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论坛专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云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促使科技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人类科技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开放合作的过程。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必须率先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合作。

2019年11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南山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19中瑞产学研发展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在“产学研国际协同创新”分论坛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云华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作为主题展开了演讲。

【中瑞论坛专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云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全球产业重组带来的世界竞争趋势

大家现在非常关心中美贸易摩擦,甚至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在世界经济中,最终我们是怎样的合作模式、发展态势?全球产业重组的大趋势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对各个国家影响非常深远,而且还在继续中,它的趋势比20年前还要快。虽然说现在处于逆全球化的趋势,但毕竟规模在那里,只有1%的进步,都比以前总量超出10倍。

现在的中高端产业大规模向中国集中。据联合国统计,2017年中国制造业GDP增加值是3.27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已超过美国、日本制造业的总和,这个数字非常惊人。2009年起,中国低端制造业开始向印度、东南亚低收入国家转移。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美国对中国事业发展的警觉和遏制,当然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发展的部分,每个国家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发展所考虑,这很正常。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到发达国家在高科技方面对中国竞争的心理状态。

从一些数字可以看一下中国产业转移的速度。19年前,世界前十大港口中,中国只有三个,曾经的香港是世界第一大港,还有上海港、深圳港。经过19年的发展,世界物流企业的十大港中,中国占七大港。如果把中国港集装箱总量加出来,用十个港去除,世界物流超过60%在中国进行,所以就知道世界产业转移的量大概有多少在中国了。

据世界港口协会统计,2015年以总吨位排名的港口吞吐量中,中国港口在前20位港口中占了10位。如果把这20大港的物流总量加起来,除中国10大港的总量,基本也是位于前列的,同样也可以印证世界物流的60%在中国。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的1970年到2017年主要制造业国家在世界的排名变化,在过去50年中,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始终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美国的制造业雄霸世界超过半个世纪。中国的制造业在哪里?2005年之前,中国制造业的总量始终不超过5%,其他的是德国、日本。但是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制造业从2005年的9%左右,到了2010年,五年的时间超越了美国,又用了五年的时间,超越了美国的50%。这个制造业增加值的增加,是会大大震撼世界的。这些制造业的增加值都是硬实力,比如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如果中国经济维持6%的增长,是什么样的情景?中国的制造业一定是美国的2倍,不用6%,3%-5%就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美国人肯定紧张。

现在最重要的两大制造业是电子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高新科技在就业和产值规模方面,高新科技产业现在还远远不能跟这两大产业比较,各国经济主要依赖于信息业和汽车制造业,而不是高新科技。

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生产占世界50%。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字,2015年主要电子业国家市场销售规模排名(以十亿欧元计算),中国达到15375亿欧元,美国是6000亿欧元。也就是说,电子产品的销售规模,中国是美国的2倍。目前两个中高端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进行移动,这已经是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曾经的合作期就结束了,目前已影响到欧洲和美国的就业和未来的产业发展,已经产生了竞争,这是必然的。产业转移给国家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什么?欧美国家制造业持续的工作量有多大?英国最大,超过50%,欧美其他国家都有超过了25%的制造业就业损失。这个产业转移给欧美国家带来了什么好处?他们所得到的就是技术专利的回报、资本的回报。

中国是产业的接收国,我们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得到的好处是增加了我们的就业工资、土地租金、资源出售、政府税收、关联产业的拓展。曾经有学界领导讲,中国企业为耐克鞋生产,只赚一块钱,好像我们亏了很多钱,钱都让外国企业赚走了,这其实不对。中国代工企业的利润,如果是零也要做。为什么?利润是零,不代表没有拿到财富,工资不是财富吗?税收不是财富吗?还有关联产业,那就更不用说了。没有摩托罗拉、苹果、三星进入中国,哪有华为?不可能的。

这个产业转移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是,欧洲在过去这么多年的高失业率是始终存在的,201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欧洲的经济低迷和高失业率始终没有结束。可以看到全球的产业竞争和产业转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这是今天中美贸易的争端和摩擦背后的原因。

德勤会计公司和美国联邦政府做过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调查,是从2010年开始调查的,2013年发布了第二个报告,2016年发布了第三个报告,其中中国制造业排名世界第一名。这个报告评估是非常客观的,对500家超过5亿美元国际公司的总裁调查。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查?因为美国联邦政府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

所以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确实是有竞争力的。形成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我只举一个大家非常容易理解的,那就是劳动力成本。这是很权威咨询机构进行的统计,在整个欧美国家,每小时的劳动成本不超过40美元,中国一小时的劳动成本是5.6美元,比墨西哥稍微高一点。中国的劳动成本高了,增长很快,影响了我们的竞争力,有很多学者都这么说。完全错误,其实中国应该增加劳动成本。你想想,5美元的劳动成本,增加一倍才10美元,能高到哪里?根本不会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反过来说,整个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偏低,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遇到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消费能力不足、收入分配不均匀、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原因就是制造业工资太低。

