不應該在使命與任務感中迷失,如何真正走近大眾需要更為深入的理解與領悟。這也就是我不喜歡這一期節目組的安排,它間接給予觀眾流行與古典的對立,並且誘導了觀眾進行選擇。因此聽眾也應該懷有包容之心去審視和選擇真正的融合之聲,這於音樂的進步意義不言而喻。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為什麼說錢正昊和“阿龍川菜”不應該是競爭的對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