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其實可以避免?這三件事如果結果不同,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讀歷史卻總忍不住要想如果。


甲午戰爭是歷史上已經發生了的事,但回看促使戰爭最終爆發的一系列的關鍵時刻,總是不自禁地會發出如果當時不這樣,或許歷史的發展就完全不同的感慨。


如果李鴻章沒有輕信這兩人的情報,不出兵朝鮮......


1894年4月,朝鮮出事了。上萬名南部的窮苦農民們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起義,史稱“東學黨起義”。起義的農民攻城略地,很快席捲了幾乎整個朝鮮南部,直逼首都漢城。朝鮮國王無力招架,急忙發電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清請求援兵。


甲午戰爭其實可以避免?這三件事如果結果不同,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朝鮮東學黨起義


李鴻章收到了電文,一時猶豫不定。一方面,大清作為宗主國,自然是負有道義責任派兵援助朝鮮國王,來平定國內局勢;但另一方面,李鴻章也隱隱察覺到日本蠢蠢欲動的野心,擔心日本也會趁此機會派兵入朝鮮,從而造成清日兩國都屯兵朝鮮的局面。


這時的李鴻章需要更加明確瞭解日本對於朝鮮局勢的態度,於是,兩個人的報告送到了李鴻章手上。這兩人一個是當時人在朝鮮“監國”的袁世凱,另一個就是當時清國駐日本的公使汪鳳藻。

兩人的報告都一致認為日本不會因此事出兵朝鮮,即使出兵也只是會以保護日本在朝公使館的名義派遣區區幾百人罷了,不會對清國出兵朝鮮造成大的衝突。

甲午戰爭其實可以避免?這三件事如果結果不同,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在朝鮮時期的袁世凱


甲午戰爭其實可以避免?這三件事如果結果不同,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汪鳳藻


李鴻章輕信了這兩人的報告,決定派兵協助朝鮮鎮壓起義。結果事實證明,日本在探知清國出兵之後,也打著鎮壓起義保護在朝日僑的旗號,立刻決定同樣派兵,而且在派兵的數量上還大大超過了清國。這大大出乎了李鴻章的預料,也讓兩國最後走向戰爭邁出了第一步。


如果李鴻章接受日本提議共同改革朝鮮內政......


就在清日兩國在向朝鮮派兵的同時,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件發生了。

東學黨起義在與增援入朝的首批清軍第一次交手就遭遇大敗,然後在6月11日朝鮮官方就與起義軍簽訂了一個合約,宣佈接納起義軍的12條改革建議,然後聲勢浩大的東學黨起義軍立地放下武器,就此煙消雲散。這一切竟然發生在日本正式向朝鮮出兵之前,這下就讓日本繼續出兵朝鮮顯得有點尷尬了。

畢竟清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是打著鎮壓東學黨起義的名義,現在起義解決了,按道理來說,兩國就沒啥理由繼續在朝鮮駐兵了,是不是都該撤了呢?李鴻章當時就是這麼想的,而且也把這個意思轉達給了日本。

朝鮮局勢的這種意外的轉折,也確實讓日本有點措手不及。國內天皇已經親自發了動員令,大軍也正在路上,可以說日本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動了。如果一槍不放就原路返回,不僅天皇和軍方的面子不知該擱哪,而且也難以平息日本國內不斷高漲的要求與清國一戰的呼聲。

甲午戰爭其實可以避免?這三件事如果結果不同,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這時的日本需要一個繼續將軍隊留在朝鮮的理由,來拒絕李鴻章提出共同撤兵的建議。終於,日本想出了一個辦法,讓清國陷入到了更加被動的地步。日本向清國提議,要共同撤兵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日清兩國共同參與改革朝鮮的內政,消除國內腐敗,改良朝鮮政治。

日本的這一招,可以說極為老道。一方面為日本在當時國際上贏得了好感,另一方面又可以將朝鮮間接地拉脫大清藩屬國的地位,從而加強日本在朝鮮的影響力。日本的這個條件傳到李鴻章後,李鴻章知道此事茲事體大,事關大清“天朝上國”的地位,便一口回絕了。


日本收到回絕之後,立刻就宣佈關閉了跟清國之間的官方溝通的渠道,這實際上就相當於宣告兩國斷交了。日本至此也就不再顧及清國的任何態度,放開手腳在朝鮮進行軍事戰略部署,加速向朝鮮增兵,鐵了心不惜與清國一戰了。


如果英俄兩國態度強硬,堅持介入調停......


李鴻章意識到了與日本之間的這場戰爭似乎已經不可避免了,但他卻仍然沒有放棄他最後的避戰的努力。他開始把避戰的希望寄託在了國際的調停上,這也是李鴻章一直擅長的“以夷制夷”的看家本領。他開始想到了有可能出手調停化解這場戰爭危機的兩個國家,英國和俄國。


英國當時跟日本正處在關係的蜜月期,日英兩國正在準備簽訂一個新的通商貿易協定,所以李鴻章寄希望於英國出面勸勸日本,能緩解這種日趨緊張的局勢。


但是英國出面調停毫無結果,日本堅稱目前朝鮮的問題是日本跟清國兩國間的問題,與英國無關。英國當時也不想因為此事,跟日本把關係鬧僵,影響英國與日本結盟共同抗俄的戰略,也就退出調停,不再對日本在朝鮮的舉動做出任何反應。

甲午戰爭其實可以避免?這三件事如果結果不同,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俄國一直虎視眈眈清國東北這塊肥肉,因此不願意看到日本在這個東北亞地區過於強大,於是在6月30日,俄國向日本提出了強硬的警告,開始介入調停清日之間在朝鮮的戰爭危機。


日本對於俄國當時的強勢介入,心中也是頗為忐忑不安的。在這個時候,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經過艱苦的商議之後,決定挺而走向,在沒有向內閣和天皇報告的之前,就擅自給俄國回了一封措辭強硬的反駁書。這一個冒險的舉動,陸奧宗光在他多年之後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嗚呼,追想當時的情形,至今都毛骨悚然。”

但歷史卻獎賞了日本這個冒險舉動,俄國在受到日本強硬反駁之後,並沒有做出強烈的反應,並且隨後就退出了清日之間的調停,這也進一步刺激了日本後來不斷高漲的軍事冒險主義。到此時,日本基本上消除了對清戰爭可能引起的國際干預的可能了,與清國一戰,已箭在弦上了。


上面的三個“如果”最後全部落空,於是,1894年8月1日,清日兩國同時向對方宣戰,歷史上的甲午戰爭正式拉開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