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編實錄|“華爾街熱線”第三期:華爾街專家剖析經濟體系內在邏輯,解讀絕處逢生的復甦之路

隨著疫情蔓延,全球資本市場近期出現巨大波動,美股兩週內四次熔斷。全球疫情、美國大選、石油戰爭多重風險疊加,美國及其他主要經濟體十餘年積累的巨大資產泡沫是否會破裂?美聯儲及主要央行救市政策是否會力挽狂瀾?複雜的國際形勢到底如何破局?為此,繼戰“疫”情繫列專題線上活動推出來之後,經過緊張、高效而有序籌備,《清華金融評論》在金融大家評中增設了“華爾街熱線”直播節目,期望力邀華爾街實戰專家與讀者、觀眾朋友面對面,解讀未來市場局勢。

4月4日晚8:30,《清華金融評論》金融大家評·華爾街熱線專題直播第三期【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身處暴風中心的觀察】,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魏晨陽對話美國WinShore Capital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瑞信集團前董事總經理、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前執行副總裁胡剛先生。兩位嘉賓深入剖析美國經濟體系內在邏輯,針對恐慌之下市場各方面如何理性博弈、絕處逢生,走上覆蘇之路展開解讀,為讀者帶來身處金融暴風中心的近距離觀察!

以下是《清華金融評論》為讀者朋友們整理的“華爾街熱線”第三期對話精選實錄。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美國以及全球疫情發展態勢

——非理性到理性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魏晨陽】當前,疫情發展是市場變化的最核心驅動因素。全球已有180個國家受到了嚴重衝擊,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各國政府所執行的禁足令限制下。最實時的數據是全球感染人數超過100萬,其中美國佔比超過了1/4。僅4月3日,美國單日確診病例就有3萬人,這個增長幅度跟規模是非常驚人的,對於市場來說也是一個意外。

【胡剛】我認為疫情本身就經過了一個從非理性到理性的過程,其實大家很久之前就已經看到了國內和武漢的情況,但在美國始終沒有引起重視,無論是政府的原因,還是個人的原因。大概三個星期前,孩子停課,我們離開紐約,街上基本沒有人帶口罩;直到這兩天,紐約街上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戴口罩了。疫情進入美國一個月的時間才引起充分的重視,這是讓我意外的地方,但我也沒有想清楚,也許是文化的原因。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魏晨陽】這個我也有同感。我們看這張圖,紐約應該說是全美的重災區了,紐約州確診10萬多人,其中一半都在紐約市。從死亡人數、住院人數來看,紐約也是非常嚴峻的狀態。您認為這個情況是美國的一個比較極端的體現嗎?

【胡剛】最近網上也有評論說紐約已經成為美國的武漢,或者意大利,我覺得講法很準確,但是紐約不代表美國。因為我覺得在疫情這件事情上,美國是有兩大優勢的,但這兩項優勢紐約都沒有。第一,美國地廣人稀,大多數人住在郊區自己的房子裡,有自然的隔離,人員密度其實非常低,大家出門都是開車,只有買菜、購物、看電影時會聚集在一起,現在多數場所也都關閉了。而紐約不一樣,大家都住在居民樓裡,密度非常高,所以紐約現在確診數量多一點都不奇怪。第二,從美國文化來說,老年人和年輕人是分開的,成年孩子跟父母住在一起是一件比較羞恥的事情,說明你沒有自立的能力,老年人也不願意跟孩子住在一起,這樣就把老年高危人群和最活躍的年輕人群自然分割開。但這個在紐約也做不到,比如我在紐約住的公寓樓,鄰居平均年齡大概60多歲。因為很多人年紀大了之後,孩子離開他們郊區的家,老人就把郊區房子賣了,到紐約買個小公寓,因為紐約生活、醫療、交通更加便利。正是因為這樣,紐約變成了全美的反面教材,而且現在美國的檢測相對於世界各國還是落後,但如果考慮到美國整體的兩大優勢,我對於未來發展倒不是很悲觀。

