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自己是一臺機器?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電影《銀翼殺手》截圖,在這部電影裡虛擬機器人也擁有了情感

關於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未來結構可能造成的洗牌似的衝擊,似乎在三年前AlphaGO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後似乎就沒有停止過討論。

這兩年AI更是發展迅猛,機器翻譯的準確度正在肉眼可見地提升,Google Duplex開始能用自然語言打電話,Project Debater在辯論賽上打贏過人類選手。

在很多人的預測中未來很多行業都會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迭代,未來人類能勝過AI的或許只有需要同情心和創造力的職業。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Edmond de Belamy》

去年,在紐約佳士得以43.25萬美元拍出了首幅由法國藝術組合Obvious利用“GAN”算法設計的AI繪製的畫作《Edmond de Belamy》,但對於這件作品中AI是屬於神經藝術工具還是創作者顯然支持前者的聲音更多。

去年有位記者在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消費電子展)上和機器人玩拼字遊戲,不出意外地輸了後,她在報道中這樣寫道:

“我本以為和一個拼字遊戲機器人一起玩會是個很好的、有趣的事情。我甚至想象它們能用在養老院,作為老人們的療愈夥伴。但是在CES體驗過後,我覺得我完全錯了。”

“它使用人工智能、3D視覺和手眼協調相結合的系統,先客氣的給對手倒一杯咖啡,然後無情地在拼字遊戲中壓碎他們。

“與機器人玩遊戲並不是那麼有趣,機器人的程序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勝利,同時它還擁有整個字典的能力。”

“它也不調整自己的比賽水平以與對手相匹配。它那毫無表情的臉始終沉默,只因為它沒有情感。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毫無情感的、冷漠的”機器人本人

真的嗎?機器人真的沒有辦法擁有情感嗎?情感是什麼?情感真的是動物們所獨有的嗎?

別忘了曾經智能也被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詞其實本來聽起來也很怪,傳統的智能含義包括“意識、思維、本能、認知等”,智能也能人工麼?

但現在“人工智能”的概念毫無疑問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了。既然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模擬人類的某些思考過程,“人工情感”也會成為可能嗎?在未來通用人工智能會成為現實嗎?人工智能擁有情感,也能學會想象嗎?TA會像人一樣頓悟嗎?會思考死亡/生命意義嗎?TA也會愛嗎?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目前“看起來”面部表情最豐富最“像”擁有“情感”的機器人Sophia

這些問題現在當然還沒有定論,但不妨礙我們可以先發揮我們智人好不容易進化出來的智慧來想象一下——

今天要推薦的是來自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的一本爭議很大、譭譽參半的書《情感機器》,甭管他的觀點對不對,在我看來,這至少是本充滿了直覺、洞察、想象力的書。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不管你是對人心感興趣,想要了解情感、思維是如何運作的,還是對人工智能感興趣,想要想象預測它未來的走向,或者乾脆想在人工智能領域做點不一樣的嘗試,這本書應該都能給你一些有意思的啟發。

畢竟它的寫作目標是:解釋人類大腦的運行方式,設計出能理解、會思考的機器,然後嘗試將這種思維運用到理解人類自身和發展人工智能上。

一、從馬文·明斯基說起

因為本文預設的讀者是一般的對人工智能並沒有那麼瞭解的普通人,所以我們先從馬文·明斯基是誰開始講起。

馬文·明斯基,人工智能領域先驅,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名譽教授、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2016年去世,享年88歲。1950年,他與同學鄧恩·埃德蒙一起,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神經網絡計算機,被視為人工智能的一個起點。1956年,他和約翰·麥卡錫一起發起並組織了達特茅斯會議,在會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馬文·明斯基

他在人工智能領域卓有成就:是人工智能領域首位圖靈獎獲得者,虛擬現實最早的倡導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MIT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創始人。除此之外,他對藝術、哲學也很感興趣,會用鋼琴即興創作賦格曲——這並不簡單,還被另一位教授人工智能的老師認為是“文學家、作家、半個哲學家”。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Youtube上馬文·明斯基鋼琴即興的視頻截圖(感興趣自己去搜哦)

二、智能來自多種思維模式的切換

在1985年出版的著作《心智社會(The Society of Mind)》裡,馬文·明斯基提出“智能不是任何單獨的機制的產物,而是來自於眾多能力各異的代理之間存在的一種可控的互動”。

2006年出版的《情感機器:常識思維,人工智能和人類思維的未來》是他的最後一本著作。在書中他認為理性和情感不是二元對立的,在他看來意識、情感、推理都是思維,只是智能的不同方式而已(在他看來情感是一種用來增加智能的方式)。意識不是單一的"自我(Self)",而是不同心理過程所組成的"分佈式雲(Decentralized Cloud)"。

