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猴與一群猴所帶來的困惑與思索

一個安靜、整齊、清潔的集體之中,突然之間有一隻猴子闖入,它不斷地抓耳撓腮、上竄下跳,瞬間打破了團隊的和諧,使得這個窗明几淨、一塵不染的空間頓時烏煙瘴氣、凌亂不堪、骯髒不已。處在這個團隊之中的每一位都心生厭煩、困擾不已,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大家彼此之間不時的相互觀望、駐足不前。開始討論商量對策。

就在這緊要關頭,一個“管理員”身份的人出現了,他決定要逮住這隻“肇事”的猴子並給予相應的懲罰。於是,管理員開始一邊撩衣挽袖、摩拳擦掌、一邊又在深深的思索著以怎樣的方式逮住這隻“肇事”的猴子,之後又應當給予它怎樣處罰呢?

一隻猴與一群猴所帶來的困惑與思索

這時,周圍身邊所謂的看客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向管理員說出自己的結決“辦法”。有人說道:“這隻猴子可能不好逮吧”!;有人說道“還是不要逮了吧,萬一猴子急了,是必會有一定的危險”!

有人說“猴還是要逮的,縱然是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拿出來一些猴子喜愛的食物,放在籠子裡面,等它鑽進去之後,關上籠門即可”。話音剛落,就有眾多看客提出反對意見,意見的內容大致是:猴子的智商是非常高的,用如此對待低等動物的方法用在此類動物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更有甚者提出:“猴子是國家保護動物,還是不逮為好。既然如此,還是任期自然發展,以觀後效。以至於最終是怎樣的結果,誰也不好妄下結論,我們大家應以不變應萬變靜觀事態的發展”!

就在這時一個稱之為“鶴立雞群”的智者終於有了自己的想法:“這隻猴,逮肯定是要逮的,但是我們在逮猴的過程之中,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既然此動物智商如此之高,何況乎又為國家保護動物,最好還是用一系列的方式進行誘導約束其行為,使得所有行為規範化。使它明白我們在當下一個有秩序、有規則的範疇之內活動,必然要有其活動規則並遵守其規則。否則必然會遭受規則的懲罰。這就好比教授幼兒,讓其懂得長幼尊卑;使其行為彬彬有禮;使其儀容優雅得體等等。我們可以借鑑如此的方式從而達到人與猴之間井然有序、和平共處的理想狀態。

於是又有人開始說,猴性多變。俗語云:“猴子的屁股——坐不住”,因為猴是無臀的,所以坐不住,性喜變動。因為猴子喜歡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讓猴子守規矩、聽命令只能採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招法。我們從街頭的猴子表演即可看出,訓猴人只有不停地揮舞皮鞭並不時餵給食物,猴子才會乖乖地表演,主人稍有鬆懈,猴子便會調皮搗蛋,殺雞儆猴亦為同理。換句話說,它們須要不斷的嚴格管理並監督才會老老實實。

於是就這樣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由於大家的意見分歧眾多,最終還是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與辦法。這時站在看客中間靜心聆聽眾人意見的管理員有一點按捺不住了,當即宣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逮住再說”。此時大家一口同聲附合道“這個辦法好,不管怎樣,逮猴是當前最棘手的問題”!此時矛盾由逮與不逮的問題轉化為怎樣逮的問題。於是大家又開始商討具體怎樣去逮猴,按照上述智者的方法,我們現在當務之急先要抓住它,然後再進行誘導。當然誘導方式又有多種,但是按照目前情形誘導最好的媒介就是食物。就是用好吃的東西哄著它,讓猴子高興了之後,按照我們指示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從而達到我們管理它的目的。

一隻猴與一群猴所帶來的困惑與思索

在人群之中的“管理員”此時開始躍躍欲試,只見他拿出了一個鐵製的籠子放在離他不遠的地方,手拿一根長條狀的扁竹杆,目不轉睛的盯著來來回回在房間裡踱步的那隻“肇事”猴子,這時的“管理員”也開始在房間內踱步,他不斷的揮舞著手裡的竹杆,來來回回迎合著猴子的步伐。