疫情對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衝擊

——宏觀內在邏輯

【魏晨陽】談到疫情對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衝擊,3月初金融市場的恐慌就開始了,最近兩三個星期,實體經濟受到影響的跡象也明顯暴露出來。首先,失業率數字很難看,申請失業救濟的總人數已經破千萬了,這是過去40年到50年都沒有出現過的情況,紐約時報預估失業率會到13%,一些專業智庫的預估數字更高。實體經濟遭受巨大沖擊,哪怕是短期的,這對老百姓的生活、對需求消費(美國是經濟是以需求消費驅動)、對製造業和服務業(服務業在美國佔比非常大),都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問題。

實體經濟目前出現的這一系列表象,其實從兩三個星期前,美國金融市場以及全球金融市場中已經體現出來了,當時市場表現出了恐慌。從宏觀意義上說,這背後是有內在邏輯的。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胡剛】失業率數據的確非常可怕,但惡化的經濟數據出來,股市卻不跌了,這是個有趣的現象。雖然之前提到美國對於控制疫情有兩項天然優勢,但回頭看3月份的美股暴跌,美國在經濟體系上也存在三大致命的劣勢。

第一,美國人沒有存款。美聯儲2019年3月份的報道指出,美國40%的人,也就是大概1.5億人,連400塊錢美元的應急存款都沒有,這還是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的儲蓄率慢慢上升後的數字。 這類人如果失業1-2周,房租和吃飯都會成為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現在紐約已經開始發放免費三餐了。這是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

第二,美國公司的槓桿率太高。多年來先發債再回購股票的模式,使得標普一直往上升。而且美國公司發債不是經過銀行的,銀行只是傳播中介。這不像中國或歐洲,歐洲80%的借貸是通過銀行的。這樣的話,自然災害事件發生之後,央行可以先直接把銀行控制住,所有的借貸就控制住了。但美國情況不同,美國公司債的債權人,大多是散戶、機構和投資人,所以出現很多三角債、四角債、五角債、六角債,即每個人都在從別人那借錢,同時又把錢借給別人。這個過程中,只要一條鏈斷裂,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第三,美元是儲備貨幣。這不是美國市場的問題,但恰恰是導致3月份股災的最重要問題,當全世界的政府都在救市,都需要變現來支撐他們的本土經濟的時候,所有人在同一時刻都需要美元,這就導致了3月份全面的大量的拋售。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美元流動性危機對融資成本的影響

以及對企業和銀行系統的壓力

【胡剛】3月初沙特突然和俄羅斯打貿易戰,原油價格問題引起了同時拋售。原因在於中東國家產業鏈非常單一,基本靠原油支撐國內各種各樣的生活生產。當油價暴跌的時候,突如其來的壓力導致了對美元的需求,原油價格戰引起了全世界的拋售。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胡剛】從上面兩張圖來看拋售是怎麼產生的。第一張圖全球性拋售美國國債,2008年金融危機時都沒有這樣的情景,全球央行一個月時間大概拋售了1000億美國國債,相信這些央行同時也拋售了股票、公司債,而這僅僅是機構拋售。第二張圖是美國基金贖回,剛才提到美國40%的人存款不足400美元,在這種情況下能做的就是贖回基金,導致了現金為王的現象,現在全球沒有美元,造成了“美元荒”。

【魏晨陽】當時股市有四次連熔斷。第一次熔斷的時候股指狂跌,但債券指數還是往上走,用一般邏輯還可以解釋,即股票波動性太大,轉而購買債券基金。但從第二次熔斷開始,是股債雙刷,債券也跟著掉,說明是變現的需求導致拋掉債券或者最安全的資產來變現,這是贖回潮背後主要的驅動原因。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胡剛】2008年AA級債券三個月信用利差最高也只達到了150個基點左右, 這次一下達到了250個基點。這些優質信用的公司在銀行裡面都會有信用額度,幾乎每個公司都有幾十億的份額,這同時給銀行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機構的層面上對銀行形成了擠兌。 這段時間還有一個現象是現金持有量大幅上升。根據美聯儲的調查,美元存在形式之一的現鈔最近也有非常大的跳動,說明市場恐慌到甚至對銀行都失去信任,一定要將現鈔拿到手。國債與聯儲的利率利差給出的市場信號,就是沒錢。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魏晨陽】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因為供需不平衡造成的。當股市暴跌時,所有板塊第一季度全都跌的一塌糊塗。從基本面分析說不通,很多公司像亞馬遜這樣的基本面是不錯的,疫情導致的生意需求,可能還會使業務量上升,但實際情況是這些公司都在跌。 所以這是技術性的,現金供求的極其不平衡導致的。

