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與過剩

相信很多人對短缺和過剩的的第一印象,短缺就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太少了,過剩是東西太多且太便宜了,爛大街了。

是嗎?

短缺,是當價格過低時,人們不得不展開價格以外的方式去競爭;

過剩,是當價格被人為拔高,賣家不得不採取價格以外的方式才能把東西賣出去。

短缺與過剩

以上就是經濟學上對於二者的解釋,是不是和大家的看法有點相違背呢。

其實很多人對短缺的理解是把它誤以為是稀缺,稀缺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太少,而短缺是受價格干預的,因為在價格上面已經沒有什麼競爭的餘地,人們還需要採取其他的方式去獲取。比如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布票等等。人們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只有這些票據才可以買到東西。還有蘇聯時代人們的排隊傳統,遇到有人排隊就趕緊湧上去,也不管排隊的東西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也就是人們需要額外去花費時間才能獲取東西。

而對過剩的理解,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國政府鼓勵農民少生產農作物去對抗“農產品過剩”問題。起初,政府認為農業是立國之本,鼓勵農民生產,把價格調高,高於市價,於是農民們朋友們就擼起袖子加油幹,穩穩地生產到賣不出去了。美國政府就發愁了,甚至想出了讓農民少生產就給補貼的政策。其實要解決生產的過剩問題,要麼就減少補貼,要麼就限制產量,要麼就鼓勵自行處理掉超出的產品。

這就是短缺和過剩,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受到價格的干預,而與我們思維定式恰恰相反的是,短缺是因為價格過低,稀缺是因為價格過高,而其中的原因都是價格的因素已經沒有辦法影響人們的購買選擇,我們還需要通過其他的方式去處理。文章是讀中信出版的《薛兆豐講義》的第037講的所感所得,侵刪。

每天一起學一點經濟學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