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評丨質疑“青島插隊外國人”辱華,不是國際交往的“正確姿勢”

東方快評丨質疑“青島插隊外國人”辱華,不是國際交往的“正確姿勢”

  “3名外籍人員在青島市嶗山區疾控中心進行核酸檢測採樣時插隊”事件持續發酵。網上有人稱,這名插隊外國人的道歉信上簽名造型,表達了“下跪的辮子奴”這一意義,疑似辱華。這番說法再次引發網友對該外籍人士不滿,不過網上提供的所謂證據,實在牽強,不值得反駁,但這起事件所引發的“情緒爆燃”卻值得重視。

  由於近來輸入型病例增多,防控壓力增大,加之一些歸國人員、外籍入境人員在多起事件中“表現不佳”引發大眾反感。不過,單就青島這起“外國人插隊”事件,行為不當的或許不僅僅是外籍人士。青島嶗山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視頻發佈者,甚至部分自媒體都有失誤和誤導情緒之嫌。

  其實,4月5日,有一份完整視頻流出顯示:當時,現場有一名女士對這名外國人喊道“你永遠不能來中國”,他才回嘴,“在美國有800萬中國人,我永遠不能來?除非800萬中國人離開美國”。顯然,“Chinese get out(中國人滾出去)”是被刻意截取出來的。而網友所指出的“插隊”,該外籍人士也解釋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要求其回去簽名,其在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的指示才這麼做的。至於扔掉另一位市民手中的單子,確有其事,事後該外籍人士也通過手寫信道歉。

  客觀的說,涉事幾方都存在言行不當,但由於視頻截取誤導,網絡輿情完全呈現一面倒的狀態。再加上牽強附會的簽名辱華質疑,網民就像“一點就燃”的炮仗,炸響了整個輿論場。

  探究這些過激情緒爆發背後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文化不自信佔了很大部分因素。通俗點說,就是“頭上的辮子剪了,心裡的辮子沒剪掉。”這種不自信還慢慢演變成兩種極端行為,一邊是對外國人過分殷勤,另一邊是對外國人極端嚴苛,別人稍有行差踏錯容易揪住不放。

  其實,對待外籍人士,我們應該採取平等、平和、從容的態度,一視同仁。既不過分縱容,也不刻意冷淡,讓雙方的交往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而面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也應該就事論事,理智冷靜,避免情緒先行,更不應擴大打擊範圍。就算佔理,也別忘了中國還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美德。

  在此次疫情期間,中日雙方的交往過程可以稱得上是教科書式的典範。當中國有難,日本送來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支援,當日本出現危機,中國也報答“青山一道,同擔風雨”的情誼。說到底,國際交往也要有“正確姿勢”,像中日雙方在此次疫情中所表現出來的一樣,平等、互助才是正道。而情緒失控、互相指責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