【胡剛】這是金融產品的部件化(Widget)過程,金融產品本身代表對市場的反應和對未來的反應。比如選購股票,定期分紅或者對業務增長率的展望決定了會花多少錢去買這個股票,這是基本面驅動的。所謂金融產品部件化就是股票定價與基本面完全無關,只與買家和賣家的需求有關。如果市場上全都是賣家,只有一個買家,買家可以對金融產品隨意定價。3月份的市場上,第一輪的出售造成了恐慌,當時的恐慌與病毒帶來的不確定性有關,如何定價以及持續時長等情況是完全未知的。 這種情形下,賣家可能隨便找一個買家就賣出去。市場的低價信號造成再恐慌,後續賣家再拋售,週而復始,促成金融產品部件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是金融產品已經不代表基本面了,只代表買家和賣家的純交易。所以很大程度上,股災並不是由於新冠造成的基本面問題產生,而是“美元荒”導致的。

【魏晨陽】實際上現在有兩個方面,一是短期市場出現非理性拋售恐慌,二是基本面上,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就業造成很大沖擊,應對的措施也需要從兩個方面分別去做彌補跟應對,很難用一個方案解決。

聯儲貨幣政策能否解決金融市場恐慌

零利率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影響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胡剛】聯儲在解決恐慌過程中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聯儲使用的第一個措施就是降息,將利率降到零,但是股票接著跌,債券也跟著跌,各種拆借利率繼續飆升,降息無法被金融系統融合到實體經濟中。意識到這個問題後,聯儲採取第二個措施是回購,即用國債抵押來換錢,大概5000億美元甚至是1萬億美元一天。當時5000億美元放到市場上,結果市場大概只收了300億,說明市場聽到這個消息立馬就慌了,市場不需要這筆錢。聯儲下一步是直接購買國債,而且是無限量的,主要購買房地產債和美國國債,1000億一個月的賣壓,一天就買750個億,幾乎在兩三個星期之內,聯儲資產負債表上提了1萬億。但是居然還沒有解決問題,因為關鍵的問題是很多人手裡沒有國債,所以水還是流不到經濟需要的地方,只暫時解決了其他各國央行的一些問題,並沒有解決美國實體經濟的問題。美國有一個巨大的病痛是公司債權都是三角債,沒有中間控制的過程。所以聯儲再下一步採取的措施就是直接解決短期公司債,通過銀行發放貸款,這已是最終的手段。經過這麼多措施之後,即使數據不好,股票反而不跌,金融市場又回到基本面了。現在國債市場基本已經回頭了,其他市場也在逐步的回到金融市場,回到金融產品化。

