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密码:亲密和自主的平衡,给你爱的人亲密和翅膀

本文节选自1879研习社第30期内容

主题:心理咨询师为你解读,家庭幸福的4个密码

嘉宾:余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1879三期班学员。


关系密码:亲密和自主的平衡,给你爱的人亲密和翅膀

谈到亲密关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想到了家。

家,是人生一切的基础,是人一生幸福的根源,是人感受美好和温暖的港湾,是我们获得爱和归属的地方。家人,以爱结合,是一生关系最密切的至亲!孩子,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也最挚爱的家人。

家和万事兴,能有一个好的家庭气氛是我们每个人都期望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我们和家人的关系,让我们拥有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呢?我们要了解人的基本需要。

我们人类从婴儿开始,就和我们的主要照顾者(也就是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负责婴儿日常生活起居的人)之间形成了依附关系,当小婴儿的需求和愿望能够得到顺利及时的满足,就会形成安全依附,如果婴儿的需求和愿望没有得到及时顺利的满足,就会形成不安全依附。

比如,我们都知道,婴儿刚刚出生后的一年或两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生存下来的能力,全靠父母及主要照顾者的精心呵护和照料才可以生存和长大,孩子饿了、渴了、冷了、热了……基本生理需要都依赖照顾者来感受和满足,孩子只有一种能力表达需求,那就是哭。

当婴儿哭了,我们就会思考,他是饿了、渴了、冷了还是热了,经过判断和分析,我们明白了孩子的需求,很快满足婴儿的需求,他就会安静下来,并且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喜爱和被照顾的,外部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当我需要的时候会被照顾和关爱。

如果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的照料和满足,慢慢的婴儿就会发展出一种感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不友好的,我是不受欢迎和被喜爱的,这就是依附关系。而这个依附关系的品质会直接影响我们今后的人际互动模式。

当然,我们除了要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还要关注到婴儿的心理需要,当孩子在婴儿时期,更多的爱抚和肢体的接触会让婴儿产生安全的被爱的感受。

依附,是我们面对压力时,寻求靠近、亲近的本能。个体都需要寻求亲密靠近,需要和他人连结。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寻求安全的依附关系,有了安全的依附关系,才能够相信他人,也才能够相信自己,慢慢学会独立自主。

举例来说,当你和两个不同依附关系的人进行互动的时候,同样的语言和信息,会让两个依附关系品质不同的人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安全依附的人更容易和你建立融洽的关系,也更容易信任和理解他人,在遇到挫折和困境的时候,拥有安全依附关系的人会有更多的韧性和复原能力面对挑战。而不安全依附的个体则反之。

人有两个基本需要:亲密和自主,也就是被爱和被尊重的需求。

关系密码:亲密和自主的平衡,给你爱的人亲密和翅膀

人的一生中都在“连结亲密”与“分离自主”两极中挣扎,练习亲密与自主的平衡,能在亲密关系中有独立自主性,就会获得幸福感。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人际关系和谐,那么给对方爱,也要给他翅膀。因为只有满足了他人的基本需要,对方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幸福。

我们人类从感受到父母的爱、手足的爱、朋友的爱中,学会与异性的爱情以及对子女的爱。

爱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能力。

爱,不是占有。

爱,是一种归属感,是一种相互隶属的感觉。是我属于你,你属于我的尊重。相爱不代表拥有特别的权利,没有了尊重就不是真爱。

我们通常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或是属于我们,忽略了他们本来的样子以及他们的权利。我们会代替孩子做选择和决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会习惯地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和经验处理复杂的问题,而我们总是会比孩子聪明和有更多的经验,我们会更周全和更加正确,因此,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要孩子听我们的。

我们还会觉得结婚后,伴侣就属于我们了,你的一切都要听命于我、围绕着我,或者你的和我的是一样的,忽略了个人的空间和权利,彼此间没有界限,就会滋生很多问题。

爱,不是控制。

上帝用他的形象造人,父母用自己的期待塑造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简直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把孩子捏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孩子跟我们不是同一个人,或是隶属于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是同一个父母的兄弟姐妹,在遗传和生长环境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他们的个性和能力也会有很多不同。作为父母,我们无法要求和期待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或是一定要比我们更加优秀。

