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餘志願者奮戰疫情防控一線,市民“想看看口罩背後你們的臉”

“您好,我是本社區‘志願服務關愛行動’招募的專項志願者,大家在購買生活物資或藥品方面有任何需求,請和我聯繫。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戰疫。”在抗擊疫情武漢保衛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一群肩負特殊使命的志願者,戴上口罩、穿上紅馬甲挺身“逆行”,在社區防控陣地中和社區幹部、下沉黨員一道打好“全壘打”,不懼風雨、連續作戰、堅守一線,築起疫情防控堅強堡壘。

2萬餘志願者奮戰疫情防控一線,市民“想看看口罩背後你們的臉”

(圖為3月3日,社區志願者們在給宅在家裡的居民們分發新鮮蔬菜 記者金思柳 通訊員吳玉芳 攝)

社區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前沿陣地,居民小區24小時封閉管理,生活必需品如何保供?僅靠社區人員明顯不足,志願者就成了“戰疫援兵”。2月23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統一部署下,在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指導下,武漢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具體組織實施了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動員志願者就近就便為市民提供生活服務,用志願服務溫暖人心,打通“最後100米”,築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廣大市民眾志成城、踴躍參與,7萬餘人先後報名。經過審核並根據實際需要,2萬餘名志願者上崗從事關愛行動,由各社區具體組織和動態管理。最多的時候,超過2.4萬人。

他們既當信息員、採購員、快遞員,又當宣傳員,通過電話、網絡、上門等途徑,收集群眾需求、聯繫商家採購;幫助居民團購蔬菜代購藥品,重點關愛孤寡老人、困難居民等特殊群體,一戶一戶送上門……在這一個多月裡,用自己的方式守護所愛的城市,給人們傳遞溫暖和力量。

特殊時期特殊之舉

“我們每個人應該站出來,幫鄰居保供應”

隨著疫情發展,武漢於2月中旬開始實行嚴格的小區封控。社區封控之後,社區“最後100米”民生保供,殘疾人、病人、老人的蔬菜和藥品代購問題凸現。

2萬餘志願者奮戰疫情防控一線,市民“想看看口罩背後你們的臉”

(圖為社區志願者給居民送菜上門 記者金思柳 通訊員吳玉芳 攝)

“武漢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特殊時期,我們每個人應該站出來,主動幫助困難鄰居,保障好居民供應,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千萬武漢人表達心聲守望相助,“志願服務關愛行動”正是特殊時期的特殊之舉,“招募好、管理好、防護好”的要求也為志願者提供堅實保障。

招募令發佈後,7萬多人爭相報名,2萬多名志願者上崗。接受線上培訓和做好相關防護後,他們立足社區,通過發一次信息、打一遍電話、上一次門的方式在崗位上服務,力所能及地滿足居民買米買菜、上門送藥等需求,把關愛送到小區的千家萬戶。

“我們小區大部分是老年人,小區封控管理後,我覺得要站出來做點什麼。”3月28日,33歲的洪山區落雁社區志願者龍敬怡拎著幾十斤大米和雞蛋跑了4趟,終於敲開了80多歲獨居老人的房門。原來,老人腿腳不利索,聽力也不好,之前三次沒開門因為沒有聽見敲門聲。投入志願服務50多天,她每天走街串巷,一戶一戶送物資,一張愛心網越織越密。

“用小程序統計物資、在線付款‘一條龍’,從前統計數據加上收款,得兩三天時間,通過這樣的方式,半天工夫就能到位,團購更精準、更有效。”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沌口街道楓樺葦岸小區的趙傑既是志願者也是小區樓棟長,為了讓居民和樓棟長學會使用小程序和在線表格,他錄製學習短視頻發在群裡。對不會使用網購的老人,他通過電話詢問需求,補充到表格裡。“為了疏解居民緊張情緒,他還錄小視頻發抖音,很受歡迎。”社區黨支部書記劉宜介紹。

常青花園第四社區11小區的志願者毛宇翔也是名“IT高手”,他開發出機器人“志願者”派單。“機器人志願者其實是智能呼叫系統虛擬主角,我按下電腦發送鍵,它就能同時呼叫20名業主。”毛宇翔通過智能呼叫實現精準通知,可以控制排隊流量,也使派單效率提高。以往取件派單最長需要3小時,現在1小時搞定。他們成了居民眼中的“達人”,讓大家的“宅生活”更安心。

2萬餘志願者奮戰疫情防控一線,市民“想看看口罩背後你們的臉”

(圖為每晚9點到9點半,母女志願者都會收集居民門口垃圾,集中統一清運。)

在眾多“紅馬甲”中,不乏“父子兵”“母女幫”全家上陣的身影,傳承志願者精神,彰顯真情大愛,展現時代新風。33歲的江漢區航空社區居民張玉菡,拉著57歲的媽媽楊倩屏一起報名成為志願者。楊倩屏退休前是商超收貨員,來了蔬菜魚肉,她會看看是否新鮮;來了米油,她要檢查保質日期。“讓我媽來分揀驗貨把關,我放心”,張玉菡笑著說,“最後100米”有了家的味道。