兩黨博弈下的美國財政政策

【魏晨陽】美國必須要在財政政策上有針對性地解決疫情造成的實體經濟問題。

【胡剛】依然圍繞美國的三個劣勢進行分析,美聯儲解決了美元作為儲備貨幣這個劣勢,這也是最重要的劣勢,針對美國公司槓桿率高這個劣勢,美聯儲解決了一小部分,但針對美國個人沒有存款的劣勢,美聯儲完全沒有辦法解決,就需要用財政政策解救。那麼,怎樣能夠解救40%的那些應急存款不足400美元的窮人,怎樣解救一些經過這一兩個月時間可能因槓桿率太高面臨倒閉的公司?現在最擔心是一環一環往下扣,如果這40%的人真的宣告破產,那美國好的公司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要討論財政政策。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魏晨陽】美國的財政方面已出臺了三輪方案,前兩輪方案動靜都不大,上個星期五通過了第三輪2萬億美元的緊急經濟救助計劃,現在已經啟動了第四輪計劃的討論。你認為美國這幾輪財政方面的救市方案反映出哪些問題?因為政策的影響效果需要時間過程,也受到很多政治因素影響,再加上今年也是大選年,那麼對後續中長期美國經濟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胡剛】財政政策方面,首先,這次美國財政政策力度非常大,規模達到2萬億美元。第四輪計劃馬上要談,甚至接下來可能有第五輪計劃,甚至於已經談到了2萬億的基建的問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2萬億美元本身是要發給窮人的,這2萬億美元中,很多美國低收入人群會直接收到一兩千美元的政府支票。小公司可以申請貸款,如果在某一段時間內,這些公司保證了所有僱員的工作,這個貸款是不需要還的,這筆錢有可能也是給這些公司的。也就是說,這2萬億美元很大程度上就是向社會上發出去了。但是美國政府是一個窮政府,每花一分錢都需要發債去收回來,如果美國政府發了2萬億美元到社會,再發2萬億美元的債,這筆錢就又全部收回去了,這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大家看到美聯儲在很大力度的買債,下個星期雖然減弱了,還是要買500億美元的政府國債。因為這2萬億美元,美國政府發出去之後,需要用美聯儲的錢把它印出來。實體經濟真正會受到至少1萬多億美元的資助,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向。最近美國談的很多是MMT,叫作Modern Monetary Theory現代貨幣理論,是由金融市場直接印錢,然後財政直接發錢,美國這段時間已經採取了這個措施。

其次,民主黨和共和黨的11月大選是一場重頭戲。現在雖然兩黨還未顧得上競選的事情,兩黨都要把美國先救回來。但是救回來之後,一定會有很多舉措和爭論。爭論最終其實是美國整個社會和它整個結構的去留問題。美國作為世界上可能算是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從金融、經濟、政治各方面來說國力非常強,居然還有40%的人一個月不工作就吃不上飯。其實也是一個很正常的情況,在整個資本主義的運作中,從1945年二戰之後,美國及全球經濟復甦,在金融體系中談兩方面問題,一個是return of capital,就是資本回報率,還有一個是return of labor,就是勞動力回報。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經濟其實都是反映到勞動力回報和資本回報的一種交融。而由於科技及資本主義自然發展的趨勢和規律,資本回報佔據越來越大的板塊,這種現象產生了一種社會不平等性。這個問題不僅出現在美國,但有可能它在美國是更加突出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這次新冠病毒疫情有可能會真正的觸及到社會問題。美國這次無論是對於個人的資助還是對於小公司的資助,基本上都是把錢給到資助者,對於小公司的資助條件是如果不解僱員工,錢就不用還了,如果解僱員工,錢還是要還的。對大公司來說就沒那麼簡單,大公司需要做的事情有三件。第一,股票不能分紅。在沒有把錢還掉之前,股票不能分紅。第二,沒有把錢還掉之前,不能回購股票,就是變相分紅也不可以。第三,要保證公司工人和僱員的利益。也就是說拿政府的錢可以,但是在公司的運營中必須改變對資本回報和勞動力回報的偏差,這是明文寫在2萬億美元的救助計劃當中的。我想如果有第四輪甚至第五輪救助方案出現的話,情況只會更嚴格而不會更放鬆。那麼,這就反映了一個社會情況,美國人經歷了這一兩個月慘痛的過程之後,有很多人失業,有很多人突然發現生活其實沒有任何的保障,再回頭看這樣一個強大的、在全球稱霸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富強與自己有什麼關係?這張選票與自己有什麼關係?所以在11月份大選中,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的膠著可能是在這個問題上,而每一輪的救市方案其實是這個中心問題的現實政策反應。