在明斯基看來:人類之所以是一種獨特的足智多謀的動物,是因為他能用多種方式去處理任何事情。

是什麼魔法般的秘訣讓我們如此智能?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智能的力量來源於我們自身豐富的多樣性,而非來源於某一單個的、完美的準則。——馬文·明斯基

類似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也說過: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頭腦中能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正常行動的能力。”

他反對二元對立,比如情感與理智,積極與消極,因為“幾乎沒有哪兩個分離且互補的部分的區別能夠描述兩種真正不同的想法。”

“如果你僅以一種方式‘理解’某件事情,那麼你可能根本無法理解它,一旦走進死衚衕,你便無路可逃。但是,如果同時使用多種方式來表徵某物時,一旦你遭受挫敗,便可以轉換到其他思維方式,直到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為止。”

在《情感機器》中他列舉了人類的19大思維方式,在我看來這都是些常識性的思維方式,而且在這些思維方式中情感和理智同時存在。

他列舉的人類的19大思維方式包括:

知道解決方式。

廣泛搜索。

類比推理。

分解攻克法。

改述法。

規劃法。

簡化法。

昇華法。

轉移主題法。

理想化思維法。

自我反思法。

模仿法。

邏輯矛盾法。

外部表示法。

想象。

求救。

尋求幫助。

放棄。

在他看來真正的人工智能應當類似人腦,具備情感、具備大量常識性知識,能在各種思維方式間切換。

三、情感是一種人類特殊的思維方式

因為“心智”是如此複雜的“機器”,所以他覺得不能用尋找最簡潔的、大一統的數學規律的方式去解釋,而應該用最複雜的方式去解釋我們最熟悉的精神活動。

“因為大腦擁有數千個部件,每一個部件都負責不同的特定工作:一些部件識別環境,一些部件促使肌肉執行行動,一些部件制訂目標和計劃,還有一些部件存儲和使用大量的知識。儘管對大腦的運行方式不甚瞭解,但我們知道,大腦是在信息的基礎上構建的,而信息又包含數以萬計的遺傳基因,因此大腦中每一個部位的運行方式都受不同的定律約束。”

他用“資源”來指代心智(包括認知、行動到思維方式等)中多種多樣的結構和過程。在他這“資源”是一個模糊、抽象意義上的概念,不涉及在大腦中的特定結構、具體位置,畢竟腦科學研究日新月異,不宜過早下定論。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他心中的資源模型就像這樣

而情感是一種人類特殊的思維方式。每一種“情感狀態”都是因為激活了一些資源而關閉了另一些——大腦的運行狀態就此改變。

比如這樣: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改變情感狀態的模型則是“批評家-選擇器”模型。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叫‘批評家’是因為,人類智能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不斷學會“什麼不該做”,也就是從錯誤中學習,積累成為我們的知識庫。心智‘批評家’通過糾正性警告、外顯抑制或內隱束縛來讓人類得以順利執行行為,避免因犯錯導致災難。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批評家也是一種資源,每種“批評家”資源會專門識別某種情況,然後激活其他特定的資源集。而之所以先提到“憤怒、飢餓、恐懼和口渴”的情感狀態,是因為在明斯基看來這是一些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這些本能反應有利於人類祖先們的生存。

不過有時候本能反應可能會出問題,比如有些資源可能被同時激活,例如:在感到威脅時你可能又憤怒又恐懼。

——所以在有些動物身上可能同時出現“又想戰又想逃”的狀態,然後會導致僵直狀態(人在焦慮情緒中也可能產生類似的狀態),但人類可以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在錯誤中學習、“自我反思”發展出“更高層的思維方式”的方式避開這種本能的狀況。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成人精神活動的6大層級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人的自我意識在不同年齡段的發展不一樣(很明顯這個模型是明斯基從自己的生命體驗中提煉出來的)

有時候一些“情感狀態”的改變會激活更多其他資源,那麼最終將導致資源的大規模“級聯”。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以“愛情”為例。

如果你曾經墜入過愛河,你一定知道在愛情中變得“不像自己”的感覺。

“當一位朋友愛上了某人,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成為一個有目標、有規劃、懂得換位思考的人,就像一個剛剛被打開的開關或剛剛開始運行的程序。”

戀愛讓人的狀態就像被激活的程序一樣,充滿了全新的資源。更進一步,這些被激活的資源還會引發其他資源的聯動,從而激活更多的資源,導致資源的“大規模級聯”。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所以戀愛常常能使人改變精神狀態和思維模式,在熱戀情況下人們經常容易關閉通常用來識別他人錯誤的資源,同時用戀人希望我們擁有的目標替代自身原有的目標。

