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可以嗎

“今朝有酒今朝醉”,千古名句,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然而,實行起來,真的可以麼?

偶然在騰訊網文化專欄上讀到一篇文章,論及唐代詩人羅隱的《自遣》詩,那篇文章說:羅隱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痛快背後,卻是極端的愁苦。世人只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痛快,卻少有人知下句的苦,太心酸云云。


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可以嗎

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下一句理解為“極端的愁苦”,不僅完全沒有讀懂這下一句,更是完全沒有讀懂這首詩。

羅隱的《自遣》全詩——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這首詩,只有愁字,哪有愁苦?

首先,“明日愁來明日愁”一句的難懂之處在於對明天的理解。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我們不得不問:明天真的存在嗎?當你坐臥今夜,更深漏斷,午夜鐘鳴,那是明天來了嗎?你還不明白,是今天又來了,又可以“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明天既不存在,那愁又何來?

其次,其實這首詩裡有兩個“愁”字,第二句的“愁”一出來立即就被“悠悠”否定掉了。也就是說,那個推給不存在的明天之不存在的“愁”,已經早有鋪墊,或者說早有解釋。

那篇文章後來說,羅隱的愁恨,還有來自於當時唐王朝的家國之愁。但是,對不起,這不叫愁,這叫“憂”,即范仲淹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之“憂”。這個“憂”裡沒有“愁”有的卻是“樂”,即“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樂”,家國天下堪憂,何樂而不為?

生於晚唐的羅隱善作“憤懣不平”之語,得罪權貴,導致仕途“十上不第”。但他還是寫了諷人刺世的《讒書》,其中有《英雄之言》一篇曰——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夫盜亦人也,冠屨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視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於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塗炭。牽於寒餓者,無得而言矣。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遊,不為人所窺者,鮮也。

今日讀來,不勝唏噓。遂嘆殷鑑之不遠,隱者之可親。

最終,羅隱活了77歲,在平均人口壽命只有三十幾歲的唐代,可謂壽比南山。可知其句“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僅可行,其理又何其曠達高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