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武漢解封,把高難度拆解為可控性

武漢定於8日零時開放離漢通道,在武漢實施“封城”76天之後,這一時刻終於到來。官方沒有把這一重要時刻當成“勝利”來宣揚,而是強調“零新增不等於零風險,解封不等於解防”傳遞出的信號是要給人們的興奮降溫。

這是湖北省開放離鄂通道兩週後的進一步行動。目前各地的人們對湖北和武漢人的前來還有一定的擔心,圍繞這種擔心在有的地方甚至發生了摩擦,但這一切更像是一個動態適應過程正常經歷的波折。武漢市最早“封城”,又趕在頭一波“解封”,圍繞它形成了難以置信的城市治理探索性實踐。

中國人現在既要打開武漢城,又沒有徹底放心,之前湖北省“解封”又確實出了個別新的病例,我們就是這樣有些“矛盾著”在往前走。輿論中實際上也有兩種聲音,分別反映擔心和對全面恢復經濟的期待。武漢人有的欣喜於“終於熬到頭了”,也有些人抱怨“解封”不徹底,武漢的管控並未完全放開。

我們認為,中國既大膽又謹慎地往前走,看上去有點矛盾,但恰是積極穩妥的。武漢的封與解都沒有前例可循,之所以當時封對了,最重要的是實事求是,相信科學。如今還是要依靠科學,根據現實情況摸索確保疫情不二度暴發前提下的復工復產。

我們必須要有逐漸讓武漢正常化的勇氣,依靠已經建立起來的防疫體系控制住武漢有可能尚未完全排查干淨的風險。必須看到,這個世界已經很難把病毒排除乾淨了,追求絕對安全不再現實,我們需要有能力與風險並存,抑制住不讓它發生破壞性失控,構建起我們新的生活。如果說當前狀態下的武漢仍然不能夠逐漸復工復產,它不百分之百安全就繼續封著,堅持這樣的標準長期看完全不現實,它有可能導致其他嚴重問題。

然而“解封”武漢,防控就大撒把了,那等於是輕易放棄對之前成果的保持,任由隱藏的風險再次擴散,積聚力量。這肯定不可取。中國的國情給了我們積極防控的力量,歐美被迫半推半就地朝著“群體免疫”偏移。中國大大減少了生命損失,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路走到底,對繼續堅持防控決不能動搖。

未來的戰鬥會相當複雜,我們要同時追求幾個目標,它們至少看上去有時候會是矛盾的。中國要想把好不容易獲得的戰略主動性保持下去,我們就必須有能力把復工復產復消費與繼續抗疫結合、統一起來。做不到這一點,真正的勝利就不會在前面等著我們。

什麼叫把它們有效統籌起來了呢?最基本的標準是:中國的復工率達到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的最高水平;中國不再發生疫情的較大規模暴發,零星的感染鏈出現在所難免,但每一個感染鏈都能夠被及時掐滅,全國防控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中國人在心理上要更加強大起來,不再因為某地出了新的病例就神經緊張得不得了。各地政府則要在推動復工復產的同時,眼睛對疫情的每一個苗頭永遠睜得大大的。這是對中國全社會極其嚴峻的綜合考驗。

在西方國家,只能做相對簡單的事,比如在疫情還很不明朗時就主張復工,宣揚“拐點來了”,使防控形勢面臨反覆惡化的巨大風險。美國股市大升大降,其實是市場對形勢焦躁、恐懼的折射。中國不能這樣,我們的恢復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過的路,決不能回過頭來再走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