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第一書記張海龍:黨建引領 寫好鄉村振興答卷

“很滿意!俺村現在可好了呢。”臨沂市臨沭縣鄭山街道和平村張女士說,“我們村這兩年真的是變化很大。”

老百姓的一句“滿意”,對第一書記張海龍來說尤為珍貴也十分欣慰。這句話的背後,是他夜以繼日、全力以赴為老百姓奔波的回應。戰爭年代,戰士們為守護百姓家國身赴戰場;和平年代,第一書記在另一條戰線為百姓的好日子奮鬥拼搏。“鄉村振興,老百姓是出卷人,既得和平村百姓的信任,我就要寫好這份答卷。”張海龍說。

临沂第一书记张海龙:党建引领 写好乡村振兴答卷

第一書記張海龍(右二)為75歲以上群眾發放救助物資。

俯下身子實幹 送出美麗鄉村“大禮包”

臨沭縣鄭山街道和平村,由白石官莊和稻埝村兩個自然村合併而成。2018年4月,市紀委監委派駐臨沭縣鄭山街道和平村第一書記張海龍第一次來到了和平村。駐村伊始,他在走訪調查中瞭解到,村莊各項工作均較為滯後,村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基層組織建設薄弱,時常出現水澇問題……

“之前我種了82畝辣根,是因為那年水澇全淹死了,賠了11萬多……”村民王統坤向他訴苦。走訪中,很多村民都反映,和平村由於村東小沙河兩側農田地勢低窪,河流泥沙嚴重淤積,每逢汛期,氾濫的河水都會淹沒近2000畝良田,造成周邊4個村的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產。

張海龍在走訪調研、切準病脈之後,與時間賽跑,趕在汛期來臨之前,爭取到了6萬元資金,由街道出面協調河道沿線4個村莊同時進行河道清淤治理工作。經過1個月的清淤治理,河道初步改造基本完成。

小沙河完成治理的消息不脛而走。“這麼多年沒解決的問題,第一書記這麼快給解決了!”村民們津津樂道,感受到了兩位第一書記的“誠意”。正是這份有誠意的“見面禮”,拉近了張海龍與村民的距離。

此後的時間裡,在張海龍的積極奔走下,村裡又修築戶戶通道路1.3萬平方米,鋪設瀝青路面1500平方米,實現了村內道路全硬化;推動了村子的美化提升工作,投入資金136萬元對全村進行綠化美化,打造黨建、孝贍、法治、廉潔4條主題街道;修築下水道4863米,鋪設3700米路沿石、1100米水泥蓋板,徹底解決村內排水問題,全村道路煥然一新。

不僅如此,村子裡還填埋了臭水溝,並在其上打造健身廣場、休閒長廊、文化廣場3處,村民休閒娛樂有了新去處。天氣晴好的傍晚,村民們也會像城市裡的居民一樣,在飯後散散步,活動活動筋骨,給一天忙碌的生活寫上愜意的結尾。

临沂第一书记张海龙:党建引领 写好乡村振兴答卷

夯實黨建“末梢”建強鄉村發展先鋒隊

基層黨建工作不好做,張海龍在駐村之前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然而,村裡第一次召開黨員大會時,情況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個別黨員遲到、到會率低、說話的、帶孩子的……認真聽會的人不足半數。“村子的未來發展,村兩委的作用非常關鍵,只有加強黨建,建強基層黨支部,充分調動黨員積極性,才能確保村莊可持續發展。”張海龍說。

一屆第一書記的工作只有兩年,兩年之後村莊的發展歸根結底還要靠支部、靠黨員。怎樣建強基層黨組織,又如何謀長遠?張海龍苦苦思索。

為此,張海龍為村子開了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藥方”。一方面嚴格落實黨員集中學習日製度,加強紀律約束。針對部分黨員參會遲到早退等現象,嚴格實行考勤制度,將6名長期不參會的黨員轉到街道集中管理,鐵的紀律增強了黨員的黨性紀律觀念;另一方面,加強陣地建設,提升為黨員群眾服務水平。經過多方協調,村子裡投資200餘萬元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內設黨員會議室、黨員活動室等,黨員開展活動有了新陣地。

“同時,我們非常注重黨員隊伍建設,不斷充實後備力量。先後發展預備黨員2名、入黨積極分子5名,培養後備幹部5名,確保村莊發展‘後繼有人’。”張海龍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工作組還加強了網格化管理,為每名黨員壓實工作責任,制定“網格化”管理制度,將和平村劃分為6個區域,實行“村幹部包片、黨員包巷、村民包自家門前”的工作模式,將美麗鄉村建設及村級事務管理分解到各網格,工作成績實行季度考核制,黨員幹部壓力大了、責任重了、積極性提高了,為民服務水平也隨之上升。

在張海龍看來,只有不斷提升黨員幹部的綜合素質、為民服務能力、幹事創業激情,工作組撤點之後,才能真正為鄉村振興留下一不走的工作隊,切實解決“有人幹事”的問題。

變“輸血”為“造血” 促鄉風文明產業興

截至目前,張海龍所在的第一書記工作組已累計為村子爭取資金2419萬元,兩年的時間,村莊破繭成蝶被定為首批山東省鄉村振興示範村。

這一點,老百姓感觸最深。“村莊建設得越來越漂亮,咱老百姓和平村的男青年找媳婦都好找了。”村民私下裡說。其實,這句看似玩笑話背後,洋溢著村民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而這份幸福感和自豪感,不僅來自於村容村貌的改變,也來自於老百姓漸漸鼓起來的口袋。

“發展村集體經濟一定要實事求是,突出一個‘穩’字,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考慮村民需求與鄉鎮發展規劃,結合本村優勢資源,提高集體與村民的收入,讓村民參與到鄉村的建設中,提高村民的參與感,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對於村子的產業經濟發展,張海龍有自己的想法。

在工作組和村兩委的推動下,村子通過“四步走”的方式實現村集體增收,變“輸血”為“造血”。

2018年5月,張海龍協調資金30萬元購買加工設備出租給三興食品廠,出租後,年收入租金2.4萬元;同年4月,村裡投資30萬元新上戶用光伏項目56.65KW,僅此一項,村集體年收益就4.4萬元;2019年12月,協調15萬元的村集體光伏項目,年收益1.2萬元。2019年12月,出租黨群服務中心門面房,年收益0.7萬元;通過清產核資,收回土地承包費4萬元;2019年6月,多方協調工業建設用地指標10畝,擬建設標準化廠房,該項目已與氣動離合器加工廠家達成初步意向,項目建成後預計可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

這些集體項目的增收,也帶動了相關村民的收入,而今,和平村的村民活得越來越有底氣,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村裡連續開展了趣味文體大賽、“四德榜”先模人物和“好媳婦”、“好婆婆”評選等,對獲獎者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有效地引導村民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生活習慣。

臨報融媒記者 英子

临沂第一书记张海龙:党建引领 写好乡村振兴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