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看城投(一)

作者:王丹,工商管理碩士,合夥人,管理諮詢師,講師。擅長領域為戰略規劃和人力資源管理,有豐富的管理諮詢和教育培訓經驗。

一、因錢而生

(一)從哪裡來:城投公司的產生背景

有人說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的“錢袋子”,因為它就是為“籌錢”而生,該“特色產物”產生的時代背景,一是分稅制改革,二是金融危機。

從“錢”看城投(一)

1994年我國實施分稅制改革,“財權上移,事權下放”。隨著我國加快城鎮化建設,地方上馬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卻苦於“事多、錢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其可支配的財力又不足以應對,很多地方出現了“很多事情想做但沒有財力做的局面”,當時有句話形容就是 “中央財政喜氣洋洋、省市財政勉勉強強、縣級財政拆東牆補西牆、鄉鎮財政哭爹喊叫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真真是愁skr人。

從“錢”看城投(一)

因為缺錢,地方只得四處籌錢,一方面“跑部錢進”,另一方面自己搭個平臺到處借錢。1992年註冊成立的上海城投是全國第一家專業從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綜合性投融資平臺公司。2002年,為了籌錢,黃奇帆借鑑“上海模式”,牽頭整合各類分散的政府資源,組建了重慶“八大投”,為重慶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從“錢”看城投(一)

2008年9月,

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為了應對危局,中國政府推出了“4萬億計劃”,那這4萬億從哪來呢?中央投資1.18萬億元,其餘資金來自地方及民間資金。地方上的錢怎麼籌?還是城投唄!它作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為地方政府籌集大量建設資金。於是,中央政府“4萬億投資計劃”拉開了城投公司大肆擴張的序幕,各地紛紛成立各種建設投資公司。所以2008年下半年開始,地方投融資平臺真正開始繁榮,出現爆發式增長。

從“錢”看城投(一)

隨後,對城投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2008年到2010年,是城投公司最美好的時光。

200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原銀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銀髮[2009]92號),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

2010年6月10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10]19號)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定義為: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設立,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功能,並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這也是官方首次對政府融資平臺進行明確定義,突出了融資平臺的地方國企屬性,以及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的職能。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具體表現形式有“建設投資公司、建設開發公司、投資開發公司、投資控股公司、投資發展公司、投資集團公司、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等,以及行業性投資公司,如交通投資公司等”,通俗稱作“城投公司”

(本文中融資平臺、平臺公司、城投公司、城投企業等不作區分)。

(二)都做些啥:城投公司的業務類型

城投公司做的事,基本上就是替地方政府融資,並用融來的錢搞基建等事情了。目前市場上城投平臺的業務類型主要有: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樑,通訊,水利、環境等);

2.公用事業(包括環境衛生、安全事業、公共交通、水務電力燃氣等);

3.土地整理與開發;

4.棚改;

5.國有資產運營;

6.園區開發;

7.其他。

這些業務中,可以分為公益性業務(如基礎設施建設等);準經營性業務(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公共交通等);

經營性業務(如房地產、物業等)。

從“錢”看城投(一)

(下接:“二、為錢所困”)

本文所述僅為個人觀點,小夥伴們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相互交流共同探討。

從“錢”看城投(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