【魏晨陽】四年前特朗普當選時,已經有很多智庫對全球發達國家的社會形態做過研究,那時全球已經有民粹主義潮流興起,這個背後實際上就是收入的不平等。那麼現在這個當口,回頭去處理的核心問題,還是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因為兩極分化造成的普通老百姓和一般中產階級與國家的進一步繁榮相關度不大的問題。那麼在這次受到重創之後,最脆弱的環節就是應急存款不足400美元的這群人民,他們可能是整個美國人口中最脆弱的階層,這個階層的問題不解決的話,無論是哪個黨都不可能贏得足夠的選票或者贏得民意。

【胡剛】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了,這件事情不只是特朗普時期發生的。十二年前,奧巴馬競選的口號就是改變,那個時候美國人就要改變,結果民主黨上臺後改變了8年,這群人民更慘。改變不行,就請特朗普上臺,特朗普的改變方式很簡單,國內不行就出去搶,所以採用反全球化這種方式四處去搶,國內的問題不能解決就先從國外搶。但這次出現這個問題,是美國第一次真正對美國本土的經濟結構和公司構成結構開刀。

【魏晨陽】看美國後續救助計劃背後的邏輯,無論怎樣,這一點必須要兼顧好。美國聯邦給失業個人或小企業提供的特殊貸款昨天開始啟動,目前非常多的中小企業在對這個事情拭目以待。

【胡剛】在美國這種情況下,一個月不工作代價確實是非常大的,而且美國沒有一箇中央的管理,這次在整個框架上強行加了一箇中央管理,但是它本身的這種資本主義框架是完全不能夠應對這種突發事件,而且是要應對全國性的突發事件。

GDP&市場情緒展望

【魏晨陽】關於金融市場前瞻性的話題,目前股市已經跌了很多,很多人都在談論抄底或者是建倉,根據你在金融市場的經驗分析,你最看重的點在什麼地方?真正市場的趨勢,回頭也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也好,你會盯什麼點?

【胡剛】先盯尾部,就是指最壞的情況。現在全球的經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中國經過了兩個月的奮鬥,現在正有序復工復產,但問題是沒有美國的訂單,歐洲希望慢慢能夠穩定下來,但問題是他們肯定會經過衰退。現在最擔心的是如果疫情已經得到緩解的國家又重新出現感染,這個市場就沒有頭了。因為全球的產業是個鏈,中國—歐洲—美國,如果到了美國是最後一輪,大家慢慢地恢復,還可以談。市場最怕的是如果中國又重新出現感染的情況,大家就不要想抄底的事情了,就會又回到現金為王了,所以這也是我們國家現在強力避免的問題。這個問題上,中國為其他國家做了榜樣,當一個國家出現緊急公共衛生事件需要採取怎樣的措施以保證疫情不再回頭,這點非常重要。那麼,不知道在美國和歐洲能否複製這些措施,但這些地區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

如果能把這個問題避免,現在股市主要盯的是美國復工的時間,也就是美國的兩大優勢是不是能夠真正奏效?美國的復工時間能不能比意大利、德國要快?當然美國不一定比中國更快,因為美國畢竟沒有采取中國這樣的措施,但是至少能夠不差於意大利,意大利現在基本已經穩定住了。對於復工時間,我覺得樂觀的情況大概是5月1號,特朗普已經直接說4月30號之前大家基本上還要保持隔離狀態。那麼比較悲觀的情況,市場認為6月1號也可以復工了。通過觀察疫情發展時間段,一個月的時間基本可以把新發病例數穩定住,再過一個月,新發病例數就慢慢減弱了,再過一個月基本上就可以恢復,所以復工的時間點可能是在5月1號到6月1號之間。有了時間點,市場才能夠慢慢出現解決方式。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魏晨陽】這是我們可以拭目以待的一個點。從這張圖上看到的情況,現在各機構對第二季度肯定不抱希望了。所以無論預測怎樣的下行數字都不意外。但是最關鍵的是第三季度,如果在這個時間點復工復產了,同時美國老百姓中存款不到400美元的群體重新有工資支票了,那就會重新回到正軌。