這隻猴子顯然意識到了潛在的威脅便急了,它開始在房間裡上竄下跳起來,於是“管理員”跟著也開始在房間的四周上竄下了跳起來。可是就在“管理員”上竄下跳追逐著那隻“肇事”猴子的時候,不經意間,大家環顧四周猛然發現,其實在我們的周圍存在的根本不止是一隻猴子,而是有很多猴子,它們此時全部都跑到屋子裡面了,地上、櫃子上、桌子上、椅子上、床上、房頂上、以及不遠處的樹上和我們暫時還沒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猴子。猴子慣群居而不是獨居,它們喜歡熱鬧與打鬧,如果讓它們單獨生活,會令它們無所適從,煩躁不安,進而鬧出各種問題。

它們不斷的在相互追逐嬉戲、上竄下跳、撓癢抓蝨,同時又發出“吱吱和唧唧”的聲音。此時的屋子已被猴子完全浸入了,耳邊也聽不到任何聲響,滿眼都是猴子的畫面。原先那隻被大家認定的“肇事”猴子卻早已不知了綜跡,“管理員”的目光不斷的隨著房子裡四處的猴子來來回回的遊移,他依然想找到當初那隻“肇事”的猴子,可是任憑他怎樣的去努力尋找,一切都是徒勞。因為此時的他看著滿屋子裡面的猴子,早已分不清楚哪一隻是當初那隻“肇事”的猴子,而現在的他看到的每一隻猴子都有“肇事”的嫌疑。此時周圍圍觀的看客都目瞪口呆盯著眼前所發生的一切,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或許想與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切的困擾是猴子帶來的,但一隻猴與一群猴所帶來的困惑是不同的,如果說一隻猴子給我們帶來的困擾只是破壞了這個安靜、整齊、清潔的集體。使這個集體中的空間凌亂不堪、骯髒不已,這個問題還屬我們可控的範圍之內。我們可用一系列的方式進行誘導約束其行為,使得所有行為規範化。使它要明白在當下一個有秩序、有規則的範疇之內活動,必然要有其活動規則並遵守其規則。否則必然會遭受規則的懲罰。

這都是我們可以做的,但是要完成這個工作是要有前提的,就是必須有針對性,它是針對於“個體”,而不是“群體”。也可以說是針對於“單隻”的猴子,假設如果有一群猴子甚至更多的猴子我們的這一方法是完全無法實現的。因為管理一個集體,處理任何一個問題,必須是要有較強的針對性。當一個團體裡出現任何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能落實到某一個人做的某一件事甚至精確到某一個環節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這樣才能結決好出現的問題,從而管理好一個團體。反之則不然。

一隻猴與一群猴所帶來的困惑與思索

任何團隊要發展必然會面臨這三個階段,一、沒有猴子的階段;二、一隻猴子的階段;三、一群猴子的階段。如果沒有猴子和出現一隻猴子的時候我們尚可為,但出現一群甚至更多猴子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為這一團隊集體感到深深的擔憂了!

為什麼團隊裡出現一隻猴子尚且可控,一群猴子就不好甚至無法管控呢?因為管理必然要落實到個人,沒有落實到個人的管理都是空談。當一個團隊當中,每一個人做事都有章有序,整個團隊就不會出現問題。反之當每一個人都有問題時,我們會發現想要找到出現問題的根源是無法實現的。這時的我們感覺每一個人好像都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又感覺每一個人好像都存在著某些問題。這就好比當一處出現了猴子,我們可以抓;那如果到處都出現了猴子,我們就無所適從了。

首先,俗語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我們急於希望找到那隻領頭的“肇事”猴子,但已經不可能做到了,因為根本搞不清楚哪一隻才是。其次,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每一隻都抓,沒有針對性就做不到釜底抽薪結決不了其本質矛盾。最終處理的結果必將不盡如人意。

所以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所謂“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團隊每一位都有自己的職責,盡力讓團隊的每一位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之潛力發揮至最大,整個團隊才能井然有序的進行下去的。反之則團隊如履薄冰,朝不保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