有人说,工资高了,企业不就倒闭了,会增加失业吗?那肯定。我作为经济学家来观察,宁愿增加一点失业率,也希望制造业的工资高一点,增加内需,长远发展,这样才有好处。所以这是利和弊的问题,不要光看到失业,就看不到现在因为内需不足,导致今天的产业升级遇到的很多问题。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位置大概是什么样的?我把它叫做“中端优势”,产品可以卖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同时产品也可以卖到印度和非洲,因为便宜。欧美国家的产品要卖到非洲,太贵了,他们买不起、用不起,所以中国的制造业比不过欧美也有好处,可以全球卖。这个中端制造优势对中国经济是非常有利的,可以维持未来五到八年的制造业优势。

企业要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我曾经帮助一个企业咨询产业升级的问题,他们是做电机的。我问他,你这个电机水平到底如何?他说比欧洲电机差很多,寿命比人家短一倍。我说你从欧洲把人家的技术买过来,用资金进行生产不就行了吗?他说不行,如果买他们的技术直接生产,卖出去就太贵了,就没有人买了。所以,我们在讲产业升级、创新、科技提升的时候,技术水平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里,其实是有阶段性、适用度及成本的问题,这就是中端制造业的优势。欧美现在跟不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已经脱节了,投资不过去,产品卖不过去。只有中国,既可以跟低端经济做投资和贸易交流,也可以跟高端经济做投资和贸易交流,中国现在处在世界上很有趣的位置。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区域化重组的三重转变

经济转型是由于收入水平提高后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升高。以前人家给你送快递,说快递费20块钱,你说不要了,我自己去拿吧,因为你的时间很便宜。现在不行了,你的工资很高,你没时间花两个小时去拿这个东西,收入提高对服务的需求是大大增加的。不仅仅是快递,现在方方面面的服务业需求都在增加中。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服务业的提升正在快速增加。美国服务业占经济的80%,中国是60%,差距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未来的产业转型是大踏步走向服务业的。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在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在大幅度提高,用的人会越来越少。而多出的这些人到哪里去?正好到服务业。服务业需求有很多,我们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方面,企业界和政府都要关注到如何挖掘并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由于自动化的发展,制造业用的人会越来越少,农业用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美国农业用的劳动力只有1%,美国农业的产值可不小,虽然只占经济的1%,但美国农业的产量有多大,这个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制造业用人只有19%,加起来是20%,80%的人都在服务业。

中国农业用人现在是27%,制造业用人29%。但随着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我们马上就会面临庞大的就业压力。虽然中国过去20年始终经历着劳工短缺的状况,现在的就业压力已经上来了,在未来三年内,就业压力会大幅度提升,所以我们的国家、企业、政府会马上面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挖掘服务业的就业,这是根本性的出路。

产业升级是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和社会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在增加。服务业需求增加,会增加我们的就业,会对科技提高要求,对新产品提出要求。

另一个大的问题,也是中国正在发生的现象,就是产业的区域化重组。目前的世界经济模式在空间上就是集中化、聚集化的。美国的人口分布,基本在波士顿、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地。美国的产业集中度,信息业只集中在四个地方,航空发动机集中在四个地方,金融服务只集中在纽约和波士顿,还有家具业、生化药物等等产业,一个产业基本就三四个产地。中国现在的情形是,300多个地级市,30多个省会城市,产业结构高度雷同,基本都差不多。所以我们的产业集中和产业重组会在未来五到八年中大规模发生。

我走过美国很多中小城市,他们基本就是一个空的城市,没有产业。他们是怎样把经济分布开的?比如像美国的大学城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整个城市就是靠这所大学的30万人,再比如州政府,他们跑到一个小镇去建。通过这些公共机构的人为和空间分布,把制造业分开。中国经济不可避免,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端倪,像中国的汽车业集中在长沙、武汉、南昌这样的地方。

亚洲是制造业的经济走廊,世界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中国,集中在亚洲,等于说美国制造业回流到本土是很难的,离开群体产业关联就不在了,所以美国的税制改变只能拉回一小部分的制造业。

目前中国正在形成的城市体系和中心体系大概是什么样的?2008年,中国的五大经济中心占GDP总量44.5%,2018年占50%,我预测2030年会达到67%。也就是说,中国的五大经济中心会集中中国接近70%的经济总量,其他中小城市的比重会不断下降,这就要求企业和政府有一个前瞻性布局,要知道我们未来的产业重组会发生,经济的集中度会发生。为什么产业会发生区域性重组?主要是交通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整个区域经济的国家规划,沿海是经济开发区,中部是快速经济发展区,西部只有一些区和带。虽然现在科技发展了,西部有空调也有水,但到目前为止还是在三分之一的国土上集中95%的人口,还是这样的状态。

经济集中是必然的。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它的自然和地理位置的关系,在服务业发展中有极大的机遇。我前几年去到广州番禺一个区域,当时空着,什么都没有,说要发展综合服务业,我觉得非常符合现在产业结构变革的状况。产业升级需要人才、交通、居住环境。你想吸引人才,必须要给他好的居住环境、工作场景,这是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上要看到的变化。

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时间里,合肥这几大产业在就业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气机械产业2003年雇佣209人,2013年只雇佣53人,可以发现基本所有行业都削减了75%的就业。现在把其他几个大的城市查一下,肯定都是这个趋势。未来十年是什么样的?马上就可以看出来了,我们要看到,未来服务业的就业需要是非常之大的。这几个城市产业雷同度非常高,都是那几个产品。

湾区的优势在于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我们的产业定位是综合服务业的开发,包括科技的创新,也要配合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2019“中瑞产学研发展论坛”速记材料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