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知了猴有什麼危害?

我們老家一般說的“知了猴”就是指的蚱蟬的若蟲,也就是蟬剛剛從土裡爬出來還沒蛻殼的狀態,像個小猴子似得佝僂著扒在樹上,一旦它完成了蛻殼長出翅膀可以飛行了,我們就叫它“知了”。之前很多內容都是從“好處”、“優點”的角度來分析的,不過事物都有兩面性,這次我們就主要來說說這個可能會存在的“危害”問題吧。

吃知了猴有什麼危害?

【吃知了猴有什麼“危害”?】

如果要說一個食材有什麼“危害”,那麼基本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入手:

⑴:食材自身成分是不是有害、有毒性。

⑵:食材是不是限定於某幾種不太健康的烹飪方式。

⑶:食材的來源、運輸方式是不是存在相對比較大的隱患。

咱們下面逐一進行分析,瞭解了可能存在的隱患這個問題也就清楚了,大家再吃知了猴的時候也可以儘量去避免。

吃知了猴有什麼危害?

先說第一條:【物質成分】

知了猴是一種營養成分很不錯的食物,作為一個昆蟲食材,它最被矚目的就是蛋白質含量非常高,大約有70%左右,差不多有牛肉的3倍、雞蛋的5倍左右。不過它的脂肪含量也挺高的,大約有15%,同樣也是牛肉的3倍多、雞蛋的差不多2倍,但是這些都不算這次的重點,頂多進食控制適量就可以了。

知了猴的成分中比較貼近“危害”這個描述的是其含有異種蛋白,雖然這些東西沒有毒性,但是很容易引起過敏,所以之前沒怎麼吃過昆蟲美食或者是本身過敏體質的朋友最好要謹慎一些對待。

吃知了猴有什麼危害?

接下來說第二條:【烹飪方式】

我們的烹飪技術是全世界最全面、最細緻的,不過說起吃知了猴這個東西,基本上常用的做法就是油炸、油煎、煸炒和烤,我是還沒見過有水煮、清蒸或者知了猴刺身的。而知了猴常用的做法裡除了烤之外,那三種其實用油量都是不小的,畢竟這種東西就是要煎、炸了才夠香,這樣的烹飪方式再加上知了猴本身就是高脂肪食材,偶爾嘗一次解解饞沒有關係,如果一段時間內經常吃的話,可能熱量攝入就很容易超標了。

當然由於知了猴這個東西時令性很強,而且現在價格也不便宜,也不太可能天天吃頓頓吃,所以這第二條算不上“危害”。只不過金蟬的外殼不太好消化,一般來講一次吃5到8個左右就不要再多了。

吃知了猴有什麼危害?

再來說說第三條:【來源和運輸】

知了猴的生命活動很有意義,它們會數年以若蟲的姿態深藏地底,就像“吃固定食堂”一樣靠吸取樹木根系的汁液存活。等到生長髮育的差不多了,再爬出底面羽化為蟬,長出翅膀之後可以飛了,就四處找樹幹吸取樹液存活,就像“吃流動自助餐”一樣。所以一般知了猴都是來自樹木林立的地方,這些地方一般不會施以農藥之類的東西,而且知了猴的食物是樹液,樹液先被樹木自己過濾了一遍,知了猴吸取的時候又過濾了一遍,所以吃知了猴在農藥累積、重金屬之類的問題上,應該不會出現什麼“危害”。而且我們吃的知了猴是3到4年就破土而出的蚱蟬,並非是美國那種17年才羽化為蟬的品種,這個積累時間上也相別很大。

我們更需要注意的其實是“保存和運輸”這個層面上的問題,知了猴這種東西不僅高蛋白易滋生細菌,它還存在一個很特殊的情況,那就是會在幾個小時內羽化為蟬,蟬的口感比知了猴就要稍微差一點了。這個運輸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低溫冷鏈運輸的成本可就很高了,所以

最好是在本地購買或者自己去抓鮮活的知了猴,購買的時候就一定要稍微聞聞有沒有刺鼻的味道,以排除有不法商販用福爾馬林之類的稀釋為其保鮮抑菌、阻止其羽化的可能。

吃知了猴有什麼危害?

最後總結一下:

知了猴這種東西算是可以放心吃的,而且可能一般人每年也就吃那麼一兩回嚐個新鮮,也不會吃的太多。所以進食適量的前提下,

只要不是過敏體質的話,吃知了猴是談不到有什麼“危害”的。

不過有另外一種“危害”說法好像也是挺現實的,就是對於喜歡吃知了猴的人來說,會越吃越香,越吃越想吃,最後錢包被“危害”到了。

那麼大家有吃過知了猴嗎?你覺得這種昆蟲美食好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