【胡剛】美國市場是會看兩方面,復甦看中國,病情控制看意大利。每天市場上最關注的,一個是美國出數據的時間,一個是意大利出數據的時間。控制疫情方面,意大利比美國起始點是要更差的,意大利人口密度比較大,文化是一家人老老少少都住在一起,所以意大利完全沒有美國這種優勢,很多人覺得意大利可能是美國的一個下限情況,意大利疫情如果慢慢得到控制,大家就認為美國疫情也會慢慢得到控制。第二,是看中國是否出現第二波疫情,美國會覺得中國的復工過程可能和美國差不多。中國政府的力度要比美國強,中國在復工的過程中會被歐洲和美國拖後腿,而美國在復工的時候,不會被中國和歐洲拖後腿。大家關鍵關注中國會不會出現疫情的第二次反覆。一旦第二波疫情發生,中國受不了,美國也受不了。

【魏晨陽】所以現在我們國內也是非常審慎地一步一步在恢復所有的經濟活動,而且這是全球需要的,並不只是中國本身的需要。

關於通脹預期

【魏晨陽】關於通脹預期,全球以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在恐慌的情況下美聯儲基本上變身為全世界的央行,這在很大程度上清掉了金融系統以往的一些槓桿和借債過高的現象。那麼對於通脹,現在利率很低,大量貨幣印發,您如何看將來通脹的影響?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胡剛】我認為短期之內肯定是通縮,因為畢竟是衰退了。但長期來看,其實從1980年到現在,不僅僅是美國通縮,而是全球通縮的40年。美國的通脹率從當初的百分之十幾甚至快到20%,一直達到現在的1%或者2%。

那麼全球通脹最重要的兩個驅動作用是什麼呢?一是全球化,二是科技。全球化產生了什麼問題?全球化影響了供給。很多的新興市場都加入了供應鏈,尤其是中國,使得全球對物品和服務的供應都增加了很多。科技改變了什麼呢?科技在全球化背景下改變了需求。我指的不是類似亞馬遜、阿里巴巴等網上電子商務,而是指科技成為貧富差距的真正推手。科技用機器改變人、用機器取代人。市場的供應由於全球化被不斷的推高,而市場的需求卻由於貧富差距不斷加劇而逐漸下降。比如說美國有3億多人,如果給每人發1000塊錢,可能每個人都出去買雙鞋、吃頓飯。而如果把這些錢都給巴菲特,他會幹什麼?用於買股票。因此科技改變了需求,一邊供給加大,一邊需求減弱,便會導致通縮。

那麼它影響的結果是什麼呢?第一,雖然新冠病毒有可能對全球化也是一個衝擊,但從長期角度來看整個世界產業鏈,製造業者都會有把產業搬回本土的想法。第二,如果從美國的經濟整個的結構平衡點的改變上來看,如美國經濟對於資本回報和勞力回報的平衡,真正改變的是什麼呢?就是要把貧富差距抹平。

【魏晨陽】貧富差距的補平是社會問題。

【胡剛】是的。在《21世紀資本論》中提到,在任何和平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是資本慢慢壓倒勞力。因此我認為長期來看的影響,可能會是一個40年的大趨勢反轉,很有可能是非常大的通脹。就像您剛才提到的,美國作為一個全球的央行,馬上就會扔個4萬億到5萬億進入全球的金融系統,畢竟是會有一些反應的。

【魏晨陽】您提到全球化短期之內確實會有逆轉的可能,並且有很明顯的原因和苗頭。剛才也有觀眾朋友提到這個問題,整個全球化的勢頭是不是會大幅度的、長期的逆轉?畢竟如果逆轉的話,成本也非常大。這涉及很多政治化的因素,您從投資圈共識的角度如何評估?