志願精神在戰疫中傳承

90後、00後已經長大,該我們上了

“國召喚,我必上。90後、00後已經長大,該我們挺身而出了!”這樣一群年輕人星火接力,成為這場戰疫中社區服務的中流砥柱,用自己的堅守與擔當,用行動詮釋青春最靚麗的底色。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青年志願者的身影。

2萬餘志願者奮戰疫情防控一線,市民“想看看口罩背後你們的臉”

(圖為張玉欣幫居民買藥送藥。)

19歲的張玉欣曾是軍運會志願者,向世界傳遞最美的武漢形象。現在,她作為“關愛行動”志願者每天奔忙在各個藥店,為居民跑腿買藥解燃眉之急。“聽到‘危重症’‘急需’這幾個字眼,我感覺到爭分奪秒的緊迫感。”她一天最多買過五六十種藥品,有次從漢陽一路搜尋到漢口,快天黑時終將居民需要的藥買全。“求助的居民拿到藥熱淚盈眶,那一刻,我才真切地覺得自己送的是護命藥。”

青年軍的火線馳援,是一次行勝於言的“成人禮”。18歲的徐棟是東湖高新區佛祖嶺街道順民社區志願者中年紀最小的,但做起事來細心又貼心。七旬空巢老人孫奶奶行動不便,徐棟隔二三天就買好物資爬樓搬上6樓送到老人門口。老人寫下感謝信:“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英雄,不論是疫情前線的工作人員還是志願者,你們是這個時代特別的英雄!謝謝你們,可敬的志願者,讓我們一起為武漢加油!”

2萬餘志願者奮戰疫情防控一線,市民“想看看口罩背後你們的臉”

(圖為徐棟在扛大米)

在特殊時期,年輕的志願者們不怕累不怕苦,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地服務社會、關愛他人,贏得了群眾真心尊重讚譽。78歲的空巢老人在家摔倒,老人女兒越洋求助,21歲的志願者肖傲傲接到社區通知,二話沒說,和另外一名90後志願者及一名社區幹事,奔向老人家中。“當時那場景我也是第一次面對,容不得考慮,趕緊幫老人清理乾淨送醫。”老人感激不已,“太感謝你們了,你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越是危難時刻,越需要責任擔當,也越能彰顯青春價值。在疫情這道考題下,這群年輕人留下的是青春的力量,拼搏的印記。

“真想看看口罩背後你們的臉,感謝志願者們的奉獻。”一名網友在網上寫下這樣一句話,獲得數十萬網友點贊。

“他們穿著紅馬甲,戴著口罩,這段時間為我們跑腿買菜送藥。雖然看不清臉,但感謝他們做的一切。”江岸區百步亭社區幸福時代的居民喻大叔點讚的“蒙面超人”,是一支由62名小區居民自發組成的志願服務隊。從2月底成立至今,志願隊對接商超運送5000多份肉類、4000餘份愛心菜,上門送藥送菜萬餘次,貼心為居民服務。

2萬餘志願者奮戰疫情防控一線,市民“想看看口罩背後你們的臉”

(圖為90後志願者上門幫助空巢老人)

據武漢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3月31日發佈的《全市社區防控志願服務關愛行動調查報告》顯示,94.92%的受訪者“居家期間有志願者與其保持聯繫”,99.85%的受訪者“居家期間能聯繫到人及時幫忙購買生活必需品”。

“這段時間志願者幾乎天天上門,有時噓寒問暖,有時送米送菜,我年紀大了,他們還幫我買藥,讓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能夠安穩過日子。”東西湖區張家墩社區的空巢老人徐爹爹發自肺腑地為志願者們點贊。

2萬餘志願者奮戰疫情防控一線,市民“想看看口罩背後你們的臉”

(圖為志願者們幫忙裝卸蔬菜。)

“社區疫情防控頭緒繁多、壓力很大,如果沒有志願者幫助居民跑腿買菜送菜,我們就算‘三頭六臂’也顧不過來。那樣居民就會有意見,就在家待不住,勢必會影響社區的防控工作,是志願者為我們解決了工作中的大難題。”社區副書記樂勝利深有感觸,她表示,志願者是有生力量,將惠民政策落實到社區落實到家庭,讓群眾得到實惠、減少煩惱,真正把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送到了千家萬戶。

“疫情期間,志願者們捨棄休息、不求回報,自發尋找資源,幫助居民購買生活物資,關照困難家庭,雖是一樁樁小事,但是彰顯了人間真情,讓居民們非常尊重和敬佩。”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志願者是抗擊疫情的重要力量,“志願服務關愛行動”開展一個多月來,有效夯實了社區防控陣地,促進了民生穩、人心穩、社會穩。4月8日,我市解除離漢通道管控,各區將針對疫情防控新的形勢和市民提出的基本生活需求,發揮志願者的作用,配合社區幹部、物業管理人員,形成常態化管控隊伍,不斷改進工作方式、調整服務內容,再接再厲、善作善成,更加深入、更加細緻地做好為民便民服務,為堅決打贏武漢保衛戰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通訊員龍昕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