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張平生書法的審美旨意


評張平生書法的審美旨意


楊青雲


“爨體”書法作為中國書法藝術長河裡的一朵奇葩,以其風神獨具、意態奇逸而為歷代研究者稱頌。其代表性的碑刻《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稱為大小二爨),記錄了爨氏獨步南中的輝煌,以及漢文化在南中的傳播與各少數民族的融合,有著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作為東晉到南朝隸、楷書過渡階段書體流變的重要史料,堪稱中國文字演變的“活化石”。

評張平生書法的審美旨意

張平生以“二爨”書風聞名書壇久矣。早些年筆者因欣賞張體爨書,曾為其寫了書法評論,得到書法圈內外讚許。今年春天,張平生應“中國專業人才庫”策劃的為英雄史光柱獻墨寶的倡義,第一個用特快傳遞寄來爨體書法作品,而且是自作詩讚美英雄。英雄史光柱對張平生先生的詩詞和書法十分欣賞和感動。期間,張平生書法得到範迪安高評:“古樸渾厚而奇巧,有一種雄渾樸拙之感,此即所謂金石味所含括豪邁樸厚,自有一股雄悍之氣。他的線條形態上確實有魏碑的剛勁和漢隸的蒼茫,斑駁蝕泐,蒼古之氣中內剛而外柔,方筆遒勁,就像刀鑿斧擊而成,拙中帶巧富有情趣神韻。他熔爨入草的結體與線條風韻達到了一種完美,具有一種金屬的品格,鏗鏘有力,剛正莊嚴。”筆者屢為張平生爨體書法所體現的這種含金屬品格的金石氣、渾樸拙茂之美所感動,用老子說的“大巧若拙”作比喻是確切的,好像聰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木訥,不自炫耀,但內心是有方寸的,自有一種含蓄內斂的力道。“大巧若拙”作為修身處世的理想境界,應當離不開“心修”和“身練”。以此延伸到論說張平生的爨體書法修煉,書家修為的書學涵養,何謂大巧?真正的巧反而會貌似拙?巧肯定代表著的是智慧,拙含有笨拙。巧代表了進取顯揚的趨向,拙則代表了守與藏。巧與拙的分野融合,在相互制衡的發展中,便決定或形成了書法家的書道追求和風格狀態,巧拙相互滲透轉化的書道觀,是將書法書學之追求融入生活的智慧,而擁有這種智慧的人不用刻意地去想什麼、做什麼,便自然無形地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義的書法書學中,從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感受墨香之美。

張平生爨體書法確乎達到了一種境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老子哲學命題,欣賞張平生書法作品,不由得使人聯想到老子揭示的這種境界。他最愛書寫也最能表達他熔爨入草風韻的“大象無形”作品,無論橫豎,尤以巨毫擘窼大字為代表,以此書風至美的集樂音旋律美、書法線條美、水墨韻律美的用筆已經到了和自然美融為一體的境界。天地無言,四時生焉,宇宙的運行無法用人的所見所聞去描述。而書家爨體書法所蘊含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給書法欣賞者們帶來了全新的書法藝術包蘊眾美的感受,彷彿書法長河閃亮出一朵朵漣漪、一絲絲綠色吐露著初春的芬芳。

張平生爨碑書法的實踐,體現著他審美選擇的傾向。他的爨碑情結形成的深層根源是他對爨體書法審美的確立。張平生爨體書法境界的培成,源於他對爨碑昭示的這一文化符號的膜拜和崇敬。他曾一圈圈地在“二爨”碑前頂禮膜拜,一遍遍地在無與倫比的線條構成的漢字森林中逡巡、徜徉,感受靜穆蒼茫,感受風神激越…… 。他說:“凝視整碑,那由無數美妙的點線組成的文字巨陣,毫無懸念地把我們淺薄而挑剔的目光納入它的模具。在這種角鬥中無人不是敗下陣來,俯首誠服,但欣賞的眼光卻在這種碰撞中強化起來。常常在看上一個字或一個筆劃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揣摸下一個字或一個筆劃的構造或趨勢,但它們經常同我的揣摸大相徑庭,既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在他看來,這天造地設的絕世經典,往往在一筆一劃中隱含著某種秘籍,承載著絕世功法。細細研讀,琢磨其一招一式,會令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傳的神韻,獲得某種神智和啟迪。他在《南中謁“二爨”》一文中寫道:“在二爨碑前,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那是一千多年 智慧的大腦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存,是當時先輩大師們心手交應而揮就的漢字藝術之結晶。”“二爨”碑在幾千年書法長河中只不過是一朵浪花,但它所泛起的漣漪,卻能不斷傳遞出震撼藝術心靈的強大力量。它所代表的書法發展脈絡殊非正統,但自其被發現以來,歷代研究者對其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和在書體演變史上的獨特地位,給予的高度評價和褒揚,一點兒都不過分。