【胡剛】我的評估是會減弱,不可能逆轉。逆轉成本非常大。哪個國家如果逆轉,他就會被歷史拋棄。在資本和勞力焦灼的博弈中,是很有可能完成的。因為現在是整個產業的問題,比如航空業,美國的每一個航空公司都有問題,所以起跑線是平的。起跑線在一個國家之內是可以擺平的,可以通過法令和規定實現。而全球化的角度上,無法實現產業起跑線持平。 所以我覺得全球化的進程會減弱,但是絕對不可能大勢逆轉。而資本和勞力博弈的過程,全球的政治家都有要把它逆轉的想法,這不是美國的問題,而是全球的問題。

【魏晨陽】民粹主義現在不只是在美國,在西方國家普遍出現後民族主義抬頭,從而導致每一屆的候選人都要很極端,只有足夠極端才能引起選民的關注和支持。而就其本身而言是一個很難持續的現象,也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陷阱。

【聽眾提問】關於信用違約

【魏晨陽】一個具體的問題,現在穆迪包括MSCI等做研究的指數公司的報告,對美國信用違約、公司債等會更加關注。這也跟剛才談的話題息息相關,比如供應鏈的需求,包括復工時間預測等。如果5月到6月之間能恢復的話,短短兩三個月時間對信用違約的壓力,您怎麼看?

【胡剛】這個問題不是我的專長,僅作探討猜測。我認為有兩個點很重要,一方面例如穆迪現在能不能大規模降級?美國政府會不會管?投資者根據信用級別來投資,如果突然降級,投資者就必定拋售。這樣的話,穆迪、標普等評級公司可能有能力引發第二次股災。

【魏晨陽】直接影響了系統性風險,如果普遍降級實際上會人為提升系統性風險。

【胡剛】雖然美聯儲表示,銀行可以把錢借給公司,但並不是借給所有人,這是需要評級標準做依據。如果穆迪降低了公司評級,就可以將該公司推到破產的邊緣。2008年雷曼公司倒臺,但在那個時候你覺得高盛沒有破產嗎?美國銀行沒有破產嗎?大通沒有破產嗎?所有銀行在那個時候都是破產的。只有雷曼,因為美聯儲說因為你存在問題所以我不借錢給你,雷曼就破產了。真正的資本主義的過程不敢用市場來作主導,因為還涉及國家的問題,穆迪也是為國家評級的。

【聽眾提問】關於原油問題

【魏晨陽】下面是關於原油方面的問題,這個星期因為特朗普要介入,所以又有抬頭的趨勢,其實本身是幾個國家博弈的結果。

【胡剛】我從交易員的角度分析,星期四出現很多消息,都被否認了,但原油沒有跌。星期五美國宣佈要把墨西哥灣的原油處理暫時停產,沙特和俄羅斯是要求美國要一起減產的。隨後各國要坐下來談這個問題,這中間不可避免存在很多政治因素。如果從交易員角度,現在我是不敢做空原油的,不確定性太大,而且不是經濟和基本面的問題。如果是政治的原因,所有的政客都有意願要抬高原油,只有他們利益不吻合的時候才敢做空。如果讓我把三個國家(沙特、俄羅斯、美國)一起反做,我是不敢做的。

【魏晨陽】三個巨頭之間的遊戲,在沒看清楚的時候還是旁觀比較好。在當下連續幾個月混亂恐慌的情況下,能夠梳理背後的邏輯和驅動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對投資者還是其他行業的實體經濟從業者。這也是我們開啟“華爾街熱線”系列直播活動的初衷,希望大家從中受益。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疫情還是全球共同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在今天我們緬懷和悼念失去的生命的同時,還是要放眼未來,希望所有國家齊心協力,共同渡過這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罕見危機。

精彩回顧

金融大家評在線活動往期回顧

華爾街熱線(第一期如何駕馭高波動市場下的資產配置?

【點擊查看回看】

【點擊查看文字精選實錄】

華爾街熱線(第二期非常時期的投資智慧

【點擊查看回看】

【點擊查看文字精選實錄】

華爾街熱線(第三期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身處暴風中心的觀察

【點擊查看回看】

戰“

”情(一期走出疫情

【點擊查看回看】

情(第二期疫情下金融科技的應用

【點擊查看回看】

戰“疫”情(第三期):銀行發展危與機

【點擊查看回看】

精编实录|“华尔街热线”第三期:华尔街专家剖析经济体系内在逻辑,解读绝处逢生的复苏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