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還能幹什麼你想象不到居然還有這麼大空間

據統計,全國單一種植水稻的平均畝純收益不足200元,而稻漁綜合種養,它的經濟效益可以得到明顯的提升。僅在2017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測產和產值分析中就可以得到結論,這種模式比單種水稻畝均效益可以增加90.0%以上!而且我國有著悠久的稻田養魚歷史,只是這種高效模式此前沒有被大肆普及。

稻田還能幹什麼你想象不到居然還有這麼大空間

稻—蟹共作模式:所謂稻蟹種養,就是根據稻養蟹、蟹養稻、稻蟹共生的理論,在稻蟹種養的環境內,蟹能清除田中的雜草,吃掉害蟲,排洩物可以肥田,促進水稻生長;而水稻又為河蟹的生長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和良好的棲息條件。這種模式完全互惠互利,而且還能形成非常良性的生態循環。

稻田還能幹什麼你想象不到居然還有這麼大空間

稻—蝦連作、共作模式:由於操作簡單、收益較高,這種模式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最受歡迎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並且它還是小龍蝦的主要養殖方式之一。“稻蝦連作”即一季稻、一季蝦,既種了稻、又養了蝦,提高了稻田單位面積的效益;而“稻蝦共作”則是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助人工措施,既種稻、又養蝦,“糧漁雙贏、生態環保”,它也是大大提高了稻田單位面積的效益。

稻田還能幹什麼你想象不到居然還有這麼大空間

稻—鱉共作、輪作模式:鱉苗對水質非常敏感,稻田裡不能打農藥也不能施化肥,它們主要以稻田裡的蟲、草籽、螺絲等為食,另外,他們的排洩物又可以為水稻提供養料,因其24小時不間斷活動,干擾了害蟲的繁殖,還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品質。這樣雙雙可獲得豐收的模式,無疑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

稻—魚共作模式:所謂稻魚共生就是在耕作時節將一些魚放到稻田裡,待到秋收季節,將稻穀收割,魚養殖到冬季再捕撈。由於在稻田中養有魚類,魚兒遊動可以促進稻床通風透氣,再加上魚類不斷翻動泥土,還可以讓稻田水不斷充氧,另外,魚的排洩物也為禾苗提供了有機肥料,促進了禾苗的生長。這種模式的收入是十分可觀的。

稻—蛙共作模式:在自然界,水稻與蛙類本身就存在共生現象。所以,從經濟效益及成本核算上來看,相對於其他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來說,稻蛙模式可以說更具挖掘潛力跟推廣意義。蛙可以捕食田間有害昆蟲,加強病蟲害防治,進而提高稻田農業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不過目前與此相關的探索性研究還很少,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模式確實是可以讓農民收入翻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