伴侣也是,即使我们结婚,我们还是两个彼此有交叉有相对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责任和承诺,也有着各自的世界和追求,要彼此理解和尊重,要懂得彼此之间的界限。如果没有清晰的尊重和界限,家庭,这个“温暖的窝”也会变成乱炖一锅粥的“焖烧锅”。家庭成员都会受伤和痛苦。

亲密,是爱的表达;自主,是可以做自己。

在家庭当中,无论是我们的伴侣还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要学会用尊重接纳的方式去爱他们,尊重,是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需要;尊重,是允许对方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表达;尊重,是看到对方的优点,并肯定和表达欣赏,而不视其为当然;尊重,是让对方做他自己。

接纳,是对方可以表达各种情绪感受,不管是哀伤、愤怒、羞怯还是恐惧……都被允许;接纳,是允许对方不完美。这世间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伴侣,只有尊重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接纳对方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爱。

当我们想要为对方做些什么的时候,我们要询问对方需要我们做什么,而不是把自己的需要当成是对方的需要,只做自己想为对方做的事情,至于对方究竟想要什么我们并不关心。

台湾知名心理学家、台湾师大樊雪春教授的一篇名为《我看到了我的女儿》的文章就很好地表达了关于爱和纠结。现摘录一段与大家分享:

我很少去思考自己喜不喜欢这样的母女关系,就像母亲不曾转身,不曾问我:「你需要什么?」她很努力给我她所想给的,却无心了解我想要的,而她想给的,往往和我的需要有出入。就像现在,她炖着当归鸡,准备塞给孕期毫无食欲又会孕吐的我。

如果我拒绝吃下当归鸡,她会觉得我拒绝她,她会满怀愤怒的把鸡自己吃光光,一面责备我拒绝她,然后好几天不和我说话,或是吐几句恶毒的言语。

一只鸡,一双鞋子,一件衣服,一堆芒果,一个发型‥‥‥拒绝了这些都等于拒绝她。

我常常在她的好意和自己的需求中有冲突,以前我会吃下她的鸡,穿上她买的不合脚的鞋子、衣服,捧着一堆烂芒果吃下去,顶着她喜欢的发型。

现在,坐在餐桌前,我想着:到底要吃下她的鸡再吐出来,还是辜负她的好意,就不吃!我们母女一直在这样的冲突中彼此相待。

我处在她不问需要的关怀下有着不满,而她在我的拒绝中有着失望的痛苦。

我很努力想照着她的期望做,而她也很努力要给我一切,但是结果是我常常呕吐,而她常常失望……

如果说这一生我对母亲有什么抱怨的话,就是她那硬塞的好意,使我不知道如何拒绝她;她从不问我需要什么,我在期待中等着她来问我,问我的需要。现实中,我由期待等到失望,由失望等到灰心,灰心变绝望,绝望变成一种完全的冷漠,冷漠变成一堵坚硬的墙,挡在我们之间,使我们维持一种亲密的疏离。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版本,但是,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只给对方我们想给的,却从来不关心对方想要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想过,我们给对方的爱,和对方想要或需要的爱是否一致。我们全心全意、甚至是掏心掏肺给孩子、伴侣和家人的关心和关爱,究竟有多少是孩子或家人真正想要的。

有时,我们会说,我这样做是因为关心他,让他少走弯路,他没有想要,是因为他没有经验!是呀,他没有经验是真的,可是不去经历验证怎么会有经验呢?人要经历过验证过才会变成自己的经验,别人告诉你的,只是你获得的知识,只有经历过验证过才可能变成自己的经验,通常才会让自己相信并牢记。

再有就是,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经验不问需求地告诉对方,对方是不会把它当做很重要的东西,因为太多了,会觉得腻了、烦了。而如果我们是有选择地适当提醒,尊重对方的回应和感受,并且允许对方去经历和验证,那么,我们的经验才会更容易被对方接纳和认同。

北大才女赵捷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钦佩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总之,不管是亲子还是夫妻,我们要学会尊重他的需要、接纳他的不同,让他可以做他自己,不要用爱的名义来控制他。

著名家族治疗大师米纽庆曾经说过:爱,是黄金打造的牢笼,人们不知道那是个笼子,因为它是黄金做的,但它确实是个牢笼,你无法飞出去。

爱他,还要给他翅膀。

关系密码:亲密和自主的平衡,给你爱的人亲密和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