“二爨”書法風格是碑派書法一脈的典範,但它在沿著傳統航道前行中,已吸收容納了太多的創新因子。當我們談起唐人摹本,談起青銅器堅實的質地有聲,除了變化不定的墨跡與器皿造型,深赭石的紙張與銅鏽綠已作為我們客觀上的審美標準。所謂傳統所謂古典,實際上屬於複合審美疊加了許多書法以外的東西。當我們把這些古代碑帖拿出來放在現代視域下摹仿、理論,並以發展的眼光審視時,或許會延展了傳統書法審美以外的功力與技巧。因此,完全可以說爨體書法在發現、研究、傳播和應用過程中,繼承與創新的嘗試就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儘量不失爨書經典的文化姿態,又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這是一個優秀爨體書法家必須努力遵循和完善的地方。自清末以來至現階段,無數的學者、書法家為“二爨”書風所傾倒並傾注了心血,而張平生很早即以“二爨”為取法,不斷書寫爨體書法的當代弘揚與廣大,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識爨書、瞭解爨書、關注爨書。從這個意義上講,張平生的爨書實踐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他的爨體書風的完善過程。

張平生的爨體書風是追求“拙中求古、古中安靜,樸厚雄強與天真奇趣之感。”他說:“只有心靜神安後,才可以拿起手中的筆來書寫古人留下的爨書,淋漓盡致呈現出我心中的寫書就是寫人生寵辱不驚,從容自如是我不懈追求人生境界的不二選擇。根植傳統,意在創新,讓爨書越來越被更多的人們所喜愛……。很顯然, 是“爨體書法”造就了張平生,同時也是“爨體書法”因張平生的積極參與而得到了豐富與發展的廣闊空間。

更值得關注的是,爨書神韻已碑刻般刻畫於張平生心靈深處,熔鑄成他的書法審美意識,從而讚賞那些有趣味的書寫者。他曾看到過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小學教師寫的書法妙趣天成,就去虛心請教。他漸漸發現那個小學教師的大字雖然不規範,但也有一種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藝術趣味,按張平生的說法叫“奇奧”。奇是指奇妙,多有與眾不同,甚至驚世駭俗;奧是奧妙,就是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寧醜不媚,媚就是迎合。張平生是力爭追求一種不經雕琢的天然之美,獲得更多膜拜爨碑的奇奧視角。書法家在掌握了書法經典中的那些“套路”,寫出來的大字當然也就符合書法規範的審美境界。

直到今天真正瞭解和知道這個本來被視為主流、高貴、雄渾“爨體”的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康有為奉爨碑為“端樸若古佛之容”、“若軒轅古聖,端冕垂裳”的意義所在。在書法中獲得對人的自我本質力量的確認。因此,爨體書法成為古人無限豐富審美力量的體現。它也很好的體現了現代人與此書體相吻合的金石凌厲之美、錚錚鐵骨之美,更多的是被注入了一種史學價值的力量,包涵了書法審美對永恆的金石氣味的追求。擁有“大巧若拙”之美的爨體書法,也畢竟放謝出它自身特有的渾樸剛健與高貴奇麗的氣質。對爨書所代表的書法風格及其發展流變的研究,已然成為目前學界關注的熱點,對爨書風格的研究挖掘,似乎方興未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