但當戀人們在愛情中開始一些全新的思維方式時,不代表所有的資源都會被替代,他仍將像以前一樣能夠看、聽和說,但是他將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並會選擇不同的主題進行討論,優先級也會發生改變。

我不真的憑我的眼睛來愛你,

在你的身上我看見了千處錯誤;

但我的心卻愛著眼睛所輕視的。

——莎士比亞

同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失戀那麼痛苦,因為這會導致另一“痛苦”尺度上的情感級聯。

在明斯基看來“快樂和疼痛擁有共同的機制。兩者都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都與我們學習的方式相關,都會改變我們其他目標的優先權。”

雖然人人都希望擁有處在更積極的情感狀態中,但明斯基認為“負面經驗”是每個人寶貴的常識性知識寶庫中的一部分。換言之,我們的許多知識都是從錯誤中習得的。

而情感就是在我們渴望和目標過程中,幫助我們增強智能的思維方式之一。

因為需要在不同思維方式之間切換,我們才產生了脾氣、情緒、性情以及許多不同的精神障礙。比如他認為現在常見的“躁鬱症”可能就是一種批評家控制不良的情況:當人們反覆激活太多批評家、然後又關掉過多批評家時。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凱·雷德菲爾德·傑米森關於躁鬱症的闡釋:波動情緒和能級的循環往復是善變的想法、行為和感覺的潛在原因。疾病是人類的極端體驗。輕微的精神錯亂、異常清楚、快速的“精神癲狂”以及嚴重的智障,思維穿梭於這三者之間卻無法進行任何有意義的精神活動。行為陷入了兩個極端:要麼瘋狂、膨脹、奇怪、充滿蠱惑;要麼封閉、倦怠、有自殺傾向。情緒會在歡快、絕望和易怒之間徘徊……但是在早期輕微的階段中,由狂躁帶來的高漲情緒卻是快樂、多產的。

但這不是情感本身的問題。只要我們的熱情沒有高漲到對自己有害的程度時,他認為不同的思維方式就成為被人們稱作“智能”(英文為intelligence或resourcefulness)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過程不僅適用於情感狀態,也適用於我們所有的精神活動。

“自我”使用感官系統觀察世界,然後將其學到的內容儲存在記憶裡。它源於你所有的渴望和目標,並通過挖掘你的“智能”來解決所有問題。

——《情感機器》

四、為什麼會認為自己是一臺機器?

其實寫到這裡,我並不確定有多少人耐心讀了下來,並沒有一開始就啟動內心的“批評家”覺得馬文·明斯基說的都是些什麼鬼。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自己是一臺機器呢?”也許很多人一開始就在心裡疑問了。

關於這個質疑,明斯基也料到了(或者曾經也被問到了),因此他在書裡這麼回答:

說一個人就像機器一樣,有兩種不同含義。第一種含義是一個人沒有打算、目標或情感;第二種含義是一個人固執地執著於一個單一的目標或政策。每種含義都顯現出殘暴和愚蠢的特性,因為過多承諾必將導致更多的刻板行徑,然而缺乏目標也將導致一定的盲目性。可如果本文表達的觀點正確,那麼所有其他觀點都將被推翻,因為我們將給出使機器人不僅有“毅力”“目標”“智能”,而且有制衡機制和通過進一步擴大它們的學習能力來成長的方法。

不管明斯基的機器人目標能不能實現,書中有一段他贊同計算機天才Reddit聯合創始人亞倫·斯沃茨的一段話,我挺認同的。

亞倫·斯洛曼覺得定義意識根本不重要,他相信定義意識會轉移我們對重點和困難問題的關注。而明斯基完全同意斯洛曼的觀點。認為“為了理解思維是如何工作的,我們必須研究每一個‘截然不同的事物’,然後探尋什麼類型的機器能夠完成它們中的一些或全部工作,換言之,我們必須嘗試設計(而不是定義)能夠做人類思維所做工作的機器。”

或許只有在我們嘗試設計一個真正具有“人性”的機器人時,我們才會更加了解人性吧。

而馬文·明斯基給出的答案是:

我認為人類的尊嚴來自人類自身的構造:處理多種情況和困境的不計其數的方法。多樣性正是人和動物以及與過去所製造的機器的主要區別所在。

人工智能火了,人工情感還會遠嗎?| 機器人真的無法擁有情感嗎?

注:她現在依然只是一個看起來像“擁有感情”的機器人,但未來,誰知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