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殷兴山: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作者|殷兴山「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7期

《中国金融》|殷兴山: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浙江金融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基层实际,充分发挥央行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等作用,加大资金供给和纾困帮扶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2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为15.9%,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结构持续优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制造业贷款余额均居全国第一,民营经济贷款增速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成本明显下降,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71%,同比下降65个基点;不良贷款率0.92%,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浙江金融系统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立足于保供应保重点,精准高效用好低成本央行专项再贷款。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设立了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向主要全国性银行以及湖北、浙江等10省市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提供资金,着力支持直接参与防疫的重点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企业以及“菜篮子”“米袋子”等民生保障企业。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主动担当作为,强化统筹协调,就优化和调整专项再贷款的发放机制向总行建言献策。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省级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双线联动机制、每日监测通报机制、资金发放快速响应机制等,多部门各司其职,高效协同,工作合力明显增强。截至3月16日,全省已有1264家重点企业获得2379笔优惠贷款,金额450亿元;加权平均利率2.65%;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专人负责,贷款资金2天到位。

立足于满足民营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资金需求,组织开展“百地千名行长助企业复工复产专项行动”。随着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产业链逐步打通,企业融资需求持续恢复和扩大。2月26日,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5000亿元。为推动政策落地,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开展了“百地千名行长助企业复工复产专项行动”,省、市、县联动,主动调研对接复工复产的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截至3月16日,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符合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要求的优惠贷款27767笔,金额338亿元,户均金额121.7万元;贷款平均利率4.4%,贴现平均利率2.69%,有力地支持和带动了浙江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同时,针对民营企业复工复产中的债券兑付和债券发行需求,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加强与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对接,建立“绿色通道”,推动全省债券发行提速增效。目前,已支持康恩贝制药等11家企业发行疫情防控专项债,合计金额55亿元,平均利率3.83%。

立足于缓解困难企业资金压力,创新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认真落实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等精神,充分发挥基层行的主动性、创造性,全力帮扶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促周转。对因疫情影响出现还款困难的企业,要求各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并合理采取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展期续贷等措施,确保其平稳度过疫情期。二是降成本。浙江省强化财税金融联动,大力实施“五减”共克时艰行动,对企业“救急”又“减负”。指导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减免相关手续费;对因疫情影响产生逾期的企业贷款,合理免除逾期利息、罚息和违约金。三是保信用。建立疫情期间信用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因疫情影响的企业逾期信用记录报送,不随意下调企业信用等级,切实保护信贷主体的征信权益。

立足于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以“331”为抓手打通传导中梗阻。一是推动建立金融服务三张清单。促进各金融机构制定对基层行“授权清单”,下放审批权限;推进“授信清单”,明确并公示授信办理条件、时限、环节和材料。对于企业复工复产急需的融资申请,3个工作日内答复;细化“尽职免责清单”,提高基层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是优化完善金融服务三个平台。以“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动产融资登记公示系统、保证贷款登记系统”为抓手,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线上业务服务,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信用、物流、资金流等信息,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动产等质押贷款比率。三是实施一项“首贷户拓展”行动。以首贷户为重点,强化对受疫情影响的民营小微、制造业的支持,工作重点由“增量扩面”向“扩面增量”转变,并通过信用贷、无还本续贷、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提高资金支持质效。

立足于稳外贸稳外资,建立完善跨境资金政策绿色通道。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行局联动,本外币协同,推出了放宽出口收汇期限、简化收付汇手续、便利资本项目收入结汇、加大贸易融资投放力度、视条件突破外债借用额度、鼓励网上业务办理等一系列举措,确保受影响的企业资金有保障、业务不停摆,防止受疫情影响退出国际产业链。今年前2个月,全省结售汇总额638.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结售汇顺差307.6亿美元,同比略增1.4%。2月1日至3月16日,已通过“绿色通道”为1242家企业办理国内外汇贷款6678笔、金额51.3亿美元;采取“零接触”方式办理跨境融资57笔、金额达6.04亿美元。

立足于政策落地见效,健全闭环机制。对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测,形成闭环,确保政策行动取得实效。一是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信贷增长监测机制;二是考核评估和约谈机制,帮助和督促工作存在差距的金融机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三是激励约束机制,把考评结果与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以及央行评级评价等挂钩,正向激励反向约束。

当前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

企业开复工后仍面临较多困难。一是存在员工返岗难的现象。从大数据监测看,节后迁入浙江的人口规模仅相当于上年同期的37.6%。以节前春运时段迁出规模为基础测算,浙江外流人口恢复率为56.1%,低于广东、江苏和上海。二是存在产业链协同不足的问题。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上下游供应链不稳定因素增多,原材料和防护物资等供给不足的影响显现。

三是存在终端需求不足的问题。浙江是外贸大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扩散,境外疫情较重地区的生产明显放缓,外需明显下降,退单现象增多。这些问题都从不同维度、角度,对下阶段金融系统的总量保障、结构优化以及服务质效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疫情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从短期来看,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领域,其中的一些中小微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生存压力。从中长期来看,需要关注疫情对金融机构经营的持续影响。过往经验表明,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传导至金融体系通常会有一定的滞后性。预计后续金融风险将有所暴露。比如,部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等因停工和收入中断导致违约率上升。近期金融市场波动加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债券违约风险可能反复。同时,部分中小银行本身也会面临流动性、经营利润等方面的压力。

相关建议

加强货币政策定向支持,突出对经济重点领域支持。疫情对我国经济短期冲击较大,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不仅是稳增长需要,也是稳金融需要。执行过程中,既要防止“注重总量,结构性配套没跟上”,加剧经济金融领域结构性矛盾;也要防止“注重结构,总量配套没有跟上”,造成经济金融短期较大波动。为此,建议用好用活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投向,着力加大对优质制造业、民营企业和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强化考核导向,完善激励约束,使得金融总量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金融结构持续优化。

强化部门协同,“多家抬”破解抵质押担保难题。针对民营小微企业担保增信需求,建议进一步夯实地方各级政府和担保集团职责,充实市县两级担保公司反担保实力,加强考核评估,深化银政担合作。针对抵质押难题,建议持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缓解因缺信息造成的融资困难;积极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归集各类动产和权利在统一平台上登记公示,挖掘动产融资潜力。针对过度担保问题,建议借鉴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相关做法,推动建立贷款保证登记制度,落实金融机构“先登记后放款”,规定保证经登记之后具有优先追偿权。

统筹把握风险防范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适当调整不良贷款容忍度。201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86%,拨备覆盖率达180%,总体看,我国金融体系稳健,金融风险可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叠加的背景下,建议统筹把握稳实体经济和控不良贷款之间的平衡,适当调整不良贷款容忍度,为金融逆周期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