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娥,你火了!

她一个女人家,在村里经常一待就是一周,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带领群众搞种植、养殖,发展乡村旅游,经常忙得周末都不回去,真不容易啊。"

视频 | 张云娥,你火了!

2017年,张云娥从市政协选派到石板上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这一晃,已三个春秋过去了。

四月,春风拂面,桃红柳绿。从市区出发,经过迷雾蒙蒙的千女湖,在若隐若现的九连山下,沁县郭村镇石板上村的村碑映入眼帘,道路两旁犁过的田垄笔直成线,雨后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如生命的摇篮,正孕育着无穷的生机。


“农时不等人,一刻值千金。虽然今年情况特殊,但扶贫的脚步容不得片刻停歇,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已经开展了春耕备播工作,村里的老百姓有的在大棚里忙着修剪枝叶,有的在猪场忙碌,这两天除了日常工作外,主要是做好防火工作。”在村里宣传春季防火知识的张云娥介绍着当前的工作。

“如今村里的工作也有了头绪,大家干事的心拧在了一起。”说起张云娥,不善言辞的村党支部书记冯效军打开话匣子。张云娥到村后,围绕强党建、抓扶贫、促发展、惠民生这条工作路线,团结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工作队其他同志,多措并举,扎实工作,实现了村产业稳步发展,集体经济破零并逐年增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全村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石板上村共有118户346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58人。以前,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守家在地。到任后,张云娥一户一户走访,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察乡情听民声。那一刻她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模样,带领父老乡亲同奔小康,向组织交上满意答卷!”

贫困户如何脱贫?村里如何发展?带着疑问,经过一圈走访,张云娥找到了打开百姓致富大门的钥匙——发展产业。

视频 | 张云娥,你火了!

说干就干。张云娥发挥政协派出干部优势,积极协调多方力量,在市政协的支持下,投资165万元发展养猪业,成功创办起第一个经济实体。

2017年9月15日,这是个令村民们记忆犹新的日子。1000头猪仔从运城运到了石板上村。当晚,大家几乎一夜没合眼,忙着清点猪仔、喂养饲料……经过小半年的精心照料,村集体、贫困户年底得到了分红。

由于人均土地少,农作物不多,光养猪收益有些不足,外出学习中看到有些地方的光伏发电项目收益不错,张云娥便动了心思,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后,决定利用闲置的猪棚顶安装50千瓦光伏发电设施。曾经让村两委头疼的脱贫难题,因光伏扶贫项目的引进迎刃而解,不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细水长流的收入,贫困户的生活也有了保障。“一度电能挣3毛钱,一个季度就能收入1.5万元,真正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光伏发电既节能环保,又收益稳定,而且不占耕地,利用空闲的地方就可以创造利润,真是‘绿色银行’……”冯效军跟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视频 | 张云娥,你火了!

有了成功的经验,村里又建起了蔬菜水果大棚,创办了沁县千女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修了700米的千女湖环湖路,借助沁县品牌旅游项目“端午民俗文化节”这一“东风”开启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采摘、垂钓、农家乐、水上娱乐等项目吸引了八方游客。石板上村被列为“十村一线”乡村旅游村,实现“富乡亲、美乡村”。

“多亏了张书记,我现在的农家乐就受益于村里的旅游业,赶上旅游旺季,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村民冯效康开办了村上第一家农家乐。看着冯效康不断鼓起的腰包,其他村民也加入进来,接二连三村上又有四五家搞起了农家乐。旺季时,就连村里的农副产品也不愁销路。

61岁的安银花是村上的贫困户,在村上葡萄种植大棚里打工。她说:“现在日子好了,村子干净整洁,还建了大棚,我在这里一年就能收入2万多元,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劲。”

视频 | 张云娥,你火了!

三年里,张云娥吃在村上,住在村上,下猪场干活,进大棚修剪,为了省钱,自己挽起袖子给二十几个工人做饭。贫困户朱秀珍的女儿冯小兔考上大学,家里困难,张云娥二话没说,从自己工资里取出两千元交到孩子手上。她还设立贫困基金,通过多方联系得到社会捐赠四万余元。2019年,张云娥被授予“山西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第一书记”荣誉称号,石板上村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标杆村党组织。

今日的石板上村,在春风吹拂下变得生机勃勃。“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年,我将全面履行帮扶责任,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为巩固石板上村脱贫成果贡献一份力量,今年的目标就是再增加一座沼气池,把猪场的粪便变为农田肥料,发展循环农业。”对于未来,张云娥充满了信心,她坚定的目光眺望向更远的地方。

视频 | 张云娥,你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