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 没道理”之两种情景

“有道理 没道理”之两种情景

自行车的由来

我们虚拟一个情景,虽然是虚拟,却是非常合理。这个虚拟情景是这样的:

300年前,人们都出行不外乎马或牛、驴之类的方式,再不就是步行。忽然有一天,有个人说:“有一种交通工具,速度是人步行的4——5倍。”其他人听到后,会是什么反应?会是这样的看法:这太好了,是什么神奇的工具?

那个人把他说的那个交通工具推了出来,大家一看:啊,两个轮子,这怎么用?是不是推着走,就比人步行快4.——5倍呀?

那个说:“不是推着走,是骑上去走。”

其他人会怎么说?“这不是瞎闹吗?这还是上去就摔倒啊?一点没有道理。”

(第一次出现:“没道理”)

这人觉得再怎么说也没有用了,只有我骑上去演示一遍了。于是,骑上去演示了一遍。其他人疑惑了:“这个也许行?是不是他是个杂技演员呀?换我们肯定不行。”

(原来的“没道理”第一次松动!)

于是,有爱尝试的人说:“我骑上去,试试行吗?”

他骑上去之后,就来了硬实的一跤!大家一致惊呼:说能骑行,没道理!

(第二次出现:没道理)

那个人说:“骑行呀,需要训练,一旦熟练,就不会再摔跤。”

大家一想:是啊,也许训练熟练了,就不再摔跤了,这样不就非常方便了吗?!

(原来的“没道理”第二次松动!)

于是,有几个人愿意接受训练。训练了两天,这几个人都会骑行了。

紧接着,大家纷纷要求买这样的工具(自行车),纷纷练习、使用。在大家心里面有了一个共识:这个工具可以骑行,非常方便,有道理!

(“有道理”出现!)

纯属现实

一个小的交流会,我说:“其实,学生学习成绩差和基础有关系;但是,这个关系不大。而是和他的思考水平、能力,观察水平、能力有决定性的关系。”

一个与会的同行(教育研究水平很高的先生)马上反驳:“那不对,应该和他的基础有决定性的关系,你说的没有道理。”(没有道理出现)

我解释说:“我可以做实验,你可以看到我所说不假”。

“怎么能够不假?你说的就不对”。(依然是坚信没有道理)

“那好,我可以做个试验,你看怎么样?”

“好吧,让你‘展示’一下,也让我们开开眼界”。显示出鄙视的表情。

于是,一套心智模式演示题目出现,这是一套高中生用的,题目选自2010年全国农学类的研究生招考试题,其中,前两道题是例题,而后的两道题是练习题。学生看到这套题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不会”!

“先别说不会,你们观察一下例题的解答过程,能不能从里面发现规律,发现规律之后,把后面的练习题解答一下。”

于是,学生们沉浸于例题之中,然后是解答练习题。全部参加实验的学生都做了这些题目,结果全对!时间最快的用不到5分钟,最慢的在6分钟之内。

“嗯,怎么回事,你也没有给他们讲解呀?他们怎么就做出来了呢?”(对原来的“没道理”产生怀疑)

“其实,从这些题目当中还可以学会很多知识,那取决于我怎么问他们!”

“因为,人,只要‘沉入’文字、知识之中,都能够发现很多规律、知识!这是控制心理之后的能力的巨大跃升。而且,这种能力的跃升非常快,这个时候塑造这种心理模式,下一节学习,学生们会马上提高学习知识的量和质!比如,平时他们只能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70%,而经过这样的心理塑造之后,他们就可以提升到掌握知识的90%,甚至120%。”

“对,是这样,确实,心理模式改变之后,学习能力会突飞猛进!有道理!”(有道理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