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有位"坐不住書記":防疫守得牢,發展謀得早

這個村有位

這個村有位
這個村有位

《文匯報》4月8日刊發通訊《“坐不住書記”:防疫守得牢,發展謀得早》

嘉定區馬陸鎮北管村是上海郊區一個典型的人口導入村。除戶籍居民2400多人外,136家村域企業還帶來了8000多名外來人口。村裡人氣最旺的時候,外來人口激增至1.7萬多人。

全國人大代表、北管村黨總支書記沈彪是出了名的“坐不住書記”。時間撥回至2月10日,滬上企業復工首日,也是北管村大多數企業重新開動機器之日。這一天,沈彪的神經繃得格外緊。企業復工復產、外來人員迴流,這也意味著:此前經過數番討論、研究決定的最嚴防控措施終於到了“檢驗時刻”。

这个村有位

全國人大代表、北管村黨總支書記沈彪(左三)

这个村有位

封閉管理、有序流動

牢牢管住2.65平方公里

2.65平方公里的村域範圍內,超市、菜場、公園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將這些生活設施連接起來的輔道有12條,小路更是數不勝數。平日裡,四通八達的道路讓村民可以毫不費勁地穿行,選擇距離最短的路線。特殊時期,曾予人便利的條條小徑卻都成了防控薄弱點。

為此,由沈彪擔任組長的北管村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迅速制定方案,明確建立3個車輛出入哨卡,分別建在思義路北陳路、劍蘭路瀏翔公路、科盛路思誠路。3個哨卡的選擇十分“講究”:既要離企業工廠近,還要儘可能遠離村民核心生活區。同時,在未設置出入哨卡的其他道路,實施階段性限行、禁行。

為儘可能減少村民流動性,北管村還立下規矩,10個村民組和住宅小區均僅保留1個出入口,全村小路、輔道也通過鐵絲圍網和路障實現全封閉。

这个村有位

從監控發現到聯勤處置

建起5分鐘響應圈

依託村級聯勤指揮中心和覆蓋全村的230餘個高清探頭,北管村對重點區域、重點場所實行24小時可視化監控管理。同時,村裡還依託已組建起的7人專職聯勤隊伍,劃定5分鐘響應圈,從監控發現呼叫、聯勤處置到志願者協助,聯勤隊伍要在5分鐘內完成響應。

一支支聯勤隊伍、志願者隊伍從年前一直奔走到年後,每一個休息日都成了工作日。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村裡的年輕黨員幹部、村民組長在北管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主任邵偉梁帶領下,直接駐紮在了附近旅館裡,整整一個月都沒回過家。

在24小時不間斷防控的嚴格措施下,北管村未發生1例疑似或確診病例,廠房機器順利開動。

这个村有位

謀劃村民住宅改建

更多適老化改造在路上

眼下,疫情防控轉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階段,沈彪也開始謀劃起今年的一樁大事情——村民住房集中改建。上海郊區的農村房屋大多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管村也是如此。房屋房齡高、結構不穩,村民改建住房的呼聲由來已久。此前,由於村莊建設總體規劃並未出臺,村民們的住宅改建項目也只好暫時擱置。

去年9月,嘉定區頒佈《關於進一步改善本區農民生活居住條件和鄉村風貌有序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2年,新增不少於4000戶農民實現相對集中居住。同時,在農民集中住宅設計時,要求風貌統一、體現嘉定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特色。

在經過前期項目研討階段後,北管村目前正式進入入戶徵詢意見階段。沈彪告訴記者,村裡共有500多戶村民住宅需改建,他們計劃首批啟動約60戶。如果項目推進順利的話,首批改建房有望於明年上半年竣工。

從28歲接手北管村至今,沈彪在這裡已待了30

餘年,村裡的點滴變化,他都看在眼裡。“村裡的老人越來越多了”,沈彪認為,未來北管村的工作重點應該是“適老化改造”,讓居住在這裡的老人更舒心、更安心。

这个村有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