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熟了的味道

楼下有职工家属卖枇杷的,买了一点。

她们卖的枇杷,大多都是自己开车跑到临近的山坳里,人家荒废不要的枇杷园子里,摘了以后,拿过来卖。

枇杷熟了的味道

既然是人家不要的园子里的枇杷,品相不好是肯定的。大小不匀,而且斑点较多,色泽发暗。

卖相不好,不妨碍枇杷的口感,酸甜滋润,美味适口。

想起来自己初识枇杷的情景。

在河北一家公司设备部就职,同事有四川江油一位余工,机械方面的高工。

余工大我十多岁,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余工个子高大,戴一副眼镜,气质脱俗,时代特征明显。

枇杷熟了的味道

部门往来较好的还有哈尔滨做电气的赵工,同样做机械的抚顺人钱工。

公司每两个月允许我们回家八天探亲,各方面的福利还算不错。

那天坐在自己的桌子跟前,探亲回来的余工过来,放到我桌上几个黄黄的,像杏一样的果子。仔细看了,知道不是杏,却又叫不出来是啥东西。

余工说:我们老家的枇杷,尝尝。

记得那个枇杷,色泽黄润,饱满圆滑。剥皮尝尝以后,酸甜舒爽,妙不可言,与杏有一点相同,但又绝不是一个风味。

那一次,喜欢上了枇杷的那种别有情趣的味道。

枇杷熟了的味道

四个人在一起,经常开玩笑。赵工只要看到我,总是笑着说:河南骗子又来了!

钱工不太喜欢多说话,只是笑。

余工开始反驳:老赵,你不要瞎讲。汶川地震后,开始重建,我们江油也是灾区,对口援建的省市换了几次,都嫌我们人多地方大,只有河南接了这个活。我们那里是河南人援建的。所以,别人说河南人怎么不好,我们绝不会说。对我们江油人来说,河南人不错,就是中!

开着玩笑,余工竖起了两只大拇指。

余工后来和公司高层有观点冲突,一言不合,愤而辞职了。

辞职以后,一直有信息往来。

枇杷熟了的味道

来到福建,一个办公室的小芳也从家里带过枇杷,说是她外婆家院子里的,个大味美,食之如饴。

后来,就是同事们偶尔跑到远处的山坳里,摘了没人管的枇杷,色泽与味道虽说有点差,但还是能勾起那份甜美的回忆。

每当看到福建这里的枇杷,总是不自觉地想起余工,想起余工带去的四川江油的枇杷,于是掏钱买点,品一品曾经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